真正的宁夏,颠覆我想象

本报记者马忠马照刚文/图

《京郊日报》副总编辑闫文利:

朋友圈《宁夏掠影品“三农”》为宁夏点赞

《京郊日报》副总编辑闫文利(左一)对宁夏枸杞产品情有独钟。

人,长期固守一地容易产生惰性。此次宁夏塞上行点燃了我求知的激情。几天采访下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宁夏人引黄河之水培育优质富硒水稻,获取了欧盟认证;在中部干旱带上有那么多

枸杞园,做出了规模,形成了大市场;“滩羊食百草,味道自然香。”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宁夏人把独有的资源变成了资本,形成了强大的产业。了不起!我记忆里的宁夏是“黄沙漫漫满天飞”。我错了!因为我看到了蓝天白云,看到了沙滩种草植树后的满目绿洲……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是伴随着移民搬迁而成的。这里的民俗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着民族团结的力量。真是不简单!宁夏人坐拥着一千万亩宜农的荒地和三千四百万亩的天然草场,可见发展潜力之大。可以断言:宁夏“三农”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河北农民报》副总编辑强振武:

扶贫工作搞得非常扎实有效

《河北农民报》副总编辑强振武认真聆听吴忠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情况。

几天的采访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宁夏的扶贫工作搞得非常扎实有效。我认为,宁夏扶贫工作做得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踊跃、党建给力。宁夏的扶贫工作有声有色,值得向全国推广,值得其他省市学习借鉴。希望把这项工作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尽快总结,传播出去,为全面推进全国的扶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提供经验和借鉴。

《东方城乡报》总编助理尹寅:

真正的宁夏,颠覆我想象

《东方城乡报》总编助理尹寅对吴忠二毛皮围巾爱不释手(左)。

想象中的宁夏是“黄沙漫漫满天飞”的情景,可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带给我们的确是震撼和惊喜。

在盐池生态修复现场,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生机盎然,错落分布着沙枣、沙柳,野生甘草、苜蓿在层层绿波中增添了一抹色彩。通过漫长而又艰辛的生态修复之旅,成功将盐池的主色调由“黄”变成“绿”,实现了“沙漠县城”的生态逆转。我们不禁要为他们点赞。

宁夏农业则更体现出地域性和资源优势,粮食、草畜、蔬菜、枸杞、葡萄“1+4”特色产业规划;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定位;特色农业、高端市场、高品质、高效益“一特三高”发展之路,都折射出宁夏三农“生态、绿色、有机、富硒”的发展特色。有几个方面尤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宁夏最具地方优势特色产业,枸杞成为宁夏出口创汇的重要经济作物,农业种植的当家产品,全区枸杞种植面积达90万亩,干果产量8.8万吨,枸杞种植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海南农垦报》新闻中心副主任高莹:

宁夏“三农”经验值得借鉴

海南农垦报新闻中心副主任高莹了解盐池滩羊产业(右一)。

宁夏发展“三农”的脚印一步一个走得无比踏实,其步步为营发展的两条主线清晰可见:一条是通过金融政策扶持、党建+精准扶贫、农业保险等方式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另一条是以电子服务平台为载体,形成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高端市场、高效益引领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模式,不断激活和放大“塞上江南”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和光热等资源优势,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从单一线下销售到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的转变中,不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认为,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海南农垦可从精准扶贫、线上销售、打造品牌效益三方面借鉴宁夏发展“三农”的好经验。

《农村新报》副总编辑秦罕强:

特色足、创新多、潜力大

《农村新报》副总编辑秦罕强(左一)与利通区政府副区长杨有凯交流产业发展等情况。

这次宁夏之行,塞上江南的“三农”特色足、创新多、潜力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塞上江南”确实名副其实。宁夏坐拥母亲河黄河和光、热、水等各种农业资源禀赋,立足于此,宁夏重点围绕优质粮食、蔬菜、枸杞、畜牧、瓜果等特色农业产业进行打造,中宁枸杞、盐池滩羊、青铜峡稻米等“新奇特”农业贯穿宁夏农牧业发展始终,占据了农业GDP的大半壁江山。同心创新的土地经营权反担保贷款、盐池的金融扶贫与保险兜底“双管齐下”、利通区举全力“引牛上山”建设现代化新型牧场打造名副其实的“西部奶都”、中宁全链条全方位推动枸杞产业将特色枸杞资源“吃干榨尽”的做法都很有借鉴意义。宁夏之行,我们感佩“小省办大事”的气魄,宁夏农业后发优势明显。

《陕西农村报》副总编辑张国政:

一个字:好!两个字:很好!

《陕西农村报》副总编辑张国政对回族口弦颇感兴趣。

这次全国“三农”媒体宁夏行,是一次成功的“走、转、改”实践。23家媒体的优秀记者组成强大的新闻采访团队,深入一线,到田间、到村头、到农家,同基层干部和农民面对面采访。我们发现了许许多多带“露水”的新闻,发现了宁夏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点点闪光。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一下子使我们新闻报道灿灿生动起来。一个字:好!两个字:很好!

《农村大众报》总编辑助理王德贞:

宁夏人民的坚韧感动了我

《农村大众报》总编辑助理王德贞。

这次宁夏行,是我第一次踏上宁夏的土地,感触颇多,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断反转的剧情。印象当中,宁夏属于西部地区,应该是沙漠纵横,但是到了以后才发现,这里根本见不到想像中的大漠黄沙,所到之处皆是广袤的原野;面对一望无际覆盖了“大漠黄沙”的绿色草原,我看到的是浪漫无限,谁知道为了这一层薄薄的绿色,宁夏人民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和心血。正是宁夏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神让我看到了宁夏农牧业异常广阔的前景。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生态修复的不断推进,不仅仅是中部地区被称为“塞上江南”,宁夏全境都将会成为“塞上江南”,打造中国的“以色列现象”。

《农业科技报》主任记者许麦霞:

用笔和镜头记录宁夏农业

陕西《农业科技报》主任记者许麦霞(右)与利通区政府副区长杨有凯交流。

通过为期6天的采访,彻底颠覆了我对宁夏的认识。以前,在我的脑海里,总是认为宁夏除了茫茫的大沙漠就是荒凉的戈壁滩。在采访中,我看到了宁夏不仅仅有沙漠戈壁,更有中宁枸杞、盐池滩羊、同心油用牡丹、吴忠清真保健食品等等,这些都是宁夏的特产,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我看到了宁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力的促进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作为一名涉农新闻媒体的记者,我觉得有义务有责任,将我在宁夏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和宣传宁夏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果,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学习经验和复制样板,共同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

塞上新农村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的治疗方法
白癜风晚期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xingtangren.com/mrxbfz/18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