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在这个对军人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我们走访了位曾经的军人,听他们深情讲述远去的军旅生活,重温那充满激情的战斗岁月。
虽然没穿军装没戴军帽,身手也不再矫健,但标准的军礼和部队淬炼出的独有气质,仍是这些“当过兵的人”身上永不褪色的烙印。
胡庆鸣
军旅生涯18载,他一直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人7月31日,早上八点不到,胡庆鸣就已经到了市林业局5楼的办公室。一件条纹短袖衫,一双休闲凉鞋,他的衣着再普通不过,但他笔挺的身形和利落的举止,却仍透露出军人气质。“习惯了,每天6点左右就会起来,都是在部队养的,改不了了。”胡庆鸣憨笑道。
年,17岁的胡庆鸣应征入伍,来到南海舰队,在汕头的观察通讯站(以下简称观通站)当了一名海军信号兵。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8年的军旅生涯。
作为战舰的眼睛,观通站有两项主要职责:视觉观察与信号通信。胡庆鸣还记得,他刚进部队时,花了8个月时间来学习信号技术。
“其实信号兵的业务很简单,主要是要对手旗部位和闪光长短非常熟练,形成条件反射。”不过,要想把信号技术练得快速精准也不容易,有时甚至会闹笑话出问题。
胡庆鸣介绍,信号通信中的汉字拼音没有四声标注,为了便于理解报文含义,通信文字是按词组发送和接收的,要准确判断和理解就必须掌握更多的海军常用语。
在汕头观通站当了两年信号兵后,胡庆鸣考上了天津后勤学院。
两年后,胡庆鸣学有所成,回到汕头观通站当了一名信号分队长,后来又历任惠州港口镇观通站指导员、珠海万山岛观通站指导员,上川岛观通站指导员、广州市观通团参谋......看似顺风顺水,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用胡庆鸣自己的话说:“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也挺不容易的。”
年,上川岛观通站。有一天,老百姓不小心烧着了山,起火点距离观通站仅隔两千米左右,当时站里放有不少雷达、炸药和炮弹,“海边的风很大,估算两个小时不到就会烧到观通站”,胡庆鸣指挥士兵一边转移易燃物,疏散人群,一边灭火。经过三个小时的奋战,大火才被扑灭,“有8个士兵受了伤”。
年,港口观通站有个别士兵涉嫌参与当地百姓走私香烟、布匹,上级派胡庆鸣到港口整顿军风。到港口之后,胡庆鸣发现,事情远比他想得更严重。“才来没几天,就有两个士兵在山下被黑社会打了,而且他们扬言,我们一旦下山,见一个打一个。”这个时候,又传来个不好的消息,两名士兵因下棋打架,其中一个被打成重伤,需立即下山接受治疗。
“就在这时,有百姓打电话告诉我们,有上百名黑社会成员纠集起来在山下等着我们,带着猎枪和砍刀。”胡庆鸣想了想,带着六把冲锋枪和一把手枪,与几名士兵一起背伤者下山,受伤的士兵这才得到了及时治疗,但胡庆鸣却因私自动用枪支,受到了上级的严厉警告,“那个时候,想到的只有救人”。
年,珠海万山岛观通站。送老兵退伍回家时,在半山腰翻了车,有四个士兵受伤严重,其中一个当场昏迷。胡庆鸣把医院时,医院治疗,“要去珠海乘船就得两小时,会耽误最佳治疗。”情急之下,胡庆鸣贸然联系了当时的珠海市市委书记,请求援助,市委书记当即派来直升飞机进行转运,伤员转危为安。
这些军旅往事,虽然已过去了20多年,胡庆鸣却记忆犹新。年,他转业分到了市环保局,现被借调到生态文明办。在地方工作岗位上,他仍像军人一样要求自己,“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就像在部队里一样,永远都要做那个冲在最前面的人”。
记者问胡庆鸣,部队生活给他带来了什么,胡庆鸣回答得很干脆:爱憎分明,民族、国家利益至上。
黄常明
27年来,他先后照料多位孤寡军烈属和复员老军人从19岁起,黄常明似乎就注定了这辈子与军人有着不解之缘,他只当了4年兵,却服侍了军人和军属整整27年。
年10月,19岁的黄常明应征入伍,成了广西边防部队的一名士兵。他像所有军人一样,面对硝烟迷漫的战场,誓言为保卫西南边疆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勤学苦练,表现优异,得到部队的肯定,年10月,黄常明光荣地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年冬,服役四年的黄常明退伍回乡接受了桂东县民政局的安排,来到县光荣院,当了一名辛苦的炊事员。
得知黄常明在光荣院烧火做饭,当时村里很多人都在议论,“倒不如回家种田还体面一些。”听到这样的冷嘲热讽,黄常明并没有退却,反而更加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部队培养了我这种坚忍不拔的性格,越是难做的事,我越是迎难而上。”黄常明说。
只要提起黄常明,光荣院的老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他虽然是炊事员,但更像一个“管家”,所做的工作远远超出了炊事员的职责范畴。了解老人的生活起居,征求老人的意见和要求,帮老人洗衣服、被子、袜子、鞋子,事无巨细,他做起来总是不厌其烦。
