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颐合的团队找我策划一本书的时候,我被他们的理念吸引住了。他们说,他们决心专心出版教育类书籍,他们需要特特立独行的语文教师发出声音。尽管“特立独行”一词在出版界意味着某种风险,但是,中国的语文教育需要不同的声音,这一点我和出版社有了共鸣。彼时,“杭外书单”正在网络上被爆炒。我觉得非常常态的事情被当作新闻,足见当下语文教学的生态。
我记得第一次见面是在学校,没有记错的话是年下半年,凤凰颐合的两位年轻人来找我面谈,我请他们去食堂三楼的饮食超市吃饭。以我的理解,他们是打前站的,了解一下我的计划和想法靠不靠谱。随后不久,凤凰颐合的编辑部主任李菁带领几位同事从上海专程赶过来约我面谈,见面地点是在留下镇的“两岸咖啡”,在那里,我们有了更深入的交流,李菁和她的同事们对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都抱持着一种忧虑,他们欣赏我的想法,也激励我尽快制定写作计划,此次会面敲定了编写提纲和目录事宜,启动了真正的程序。我编写了大致的书籍目录,尽量用富有诗意的形象的语言来标题,随后是通过电邮的几次讨论,大致敲定了书籍目录。其实那时想法很多,但是我自己都不明确成书究竟会是怎样的。凤凰颐合的成员非常年轻,但不缺少专业性,他们提出的许多建议使我的想法逐渐地清晰起来。到了第三次见面,是在古墩路上的迪欧咖啡,我喜欢意面,几次都点了意面,这次凤凰颐合来了四五个人,这次讨论是关于书籍撰写的核心话题,他们对语文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并非一无所知,我们研讨,碰撞,磨合,一本书的轮廓已然成形。随后,我开始了艰苦的写作过程。
以我的脾气,我不愿意这本书只是过往资料的汇编,我需要在书内融入真正的思考,按照出版社的要求,也希望有“体系”,于是,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在教学实践中的许多做法,我都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给自己订立一个目标:至少一半左右的内容是具有原创性的,其他通过论文、博客、教学案例等汇集的素材,也要有一个全新的驾驭,文字加以润色和改动。我希望这本书不是出版市场上速朽的“过客”。人文,学术,经验,案例,我希望它们能够融为一体。整整半年时间,我在高度紧张的挑灯夜战中度过。推掉了许多饭局,聚会,风声也放出去称“我在写书”,少去了一些俗务。
但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是“定位”,我希望这本书成为什么?我自己想,市场上已经不缺少诸多的教学技巧和设计类书籍,教育教学理论也汗牛充栋。我只想呈现一种问题解决策略,在语文之魂失去的时代,在语文最活泼的自由精神遭到各种压制和禁锢的时代,说出真话,做真事,是这本书的要义。我把整本书定义为一次“自由之旅”,自由是被用滥了的词汇,我想呈现我所理解的自由及关于自由的语文教学。
在电脑上码字成为一种日常功课后,经常会边敲着字边两眼迷离昏睡过去。醒来时已经是后半夜;有时某个表述困扰着我,想寻找最合适的句子,在书房里用浓茶刺激;为了向无数我喜爱的经典致敬,我需要在书上留下经典诗句、文句的痕迹,每天重温、阅读经典书籍,默念着诸如“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卡夫卡)之类的词句,到了疯魔的地步;也有倦怠的时候,觉得摊上这么一事,整个改变了日常生活,其意义如何;等等不再赘述。完成的初稿达到了26万字,超出了五六万字。提交之后,凤凰颐合团队通过电邮给了我修改意见和建议。照着修改清样,我一遍遍地压缩字数,浓缩文本。关于出版业内不成文的某些“规矩”,我也得以窥见。寄送出版合同,定稿提交,清样校对,封面设计等等后继程序,书的“生日”临近。
时间已经到了年年底。名为《理想语文》的新书上市,尽管我不需要承担任何包销业务,仍然非常紧张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bbfz/2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