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辛苦了!
为努力生活的你
每一次倾诉都是一种领悟
本期主持舒阳
资深媒体人,主任编辑,任“倾诉空间”主笔十余年,版面合集《半个城市的秘密》作者。
清明
失去是一种痛,失去亲人便是痛上加痛。这种感受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它无法言语,更没办法忘记。又到清明,体会过人间至痛的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天上的亲人说吧。请把心中的思念化成文字,以慰离情。
壹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
白色
从没想过自己会在不到40岁的时候就没有爸爸了。去年8月9日,爸爸走了。那天上午刚刚还晴空万里,不一会儿就暴雨如注。倾盆的大雨,也没办法冲刷那种痛,因为那种痛叫失去。
爸爸,您是知道的,我喜欢吃面包,随您。可是现在我不吃了。从去年年初开始,医院。最后一次住院的时候,您进食已经有些困难了。进ICU的前一天,您几乎什么也没吃。可是我知道,您已经饿得受不了了。您问我要一小块面包吃,我急火火地拿来一块,但是医生拦住了,说马上插管,不要说食物,水都不能喝了。您是饿着肚子走的,最后我连一小块面包都没能让您吃上。每次想起,我的心都扎得疼。
爸爸,您是知道的,医院,打针都忍着不哭。怎么现在长大了,反倒怕了呢?每次医院,您是在那里离开我的,所以我怕,我不愿意去回想。您被推进ICU之后,我看到您的双手被绑在床栏上,挣扎着要起来,可是不行。您想说话,可是嘴里插着呼吸机,什么也说不了。医生护士给您打了一针镇静剂,您渐渐安静,但是我分明看到有一滴泪从您眼眶里流了出来。爸爸,您是不是在怪我决定给您插管上呼吸机,要让您受这种罪!我没有选择的,我不能眼睁睁看着您……
爸爸,您是知道的,我不是个爱哭的孩子,更不好意思在陌生人面前流泪。您走后不久的一天,我在出租车上,车里放着降央卓玛的歌,那是您最爱听的歌,我的眼泪瞬间就流下来了。不愿让司机看到这一幕,我戴上了墨镜。但墨镜遮住了眼泪,却挡不住心碎。您说降央卓玛的歌能让人平静。我一遍遍地听,却依然无法平静。
爸爸,您是知道的,我是个听话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没让您操过什么心。但是有一件事,我没有听您的话。您留下遗嘱,要捐献遗体,我没有同意。别怪我自私,我只是想有个地方可以去看看您,和您说说话。您会明白我的,对吗?今天是您走后的第一个清明,知道您过得很好,我就放心了。那里没有病痛,您终于可以舒舒服服地呼吸了。
贰躺在妈妈睡过的枕头上
贾林娜
前些天带孩子去了三亚,星夜赶回在那里的住所,是扑面而来的熟悉感。很多摆设都曾经是妈妈家的物品,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我正轻轻抚摸着这一切,二姐跟我说:“老妈去世后,我把她的很多东西都运到了三亚。老爸住养老院了,咱们姐妹聚在老妈家的机会不会很多。但休假的时候,咱们都能在这里住些天,有老妈的东西在,就跟在老妈家一样舒服自在。”
是啊,舒服自在,每个人在妈妈身边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在三亚的几天,我天天睡在妈妈用过的床单上、躺在妈妈睡过的枕头上,特别安稳。有时我还情不自禁地趴在枕巾上深呼吸,想记住妈妈的味道。尽管妈妈已经离开我一年多了,但是闻妈妈味道的习惯已经坚持了快40年,怎么改得掉?
