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塔西佗陷阱”的来龙去脉
最近半年,媒体上出现了被冠以“西方政治学定律”的热词:“塔西佗陷阱”,基本表述为:“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和坏的政策同样会得罪人民。”对于各类社会事件,它好似一贴灵丹妙药,百试不爽。不过似乎并没有太多人质疑:“塔西佗陷阱”这一概念,出自其哪本著作?它是否西方政治学定律?中国青年报年11月2日发表了李鸿文的时评“谁的‘塔西佗陷阱’”,首次提出质疑。但意有未尽,特撰此文续貂。
上世纪八十年代何新的节译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说文集》,在其《人生论·十五论叛乱》(湖南人民出版社,)中的引句与上述表述完全一致,句后有注:“见塔西佗著《罗马史》第1卷第7章”。翻阅商务印书馆《塔西佗历史》王以铸、崔妙因译本(P7):“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显然,培根引用过塔西佗的相关表述。可是遍搜网络,或请教相关领域的教授,只能发现:西方并不存在“塔西佗陷阱”一词,倒有“塔西佗悖论”之说。
谁“发明”了它呢?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年的一本演讲和讲课记录的汇编:《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书中第一讲:《三国演义》:问天下谁是英雄(P25):“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就出现了一个我把它称之为“塔西佗陷阱”的怪现状……”。显然,这个词汇是潘教授的发明。
自潘知常年提出之后,至年的被引次数,不足10次。当时也未冠以“西方政治学”、“定律”的修饰。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年7月开始,它在媒体上呈现了爆发式增长。究其原因,是“7·23甬温线动车事件”铁道部发言人不当用语之后,央视《新闻1+1》引用了一则微博,方得以“普及”。
微博传播,类似手眼相传,传播力终究有限;而经由央视的推波助澜,这才广为流传。不久后,又出现“西方政治学定律”的定语。首度是在“昆明官场艳照门”之后。[李国惠:官员艳照门,真相不能“PS”!每日新报(数字报)年8月4日]
于是,一个在西方知者不多的表述,逐渐变成了一个热门词。它病毒般感染了大量时评,被用于各种因公权部门行政不当所引发的社会事件。
然而细读《塔西佗历史》,那句话针对皇帝伽尔巴。他在西班牙起兵反叛暴君尼禄,尼禄自焚身死,被选为皇帝。但他也有致命的问题:上位时年逾七旬,为人严苛,限制野心和贪婪,因此不被人民喜欢。显然,老塔对伽尔巴是同情的,才有“皇帝成为人们憎恨的对象”之说。培根引用老塔那句话时,矛头直指谋乱谣言。潘教授在引用时则断章取义,批评当权者的专制贪腐,恰好与老塔的原意相悖。
莫米利亚诺《现代史学的古典基础》(华东师大出版社,)总结:“塔西佗真正的目的是揭露帝国统治即卑鄙、虚伪和残酷的政府管理,他没有把任何阶层排除在这种政权统治的结果之外”(冯洁音译)。道尽塔西佗思想的复杂。
我们惯于在一些不熟悉的事物上贴上方便的标签,可当它变得随处可见,其背后的本意往往隐没。也许可以原谅首倡者的一时口快,但后继者们连篇累牍地伪托,却离真相越来越远,令人无法容忍。时评除了实效性之外,真实性当更能体现其价值。孔子言:道听途说,德之弃也。能不慎乎?-----------------------------------
尼禄的死期(转自《卡瓦菲斯诗集》黄灿然译)
当尼禄听到特尔菲神谕
所说的话时,一点也不在乎:
“小心七十三岁。”
他还有很多时间享乐呢。
他才三十岁,神明
给他的最后期限还足以
克服将来的很多危险。
现在,有点累了,他要回罗马——
但非常奇怪地对那次完全用于
寻欢作乐的旅行感到疲乏:
戏院、游园会、露天运动场……
亚加亚大小城市的黄昏……
还有,尤其是那些赤裸肉体的感官享乐……
关于尼禄就谈这些。而在西班牙
加尔巴秘密地调兵遣将——
加尔巴,一个七十三岁的老人。
谢谢阅读战略家CLUBlub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战略家CLUB的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推荐青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初期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xingtangren.com/bbfz/1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