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21日我们发布了會議丨東亞文明交流:空間·人·表像——中國海洋大學“海外韓國學重點研究基地”第二階段第四屆國際學術會議于5月19日召開一文,简单翻译了与会论文的标题,有小伙伴在后台咨询,想了解更多论文相关内容,今天转发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的推文,希望对大家全面了解此次会议及与会论文内容有所帮助。
合影
年5月18-19日,中国海洋大学“海外韩国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第二阶段第4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鱼山校区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主题为“东亚文明交流:空间·人·表象”,来自韩国首尔大学、高丽大学、成均馆大学、梨花女子大学、圆光大学、仁荷大学、庆熙大学、西江大学、全北大学、岭南大学、仁川大学、弘益大学、汉城大学、明知大学、东义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以及台湾政治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盐城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近4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
开幕仪式上,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兼“海外韩国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负责人李海英教授代表韩国研究中心向与会专家学者和海内外嘉宾表示欢迎,并预祝此次研讨会圆满成功。随后,韩国圆光大学金在湧教授作为与会专家代表致辞,他指出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周年。一战风云叱咤百年,东亚格局沧海桑田。此次研讨会聚焦东亚文明交流,研究领域横跨人文与社会,时间涵盖古今,他期待会议能取得丰硕成果。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海洋大学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与联系。
18日下午,刘春英教授应中心邀请做了题为“伪满洲国日系文学”的学术讲座。
刘教授首先对伪满洲国日系文学的概念、创作时代划分以及文学流派作出说明,介绍了相关现存资料和中日韩三国的既有研究成果,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空白。伪满洲国日系文学是指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文学者创作的日本语文学,其创作分为伪满洲国成立—卢沟桥事变、—“满洲芸文指导要纲”公布、—伪满洲国崩坏三个时期。
随后,通过对大连文坛成立背景、特征以及“新京”文坛发足、兴隆历程的回顾,刘教授讲述了伪满洲国日系文学的前史与发展,并介绍了战后的伪满洲国题材文学。以木山捷平、望月百合子为代表的伪满洲国文学者从受害者角度书写战后的满洲;安部公房等战后派作家书写悲惨的记忆和乡愁;而以村上春树为代表的无在满经历的作家则注重追忆。最后,刘教授将伪满洲国日系文学概括为多层化、矛盾的文学。
19日,近40位专家、学者围绕“东亚文明交流:空间·人·表象”主题发表论文。
下面,我们按议题整理了各位专家的发言精华,以飨读者。
韩国近代文学与中国
(关内)
日帝末期朝鲜文学与中国
金在湧(韩国圆光大学)
朝鲜文学在日帝后期和末期分别呈现出两分化和两极化特征。朝鲜文学界对日帝立场呈现两分化倾向始于年10月武汉三镇沦陷,这一事件引发积极同日帝协作和拒绝与日帝协作、坚守朝鲜文学阵地这一两分化现象。对“抵抗”或“保全朝鲜民族性的协力”持不同意见的文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史良和崔载瑞。自年中期开始日帝殖民统治进入最末期,日帝将此时期称为“决战期”,竭力进行战争动员,在此极端状况下朝鲜文学界呈现两极化特征。金史良在此之前持续对日帝进行迂回式的间接批判,同时运用日语和朝鲜语进行创作,拒绝顺应日帝体制。进入日帝“决战期”,朝鲜总督府积极动员朝鲜作家并采取强制政策逼迫朝鲜作家为战争动员服务宣传,在此危机状态下金史良经由北京前往太行山参加朝鲜义勇军。年之后,崔载瑞在保有朝鲜民族特性前提下的协力主张难以维持,转向积极的亲日协力作品创作。金在湧教授从日帝末期朝鲜亲日文人的伪满洲国访问、朝鲜抗日文人的中国关内逃亡为研究点,考察了日帝末期朝鲜文学、文人与中国的关系。
殖民地自治论与叶荣钟的朝鲜行
崔末顺(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