妈妈走的那天虽然是三九天,但天气清朗、明月高悬。跟记住了妈妈的味道一样,我也深深记住了这样的天气。这一年多来,每逢明月当空,我总是一个人站在窗前望月,对着月亮悄悄说着想跟妈妈说的话。即便没有明月,想起妈妈,我也不由自主地望向天空,跟她说话。我想,天上的妈妈一定会听见,也一定会对我微笑。可是,我却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啰嗦,见不到她忙碌的身影,真的很想很想……
深爱妈妈的儿女,都会觉得自己的妈妈最好,这种感觉在妈妈离开我们之后更加深刻。在我们的家属群里,母亲节、妈妈的生辰、妈妈的忌日,我们姐妹四人会不约而同给妈妈留言,或是发视频,看一看她的墓碑,发语音,聊一聊她的往事。
我始终珍藏着一件事,在心里没有说出来。妈妈离世前的最后一个平安夜,中午我躺在她身边跟她一起午睡,那时她已经重疾在身很难起床了,可她仍然很艰难地翻身,把盖在她身上的毯子拽过一大半,盖在了我的身上。当时我很心酸,想哭。妈妈像是猜到了我的心事,笑着拍了拍我的手,轻声说:“睡吧,孩子。”妈妈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刻,最惦记的还是她的孩子。
这些日子,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您,您在天堂的家也一定被您布置得干净温馨,有我们熟悉的味道。
叁您离开那年我16岁
今年我36岁了
青儿
你离开的那年我16岁,如今我已经36岁了……
那天儿子拿着相框问,这个人是姥姥,这个人是妈妈,那这个人是谁?“这个是姥爷。”“那姥爷去哪了?”姥爷在心里。
如果你能看到他,一定会喜欢的不得了。记得小时候,你就很疼爱大伯家的弟弟,给他买游戏机,给他买玩具,而我都没有。虽然知道你不会重男轻女,那也曾一度认为你不喜欢我。妈妈无意中说起,你总是在对我严厉管教后偷偷抹眼泪,在商场里看到喜欢的,不顾她的反对总要买给我,甚至你会在我放学的时候,偷偷跟在我身后,为了“侦查”一下我是否早恋。你爱我的方式是含蓄的。
现在我也是当妈妈的人了,才明白父爱和母爱是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得有一次开家长会,因为没考好,妈妈很生气打了我,而你却跟妈妈吵了起来,在你看来女儿长大了有自尊心了,语言上严厉一些倒也罢了,最好不要打,伤了母女情分不说,还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这时你的爱是宽容的。
那年夏天,我想要利用假期去打工,虽然家里不用我负担,但我还是觉得应该做点儿什么。妈妈很赞同,觉得能挣到多少钱是其次,主要是为了锻炼自己,让我明白什么是担当。虽然你没说反对,可是我在你的眼中看到了不舍。选定了两家餐厅,应聘服务员,你陪着我一家一家去面试。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却因为年龄问题被拒绝了。你笑着说,“出来见识一下就可以了,没被录用也好,假期好好玩,老爸请你吃大餐。”你的爱又充满着疼惜。
那些充满着疼惜和宽容含蓄的爱随着你的离开都消失了,我假装自己很坚强,这些年来一直做着你未做完的事。如果你还在,我就可以在受了委屈后扑到你怀里哭诉,也不用在放学后狂奔到打工的地方,就为了帮妈妈分担。如果你能陪我到现在,是不是我就不会觉得缺乏安全感,就可以卸下那坚硬的外壳?
现在的我过得很幸福,妈妈身体健康,孩子听话懂事,老公工作努力让我们衣食无忧。我想这也是你最想看到的日子,我都做到了。
肆看到墓碑上姥姥的名字我哭了
糖糖
今年去扫墓,在墓前看着碑上的名字还是会流泪,碑上的数字告诉我原来姥姥已经走了三年了。我却一直觉得姥姥好像还是在她的家里生活着,只是我一直没有去看她。
可能天津的小孩儿从小就和姥姥的关系特别好。记得小时候,妈妈的工作总是早中夜三班倒,爸爸的工作也很忙,那时就是姥姥或者姥爷到学校门口接我回姥姥家吃饭看电视,妈妈上夜班时我有时就住在姥姥家。有一次我睡到半夜哭醒了要找妈妈,姥姥就把我搂住,轻声地哄着我,告诉我妈妈下了夜班就来接我,我哭着哭着就在她怀里睡着了。那个场景我至今还记得,记得我哭醒时看到的浅粉色窗帘,记得窗台上的那盆君子兰……
