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
——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波伏娃的这句经典语录指的并不是女性的生理性别,而是“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一种以社会性的方式所构建的社会身份和期待,这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所承担的性别角色是在后天的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这也揭示了男女性别不平等的实质[1]。新闻报道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者,既反映了社会性别的内容,也影响着社会性别的形成,或许你注意到过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标签的表现差异吗?比如说,比起“男司机”,“女司机”是否更经常出现?那么,比起男性,女性在新闻报道是否正处于被过度强调性别差异?新闻报道对女性的形象构建是否正是女性被“变成女人”的写照?带着这一连串问号,我们在慧科新闻搜索数据库中,分别收集了年4月9日至年4月8日期间各个职业的新闻报道中带有男女性别标签和不带有性别标签的相关数据。从多个维度分析后,我们发现,新闻报道中确实存在着对男女性别身份的呈现差异,女性在报道中更容易被强调其性别身份,同时,在这样的整体趋势下,不同职业、不同媒体以及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又有所差异。而在新闻报道对女性的形象构建中,也呈现出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对女性身份的强调,这一定程度上正是由社会中长期以来所构建的女性的社会形象和对女性的期待所致。媒体报道较多的职业
带有性别标签的报道数
也相应地更多我们选择从“职业”出发来寻找考察对象,因为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布是比较平行与多样的,能够涵盖更大的范围。而根据报道数量的排序结果,下图是26种在过去五年中相关报道数量上千的职业。令人感到些许意外的是,“记者”一职的报道数量高居榜首,因此我们也随机抽样查看了标题中出现“记者”一职的报道,确实有不少是以“记者”为主角的新闻。(说明:在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全》中66个中类和“中国种常见职业”的信息后,我们共整理出种职业作为考察对象,具体请参见附录)
除了记者,教师、司机、医生、律师、教授、警察等职业也是新闻报道的标题中最常出现的职业。这些职业的社会熟知度相对而言也比较高,在人们对经常见报的职业的印象中,往往就有这些职业,但是从报道的数量差异来看,或许这种熟知正是因为它们更多地掌握了“媒体”的话语。那么这些备受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