台湾和韩国都是在年二战终结之前,在日本殖民地处境下走入现代历史阶段。虽然沦为殖民地的方式和被支配的时间不同,但同样都被迫接受日本的强制同化主义殖民政策和暴力性支配,而且两地人民做出的对应方式也呈现出相当类似的面貌。在观察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时,考察殖民地人民持续推动的政治运动是很好的渠道。在台湾地方自治运动的推动上,朝鲜一直是作为比较和参照的对象。年代叶荣钟的朝鲜视察之行就是在此条件和情况下展开的。探讨日据时期两个殖民地之间的交流和接触状况,是了解两地人民如何应对日本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崔末顺教授以年叶荣钟的朝鲜行以及他所观察到的朝鲜情况为例,探究殖民地时期台韩两地所推动的自治论主张,以及其运动的目标、逻辑和过程,同时比较分析两地所实施的地方制度的异同,并借此进一步了解叶荣钟的朝鲜印象和朝鲜认知。
从康有为的脉络重新解读新小说
金钟郁(韩国首尔大学)
随着年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意识到:技术层面的变革不足以弥补封建制度的落后,唯有变革政治体制,才能挽救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康有为作为变法维新的领军人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李仁植的《血之泪》中,我们可以发现康有为的痕迹,事实上,在李仁植的日常活动中也可以窥见康有为的痕迹。金钟郁教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阐述了康有为的意识形态。康有为是主张将孔孟之道宗教化的代表人物,金钟郁教授结合当时社会环境下朝鲜的教会分布,简析了儒学与宗教的关系。随着近代西欧宗教的传入,朝鲜的传统儒学也开始重新编制,进入到了凝聚民族认同的新阶段。儒学的宗教化是与西方的冲击一起出现的近代现象,康有为的大同思想虽出自数千年前的儒家经典—《春秋》,但也可在近代“乌托邦”的西方话语体系中被赋予新的历史意义。
日帝时代和 期的反共小说比较研究
——以朴荣浚《密林的女人》和《游击队》为例
Jer?medeWit(德国图宾根大学)
不论是在殖民地时代还是解放以后,文学对朝鲜作家们来说都有着想象近代社会和构筑近代集团正体性的功能,这个想法在20世纪初,尤其是李光洙的作品中已经体现出来。殖民地时期朝鲜作家们对近代化的强调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他们创作出来的集团正体性是受日本殖民压迫的。这意味着日本人对近代化的观点在朝鲜作家的创作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年以后,尤其是 以后,在研究朝鲜和韩国的文化形成方面,这些作家的作品重新被拿出研究。因为韩国的近代化事业在殖民地时代就开始进行,所以一些作家又把他们殖民地时期的部分作品重新出版。朴荣浚殖民地时期的《密林的女人》和与 相关的《游击队》就是其中的一例。与当时其他作家一样,朴荣浚对近代的视角因日本战时宣传而受到负面影响,他们的作品成为战后韩国社会的理念基础,然而他们忘记了这与日帝时期他们所唾弃的理念是相似的。
“12月纲领”与沈熏的“主义者小说”
李海英(中国海洋大学)
沈熏年至年创作的“主义者小说”三部曲《东方的爱人》、《不死鸟》、《永远的微笑》通过描绘主义者不屈的斗争集中体现了朝鲜社会主义的方向。沈熏基于殖民地朝鲜农村的现实,认为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同样重要,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只有通过与农民阶级的联合,小资产阶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改造。他肯定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否定知识分子的派系斗争,认为农民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才是时代的要求。这与年12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提出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对朝鲜问题的决议》,即“12月纲领”十分相似。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沈熏看过“12月纲领”,但考虑到当时“12月纲领”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很难否认沈熏读过“12月纲领”。而且通过沈熏与共产主义者的交流和以共产主义者为原型创作诗歌等活动可以看出他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关心,所以沈熏读过“12月纲领”的可能性非常高,沈熏“主义者小说”三部曲中体现的朝鲜社会主义的方向与“12月纲领”的主张几乎相同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鸭绿江节·帝国劳动谣·殖民地流行歌