印象中的姥姥总是乐呵呵的,对谁都亲切随和,对她奔波操劳的一生从来没有抱怨,我们这些小辈儿给她买点儿什么她都说好。每次去姥姥家,她都会拿出各种好吃的让我吃,偷偷给我十块二十块让我留着买东西。98年的时候,姥姥做了开颅手术,术后脑门上能看见一点儿愈合后的刀口。我总是好奇地用手去摸,然后问姥姥,疼吗?姥姥总是笑眯眯地说不疼。姥姥有糖尿病,我总是想着给她买一些糖尿病专用食品,吃西瓜时总是留下一点儿靠近瓜皮不那么甜的部分给她,她总是乐呵呵地接过去解解馋。姥姥喜欢唱歌,喜欢出去看看花。记得姥姥离开前的两年,我们带着她和姥爷一起游西湖,她很开心。现在我再吃到什么,去到哪里,总是会想,如果姥姥还在该有多好。
姥姥走了之后,妈妈总是和我念叨姥姥这辈子特别苦,18岁背井离乡,直到家里条件好一些了,她也退休了,才终于可以每年回到大连给她的妈妈——我的太姥姥庆生,和她的姐妹们团聚。今年我的太姥姥即将岁整寿,妈妈说,如果姥姥还在该有多好。
伍夏日午后的手指操
季岩
很多年后,一闭上眼睛,仍然会想起儿时姥爷教我做手指操的情景。
那是个夏天,六七岁的我随母探亲回到故乡。在村外河堤畔,粗壮的老柳树下,姥爷说了几个谜语都没有难住我。“我教你做拇指操吧。”姥爷伸出两手,大拇指朝上,四指并拢,手掌心对着自己,手背对着我,有节奏地念着口令:“上打三通鼓,下打鼓三通,两边一起打,中间咚咚咚”。随着每句口令,姥爷先是两手的食指与下面并拢的其余三指做剪刀状闭合运动,接着又用小拇指与上面并拢的三指做闭合运动,然后食指和小拇指同时分开敲击中间并拢的中指和无名指,最后是四指两两并拢,从中间分开做闭合运动。
姥爷只演示了一遍,我就看明白了。学着念口令比划起来,没想到竟然一次成功。“哎呀,这丫头真聪明!我以前教别人做时就没人能做对,总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手指,更别提两手同步做了。”姥爷非常高兴地提议道,“咱们加快速度一起做!”我们祖孙俩盘腿坐在地上,兴致勃勃地一边逐渐加快语速念口令,一边双手手指做各种“剪刀”,竟然都坚持了很久没有出错,午后的蝉鸣中伴着阵阵笑声。
姥爷虽然只读过小学,但抗日战争时期还偷偷自学国文和能找到的中学课本。后来,姥爷一直从事会计工作,双手打算盘的速度和准确率羡煞旁人,快七十岁时参加市里举办的会计比赛,各项成绩都不输年轻人。大段的京剧唱词信口拈来。有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想偷个懒,就假装给姥爷出题考考他。正在午休的姥爷迷迷糊糊口算报数,我悄悄写上答案心里直乐。
如果不是十八年前姥爷突然离世,也许现在还能和我做手指操吧。
说来也奇怪,我一直没能教会过身边任何一个人做手指操。遗憾之余常常自己伸着双手,念叨着的口令,于翻飞的手指间,影影绰绰地忆起姥爷温和的脸。
陆愿我们来世还做亲人
孙萌
转眼间,我的祖父离开我们已有十二载,祖母也近四载。每逢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爷爷奶奶的生辰、忌日,我都会遥想思念,泛起无尽的回忆。每年春节拿起爷爷奶奶的遗像,仿佛有很多话想和二老诉说,却还未张口,眼泪先落。
小时候父母都是双职工,所以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很多都是在祖父祖母家度过的。祖父为人勤快、爱干净,每日早睡早起生活非常规律。儿时夏季的傍晚,祖父都会拉着我的手带我去乐园玩耍,小火车、木偶剧成了那时消夏生活的必备,特别是祖父手里的大蒲扇还会为我扇去令人讨厌的蚊虫。过马路时,祖父总会站在车辆驶来的一侧说,别撞着你。当年习以为常的关怀,现在却再也找不到了。
祖父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医院。那年我正上高三,课业负担重,医院看望祖父。只记得医院看望祖父时,以往身体健硕、每日料理家务的祖父,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脸也瘦了一圈。面对此情此景,我强忍着泪水,以免让老人家难过,还安慰祖父说,爷爷你快点儿好,好了咱们就回家。
