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津巴布韦大使在每日新闻报发表署名文

  4月10日,津巴布韦《每日新闻》报发表驻津大使郭少春署名文章--《为什么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违背科学与良知?》。主要内容如下:

  最近,关于新冠病毒起源于一家中国海鲜市场的假说轻信者颇多,一些政客和无良媒体甚至宣称这是“中国病毒”。

  追溯病毒起源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只有科学家才有发言权。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近期刊文,对41名最早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进行研究,指出年12月1日开始出现症状的首例中国患者与华南海鲜市场并无接触史。《自然》杂志也发表文章认为,并非所有早期新冠肺炎病例都与这家海鲜市场有关,新冠病毒起源应该更早,目前尚无定论。迄今,全球范围内的“零号病人”仍然未知。

  将病毒归咎于某一文化、民族或国家只会导致排外主义。由于误认为中国是新冠病毒发源地,亚裔美国人已经频频遭遇种族谩骂和殴打。甲型H1N1流感从未被称作“北美流感”,埃博拉病毒也从未被叫做“非洲病毒”。同样,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既无科学依据,又有悖道德准则,必须予以坚决抵制。

  非洲大陆深受种族歧视之害,排外主义一向受到所有非洲国家一致和严正的谴责。埃博拉疫情暴发期间,尼日利亚裔工人被迫停薪离职;卢旺达小学生由于其他学生家长向校方施压被迫停课,西方大学拒绝录取非洲留学生,即使申请人所属的国家并无确诊病例。今天,我们仍然在与污名化作斗争。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病毒不应与任何国家、地区或种族联系在一起,必须坚决抵制污名化行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种族歧视和敌视偏见越来越多,十分可耻”,“我们必须与种族歧视和偏见斗争到底”。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表示,病毒无国界,面对人类共同挑战,需要加强合作,奉行多边主义,不能彼此竞争和相互指责。用“中国病毒”这样的字眼进行指责是不合时宜的。世卫组织认为应避免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当前亟需的是团结协作、尊重事实和共同战斗。

  中国是第一个勇敢、诚实地报告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国家。疫情暴发后,中国第一时间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很快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中国人民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付出巨大牺牲,贡献不容抹杀。中国秉持开放、透明、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一些人试图强行使用“中国病毒”的说法,实则是企图为其应对疫情不力、反应迟缓开脱。尽管中国一再预警,仍然有人轻视疫情威胁。《柳叶刀》主编遗憾地指出:“中国传递的信息非常清晰,可是我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浪费了整个二月,这是全国性的丑闻。”

  当前,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正在积极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抗击疫情是我们共同的战斗。污蔑、诋毁、指责于事无补,谎言只会浪费更多时间,夺走更多生命。在此关键时刻,生命必须优先于政治,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来源:驻津巴布韦使馆)

“直通非洲”

中非合作信息权威发布平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bbfz/235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