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风气之先近代天津有多项ldqu

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自此,各种势力、各色人等强势涌入天津,西方九国先后在天津强设了相当于旧城8倍的租界,近15平方公里,洋务派亦在天津兴办实业,天津遂成为北方开放前沿和洋务运动基地,也成为北方最早接受西方近代文明、领风气之先的城市,有中国近代史上多项“全国第一”。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罗澍伟先生所言,“她从远古社会走来,却在百年前率先登上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车道。”观念之先十九世纪中叶,天津还只是一个水陆码头城市,开埠后,天津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迅速成为中西异质文化的交汇地。一大批外国传教士、冒险家、富豪纷至沓来,他们发展贸易、创办工厂,开办学校、孤儿院、医院等带有公益性质的机构,各种不同文明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在一方狭小区域内,西方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交融,这使具有开放意识和近代思维的市民阶层得以形成,为天津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为解决渐趋复杂的租界与“华洋杂处”产生的问题,清政府于年派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领北洋通商大臣,由于北洋大臣可以代表政府对外签订各种条约,由此天津在中国政治版图中的地位日渐凸显,直隶总督也被看成“影子内阁”。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前,对于铁路、电报均持反对态度,但很快,他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大力倡导洋务运动,发展近代工业。有资料记载,年,一家外国人创办的医馆开诊,李鸿章手书楹联致贺:“为良相,为良医,只此痌瘝片念;有治人,有治法,何妨中外一家。”正是在这种“何妨中外一家”的开放包容思想的倡导下,天津兴办了一批洋务学堂,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为蓝本,使国人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年甲午战败后,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反思和探索中国的出路,要求维新变法。时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严复,自年开始在天津的《时报》上连续发表《论事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著名的政论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年12月开始,他将所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在天津的《国闻汇编》上连续刊载,引起极大反响,转年,这本译著作为单行本发行后,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广为传播。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的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虽然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强调只引进西方技术,而排斥西方思想观念与制度,但在客观上,随着西方工业技术的传入,工业文明的思想理念也不可避免随之而来,并潜移默化地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理念和思想,正是这种西方工业文明的早期导入与传播,使天津成为开风气之先的城市。观念的改变带来了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变化,开埠伊始,在华外国人将天津视为中国“最肮脏、最骚乱、最繁忙的城市之一”,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年11月3日的《中国时报》这样报道天津:“一度遍地皆是深沟、大洞、臭水沟的使人恶心的可恨的道路……被铲平、拉直、铺平、加宽……城壕里的好几个世纪集聚的垃圾也清除掉了。”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曾在其小说《一个漂泊者的身影》中这样描述天津:“走在天津城里最气派、最整洁、最美丽的街区,令人仿佛来到了欧洲的都会。”经济之先开埠后,外商开始进入天津,并设立洋行,天津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以外贸为主的港口城市。开埠30年,天津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从白银万两,增加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万两,至20世纪30年代,天津进出口总额占华北地区的60%,其中,棉花出口占全国的47%,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60%,面粉进口占全国的1/3以上,均居全国首位。天津被视为北方的“洋务之都”。天津近代工业,肇始于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此后,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在海河北岸建设河北新区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业企业,20世纪初期中国民间产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近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租界的建设,使得天津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全国第二大城市。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后,极力兴办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工业技术,发展军事工业,他主持的天津机器局,后经屡次扩建,成为包括火药、冶炼、机器制作等在内的联合企业,生产的火药、枪炮、子弹、水雷等,供给水陆两军,规模在北方首屈一指,天津近代工业由此开端。年由李鸿章在天津创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大沽船坞是近代中国北方第一座船坞,与旅顺军港、威海卫刘公岛并称北洋水师的三大基地,用于修理北洋水师的军舰,年始造军火。为配合近代军工产业的发展,清政府在天津修建了最早的电报线和中国第一条自主型标准轨铁路,并创办开平铁路公司和开平矿务局,开平矿务局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化大型煤矿,用以保证军工产业所需要的能源物资。年,以直隶总督府为起点,经天津机器局东局子及紫竹林租界和招商局,至大沽炮台及北塘兵营之间架设电报线,这是中国最早的电报线,此后又铺设了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年,天津海关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这一天成为中国邮政创办日,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事业从此在天津诞生。此外,中国最早的军事学院,最早的高等教育,第一枚载人氢气球,第一艘潜水艇,第一个股份制的机械化大型农牧场,第一批警察,第一个路灯系统,第一座商业电影院……无不出现在天津。工商业和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天津经济地位显著提高,著名外资银行大都在天津设有分行,华资银行也空前发展。文化之先近代天津几成中国的政治中心,华洋杂处,天津成为我国北方外来文化传播的窗口,在吸纳近代教育、医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尽开风气之先。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深刻影响了天津市民的文化生活,辛亥革命后,相当多遗老遗少、失意政客纷纷寓居天津,或蛰伏,或养老,他们的日常生活、文化趣好也陶染了津城的文化走向和品位。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对话也自然而然地展开,租界内外国人的教育、体育、文艺等方面也影响着天津人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天津本土文化也在对他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紫竹林教堂,其设计就有意识地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兴盛,作为信息交流和传播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也随之发达。年,由英籍德国人德璀琳等人集资创办的天津第一份正式报纸《中国时报》发行,随后发行的中文版《中国时报》成为天津首份中文报刊,年,由英敛之创办的《大公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此后,天津先后出版发行《自由晚报》《新生晚报》《大众晚报》《人民晚报》《夜报》和《民国晚报》等报刊,到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发行报纸30余种,总发行量超过29万份,其中本地发行18.7万份,日均2.5人就有一份报纸,天津租界利用特殊的政治和舆论环境,使得天津本土报刊有了一定的发展。话剧是中西文化在天津碰撞交融最为突出的代表,张彭春则是第一个到外国学习现代戏剧艺术,并把西方写实剧首先介绍到中国的早期话剧活动家及导演,李叔同等人创立春柳社,并首演《茶花女》,开中国话剧之先河,此外,天津出现过的著名话剧人还有焦菊隐、于是之、林兆华、谢添等。年,法国百代公司首次在天津法租界的天丰舞台放映电影。年1月8日,中国最早的电影院——权仙电戏院诞生。美国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都在天津设立分公司,好莱坞的电影在美国上映30天后就可以到达天津,天津人欣赏美国电影艺术甚至比有些美国本土的人还快捷便当。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在天津求学时,舞蹈是在体育课当中来学习的,如《叠罗汉》《海盗舞》等,舞蹈艺术活动非常活跃。”很多教师在教授外国民间舞蹈的同时,也教授中国的民间舞蹈,外国舞蹈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入中国后已经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最初的完全照搬到吸收消化以及有所创新。张爱玲儿时曾在津生活6年,成年后对天津美食一直念念不忘。20世纪40年代末,起士林在上海分设了咖啡馆,张爱玲成为那里的常客,后来张爱玲曾回忆:“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本版撰文/整理王永利作者:头条号/每日新报资料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版权声明:本文旨在分享传播优质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

论坛信息:

中国房地产俱乐部第十一届京津论坛时间:年8月13日(星期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bbfz/230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