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选自《中国报业40年》一书,由于篇幅较长,我们将分两次刊登。
中国报业四十年的改革发展之路
文/唐绪军 崔保国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报业的发展改革始终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伴而行,报业发展也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报纸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也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年《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同时,中国报业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在进行自身的改革。现实中,报业的发展改革不仅受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动因的影响,也同时反过来影响或改变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随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而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在舆论引导、新闻报道、经营拓展、产业发展、媒体融合等方面取得较大业绩,在坚守国家舆论阵地、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上积极作为、有效作为,已成为国家舆论大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面对舆论格局的复杂多变、信息渠道的多元丰富、产业格局的重组提升,党的十九大对于新闻事业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报业在面临重重困境的基础上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报业通过在新媒体的渠道拓展而使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报业多元化与产业投融资等举措有效提升运营实力;加上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对报业扶持手段的不断跟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利好报业的政策出台,报业拥有继续向上突破的空间与条件。
第一个十年:
解放思想,迎来春天(—)
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报业从多年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但仍未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标准只有一个》,5月11日《光明日报》刊载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新闻界重新认识到,新闻工作有其自身规律性,新闻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闻工作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尊重事实,实事求是,重新成为新闻报道的准则。报业在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方面开始改革。
破冰之时并不如常人所想那般惊天动地,而往往在悄无声息中发生。对于报业改革而言,年1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彩色故事片——〈熊迹〉〈青春〉》的介绍,以及1月4日刊登中国话剧团演出话剧《转折》的演出信息,这应是报业“融冰”的第一滴小水珠。以往的《人民日报》上一般都不会刊登此类文艺信息,这也正是报纸逐渐恢复其本来信息功能的一个开端。
(一)报业经济属性的重新确立
当时发生的很多事情都对报业这四十年来的改革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当时纸张价格飞涨,报纸生产成本高昂,当时人们对于信息产品的渴求很高,报业拥有可实现赢利的空间和能力,为了掌握报业运营的自主权,年底,《人民日报》联合8家媒体给财政部打了一份报告,要求新闻单位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经营方针,希望通过适度的自主经营获得一些经济收入,来弥补政府财政补贴不足。报告的节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落幕,大会上国家领导人改革的呼声高涨,但会后具体举措如何,形势并不太明朗。当时财政部有点犹豫,但是,考虑到当时全国有份报纸,财政收入难以养活这么多的报纸,如果能让这些报纸不需要财政补贴,那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一方面,报纸需要自主权,另一方面,财政想要“甩包袱”。两者的需求殊途同归,这份报告就这样被批准了。
通过这份报告,报业有了自主经营,通过经营获得收入的空间。恢复广告经营也是必然迈出的一步。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则商业广告——“蓝天”牙膏广告,率先恢复了报纸的商品广告。《天津日报》成为中国第一家恢复广告业务的报刊。实际上,《天津日报》的这条“蓝天牙膏”的广告的主题是“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这样的广告有些遮遮掩掩,这其实和年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图书、电影、话剧演出资讯介绍有些类似,只不过这次介绍的是牙膏。
年1月14日,《文汇报》发表《为广告正名》,文章中谈到要恢复报纸广告并列举了广告的种种好处。1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在第二版和第三版的下端刊登了两条通栏广告。每条收费元左右。3月12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上海恢复商品广告业务》的新闻。
而到了年4月,财政部又颁发了《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管理办法》,再次明确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从而使报业经营改革成为可能。5月14日,中宣部发文肯定了媒介恢复广告的做法,报业经营广告获得合法性政策支持。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了《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提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更好地开展外商广告业务。”同样是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布了《年中宣部21号文件》:“所有出版社、杂志社都要提高书刊质量,加强经营管理,除个别情况外,都要实行经济核算,切实做到自负盈亏,不得由国家补贴。如果长期亏损,办不下去,就应该停办。”这实际上已经明确了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媒体经营体制。
广告为报业发展带来强劲动力。《解放日报》自年恢复刊登广告后,至年,共为报社积累资金多万元。恢复的第一年广告收入20多万元,年广告收入达多万元,也为千家万户传递了大量信息,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报社、期刊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报社可以开展国家政策允许的、与本身业务有关的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各级党报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增加报社的经济收益。
为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提高报纸送达效率,一些报社还在邮发之外,积极探索自办发行。年1月,地市级党报《洛阳日报》正式告别邮局发行,采用自办发行。自办发行之初,报纸发行量有所下降,但自办发行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发行量回升很快,到5月份就超过了年的邮局发行水平。据统计,《洛阳日报》邮局发行时最高发行量为6万份,改为自办发行后当年发行量上升到8万份,年超过10万份。年,省级党报《天津日报》实施自办发行,在全国引起连锁反应,各地党报转向自办发行,或采用邮发与自办发行相结合的办法。自办发行对于报纸的意义在于,它使报纸掌控了自己的生命线——时效性,早报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包括后期的都市报都采用了自办发行的方式,迈开了变革创新的步伐,并改变了人们的读报习惯。
在报业广告支撑下,报纸又开始增容扩版,增加报纸信息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新闻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报业市场份额被一次次重新分配,新闻的商品属性越来越引起人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bbfz/2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