祖母的身体很孱弱,一直是各种药片不离身,可依然在尽其所能地照料我。我十个月大时,祖母主动接过照顾我的重任,让母亲重回工作岗位,那年祖母已经六十周岁了。从此只要父母去上班,我都会被安排到祖父母家。记得上小学时,我早晨偷懒赖床不起,让祖母给我一件件地穿衣服,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孙女。中午放学的时候,祖母都会站到窗边,盼望着能看到我返家的身影,因此窗台边一直有一个带着脚印的板凳。此时祖母已经将饭菜做好,放在锅里保温,只等我回家一起共进午餐。直到祖母八十多岁时,老人家还给我这个二十多岁的孙女煮饺子,想来我也是太不懂事了。
在外地读大学时,我每个星期都给祖母打电话报平安,祖母总是说,她很好,让我不要惦记她。每次寒暑假回家,祖母都给我一些零用钱,让我在食堂吃点儿好的,别不舍得花钱,而她老人家却一辈子省吃俭用,从不给子女增添负担。
时光荏苒,我也从当年的小女孩儿变成了孩子的母亲,往事依旧历历在目,甚至连祖父母家每一样陈设的摆放都不曾忘记。睹物思人,而又物是人非,子欲孝而亲不待,回忆化作无尽的思念,思念天堂的亲人……
柒时间过得真快呀!最疼爱我的母亲猝然离世已经十一载……记得母亲故去五周年时,我接受了天津日报的采访。我以为经过五年可以谈谈母亲了,谁知提到母亲,泪水再次如打开了闸门,以至于采访数次中断……今天,看到《每日新报》的征文,立即填词一阕,写下对母亲的思念,以告慰天堂中的母亲!
《一斛珠?写给母亲》
绵绵思念,
缤纷细雨添伤感。
百花吐蕊牵心唤,
一曲清歌,
慈、孝同声赞。
奉献、正直肩重担,
一生风雨情相伴。
清新滋润芬芳艳,
百啭千回,
华彩香无限。
——夏晓华
捌最好的怀念就是铭记
贺美荣
昨日清明,思恋故人的心足以用沉重二字来形容。逝去的人在天堂是否安乐?
总是不经意间想起那些曾经出现在我生命中的故人,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一个个远走的背景,不禁让我伤感良多,似乎相遇有点不易,似乎离别又有点匆忙。我们每一个经过的驿站,总是会遗留下许多美好的时光,然而离开总是有着太多的不舍,不舍在这繁城停留过的乐趣。
轻轻地闭上双眼,故人的一切都仿佛在眼前,却又相隔那么遥远……我看到了我的姥爷、姥姥,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老人,是他们养育我成人。我仿佛看到他们脸上因外孙女开心高兴而荡起的微笑;仿佛看到他们眼里因外孙女郁闷不快乐而贮满的泪水。那是我始终、永远、难以忘怀的两位老人,也是我为之宽慰而最终为他们养老送终的两位老人。
我看到了我的父亲、母亲,那是我记忆中最模糊的人,因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养育我。父亲35岁时出了工伤,基本上丧失了生活能力,母亲照顾他13年,48岁那年他走了。母亲几年后找了个老伴儿,过起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后来他们平房拆迁,为了便于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我把他们安置到了我家附近居住。继父10年前、母亲6年前先后离世。我完成了我应尽的义务,圆满地送他们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我看到了我的公公、婆婆,那是我生活中最亲近的两位老人,公公性情温和不善谈吐,婆婆50岁出头就患了脑溢血,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公公为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主动办理了病退,担起了照顾婆婆的任务。记得他总是戴着一副蓝套袖在厨房忙来忙去,总是蹬着一辆三轮车到市场买粮买菜;记得我这个儿媳20几年来基本上包揽了给婆婆洗澡和剪发的工作,眼前又呈现出了婆婆剪完发后对着镜子“傻笑”的样子。公公虽艰辛疲惫却又慈祥和善的样子,婆婆虽半身不遂却又不向病魔屈服的样子……他们的音容笑貌一直在我脑海里。