年,黄常明成为了光荣院的正式工。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与他结婚6年的妻子带着4岁的女儿也住进了光荣院,义务照顾光荣院的孤寡军烈属和复员老军人。对此,他也有过自责:“对父母,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孝子;对妻子,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对子女,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黄常明说,与妻子结婚20多年,一直没有为她买件像样的衣服,女儿考入中专了,也从未给过零花钱。
年,光荣院的吴树林老人患高血压中风,瘫痪在床,经常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黄常明天天为吴老打水洗脸、擦身子、穿衣服。时间久了吴老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还亲自动手做了一张特殊的木椅,木椅下面放置一个塑料盆,每次吴老要方便,他都将老人抱坐在木椅上,然后再将塑料盆拿去冲洗干净。黄常明的精心照料,一直持续到年3月,老人病故的那天。不仅如此,院里的黄振前、邓扬贵、吴树林三位老人不幸患了高血压和老年痴呆症,起、居、衣、食也完全靠他料理。
年初,桂东县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光荣院也停了水、电。为了保证老人的正常生活,黄常明每天都要步行几公里去挑水,有时挑一担水就要在雪地上走2个多小时。
桂东地处高寒地区,每年农历九月到次年三月,光荣院里的老人们“火笼”不离身。每天凌晨5点刚过,黄常明就得起床,一一从老人房间里把燃尽了的“火笼”拿到厨房里,重新烧上热炭后给老人送回去。
每年清明节,黄常明都要到县城三台山水井坳县光荣院公墓祭拜去世的老人,这是他27年来不变的习惯,他会以亲人的身份给去世的老人表达情意,寄托哀思。
27年来,黄常明先后服侍照料了多位孤寡军烈属和复员老军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岁,最小的70多岁。27年来,他也先后17次获得国家、省、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荣转复退军人建功立业先进个人、文明公民、敬老好儿女等殊荣,今年,他还在寻访“最美老兵”活动中获得“最美老兵”称号。“荣誉只属于过去,这也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党的敬老养老事业上继续无悔付出的坚定信念。”黄常明说。
年邓有成在甘肃某地任职副政委
热爱唱歌的“上校先生”
为了庆祝八一建军节,郴州市军干所组织所里的退休干部和老年大学的文艺分子,准备举办一场联欢会,节目均由老人们自己编排准备。76岁的邓有成是军干所退休干部里有名的“文艺老年”,领队工作自然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最近,邓有成每天要花上五六个小时排练,因为除了指挥合唱曲目,他自己还有三四首独唱。在别人看来,也许会觉得任务繁重,但邓有成却乐在其中,“我会唱50多首红歌哟。”
邓有成从军37年,从桂东县大塘乡全溪村的一个种田娃,一步一脚印,走到了陕西某部队的政委位置,军衔上校,个中的努力是别人想象不到的。对此,邓有成的妻子方青梅感触最深,“那几年,他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点才回家,白天你别想在家看到他。”当时,方青梅一个人要照顾三个孩子,还要做家务,压力很大。现在想起来,她还是忍不住念叨了邓有成几句。
此外,方青梅对邓有成最大的不满是,他当初没为孩子前途给予帮助。也许是受家庭环境影响,邓有成的大女儿和两个儿子都在16岁时参了军,三人在部队待的时间不短,但两个儿子都在当了十多年兵后士官转业。
“在我手上提干的人少说有上千,但我却没为我任何一个孩子提干。”邓有成说,他很愧疚,其实不是儿女工作做得不好,而是他觉得从自己手里提干,“有走后门滥用职权的感觉。”
“这是那代人的淳朴。”小儿子邓国军说,当时他跟父亲吵过、闹过,很不能理解。后来父亲带他们姐弟回桂东老家祭祖,他第一次接触到大山里的村民,发现这里的人思想非常纯朴,他顿时能理解父亲了,“他们眼中,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简单的执拗。”现在邓国军在市计生委工作、医院上班,二哥在某公司当管理,靠的都是自己的努力打拼。
刚退休时,简单舒适的生活让邓有成很难适应,种花养草的生活怎么能和政委的繁忙相比?所以他没事就爱去部队转转,用他的话说“看看也好”。就这样邓有成在陕西部队家属区住了8年,年才回郴州,“落叶还是要归根。”
如今,退休19年了,邓有成的作息还是跟在部队一样,六点起床,九点熄灯,有机会就与年轻人讲讲他当年的故事。
今年七一,邓有成孤身北上,与当年他的勤务兵汇合,两人特意去曾经待了22年的陕西部队故地重游,“我那时是第15任团政委,现在已经是第27任了。”看到部队里作战技术的先进,设备的精良,邓有成感慨不已。(新报记者黄娟明翠鹭郑翔)
北京最好看白癜风医院专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