——以明信片和流行歌《鸭绿江节》为例
崔贤植(韩国仁荷大学)
《鸭绿江节》是19世纪20-30年代风靡日本、殖民地朝鲜、满洲一带的流行歌谣,是咏唱来往于朝鲜“新义州”和满洲安东地区的筏夫们经受的苦痛和短暂的快乐,以及等待他们的家人、恋人的焦灼心情的民谣。
关于《鸭绿江节》的起源和发展,可以参考日本作品《小呗漫考》、《朝鲜情绪》、和《国境二百里》,《鸭绿江节》曲调单一却极具生命力,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白头山-鸭绿江一带风景优美,日俄战争后成为政治、军事、经济的国境,这是《鸭绿江节》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二、日本筏夫伐木和运送经验丰富;三、鸭绿江上存在“日本娘子军”;四、日俄战争时为征伐军用木材在多地设立木材厂;五、最初《鸭绿江节》被称为《惠山镇节》,后被叫作《鸭绿江节》。
解放后,由于朝鲜、中国国境强化和两国的产业开发,白头山-鸭绿江沿岸木材产业明显退化,这引发了《鸭绿江节》的全面退潮。曾经一度被鸭绿江压倒的图们江反而成为韩中国境地带记忆追寻的场所。如今《鸭绿江进行曲》又进入人们的视野,因为它展现了曾经被压迫的鸭绿江的真实面貌。
抗战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
韩人文化艺术宣教活动
朴春兰(西北政法大学)
抗战时期,部分韩人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文化艺术宣教活动。朴春兰教授围绕其中的韩悠韩(韩亨锡)、崔采、金昌满、金史良四人的生平和文化艺术宣教活动进行了说明研究。韩悠韩拥有韩国光复军军官、民族音乐家、儿童教育专家等多重身份,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较长时间活动,创作了多部戏剧音乐作品以期实现艺术救国的目标。其中歌剧《阿里郎》与朝鲜义勇军的戏剧《阿里郎》有较大差别,其规模宏大,意义非凡,在多地进行了公演。关于韩悠韩和其歌剧《阿里郎》的现存研究也较丰富。崔采和金昌满则参加了多部展现抗日独立思想的戏剧、电影作品的演出和创作。金史良在其滞留于太行山朝鲜义勇军基地时期参加了多部抗日戏剧的相关活动。
九一八事变战后史在小说中的再现与空间表象
——以尹白南的《事变前后》为例
千春花(韩国明知大学)
尹白南于年开始连载于《每日新报》的《事变前后》,是为数不多的以当时发生在满洲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展开的大众历史小说。尹白南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是为了再现满洲地区的“兄弟”朝鲜人的生活,这与他在满洲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小说空间跨度大、历史人物突出。作品中,以虚构人物王明为代表的朝鲜人渴望在满洲间岛实现自治,因为伪满洲国的建立理想受到挫折后,他们转向了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又一次失败后,他们放弃了自治的梦想,又转移到了上海地区,并开始主张大亚细亚主义。尽管《事变前后》中的大亚细亚主义更多的体现了日本的殖民理念,但它以朝鲜人为主要人物,强调朝鲜人与日本人、中国人的联合。这一点显现出了与日本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不同之处。
『满鲜日报』刊登「诗现实同人」与同人活动的文学史意义
金真憘(韩国梨花女子大学)
解放后,主导现代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诗人金庆林,于年赴日留学,后来成为了《VOU》杂志同人。但在年3月,日本的现代主义者因涉嫌违反《治安维护法》而被捕,而9月份则以"思想犯"的身份接受了特别调查。身处前卫艺术先锋的现代主义者转而提出了“国际路线上的国家道路”,主张以日本民族和乡土要素为基础,彻底地摒弃了现代主义。年,金庆林回到朝鲜,用日语写"现代主义”诗歌。但年11月,国民总动员朝鲜联盟推广国民诗歌,重视韵律与朗诵,忽视诗歌反映的心理与感受,对现代主义进行清算,破坏了日本语言的魅力,金庆林也无法用日语写诗。诗现实同人明确地意识到政治主题,并把它与现实和超现实并置,从而形成诗的形象,以此来委婉地表达主题。诗现实同人们从地域性和政治性上继承与发展了年代在文学史上流传至今的超现实主义诗学。
李陆史的年中国行与时代认识
朴丽花(盐城师范学院)
朴丽花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bbfz/2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