我看到了我的姨姥姥和小姨,那是我一生中最感激的人,她们虽不是我的至亲,但姨姥姥像姥姥一样地疼我,小姨像妈妈地一样爱我。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们总会出现在我的面前。记得每年初二,姨姥姥家就是我回娘家的地方。
此刻很多话还是无从写起,勾勒在记忆中的画面也无法释怀。也许最好的怀念就是深藏,深深铭记于心中,让记忆装载我所有的思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就请清明的雨水带上我的思念和敬意、我的祈祷和祝福,把安乐祥和带给他们。
玖想穿越时间去看您
童晔
已不见您,五年有余。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首儿歌耳熟能详,但我哼唱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它改成“摇啊摇,摇到太婆桥……”大概是因为这首歌是您教会我的吧,每当想您了,我就会从心里哼出声来。小时候我在外婆家长大,那时的外公外婆都有工作,并没有多少时间陪我,父母更是如此。于是,在您的怀怉中我学会了微笑,在您的搀扶下我学会了走路,在您的唠叨中我开始了牙牙学语。您唱着《外婆桥》,把我送进温暖的梦乡,而我早已习惯枕着您的臂膀沉沉入睡。
您的童年是苦难的。生活在缺吃少穿的年代,父亲去世的早,母亲双目失明,幼时的您在泪水和饥饿中度过。为了生活,13岁的您做了童养媳,做完女红就偷偷溜去学堂听先生读书,为此没少挨婆家的毒打。您与书本是没有缘份的,您认命了。从此,放牛、扎草、耕田种地、生儿育女,您一下子成长为家里的顶梁柱。您的勤劳能干是出了名的,家里最苦最累的活儿您做,村里最多最杂的事儿您也做,您把女儿培养成人民老师,您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教育一代又一代,要做一个文化人。
您是劳碌惯了的,习惯张罗一切,带大一辈又一辈的孩子。五年前的初冬,患了重病的您执意要去乡下过冬。我和母亲去看您,没想到那是我们的永别。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天,双手相握的温度可以融化冰雪。我望着您脸上因病痛而扭曲的皱纹,心都要碎了,您却硬生生地对我挤出了一丝笑容,嘴唇不停地抖动,似乎在说什么,又似乎在唱什么,而我分明听见了那首您对我百唱不厌的童谣。“摇啊摇,摇到太婆桥,太婆夸我是好宝宝……”
太婆,我再也看不见您了,我再也摸不到您了,陪伴我的不再是您温柔的怀抱,取而代之的是我午夜梦回的空余泪眼。又是一年清明季,我触摸到的是那冰冷的相框,您活在照片里,却再也不能为我唱童谣了。寻寻觅觅,就想穿越时间去看您,托吹往天堂的风,稍去我的思念。
五年,久矣。
拾苗大娘
吴双
一年一度清明时,大地开始换装,而北国白雪依然,鸟鸣声咽。我的思绪踏着尚未融尽的厚厚积雪,来到大兴安岭东麓的一个小山村,寻觅、祭奠一位母亲。
她叫苗大娘,苗是她的夫姓,娘家姓什么至今也不清楚。苗大娘喜爱称呼我们知青叫“孩崽”,像呼唤她的儿女一样。每到收工回来,知青点总要忙成一锅粥,挑水、切菜、煮饭、烧柴。在炊烟缭绕、热气腾腾的堂屋门口,总有一张久经风雨剥蚀的脸,笑呵呵地看着笨手笨脚的我们,有时也一言不发地帮我们做些什么。那时,我们的生活非常艰苦,但饭桌上常常有苗大娘送来的一碗自制的大酱、一把新摘的大葱或是几只咸蛋。这微薄的馈赠每每让我们感动,因为她自己有公婆、丈夫和4个儿女一大家子人呢。
我在知青点里年龄最小,苗大娘对我更是呵护有加。记得有一年秋天割豆子,天没亮我们就下了地,干了两个小时后天才大亮。在地头歇息吃早饭的时候,我坐在垄台上,刚刚从兜里掏出冰冷的玉米饼子,一双母亲的手伸到我的面前:“孩崽儿,别吃凉的。大娘给你做的热干粮,喏,还有热粥。”一块洗得发黄的布里包了两张热腾腾的掺了红糖的白面饼,还有一瓦罐的小米粥。也许是太饿了,我几乎没客气就香甜地吃起来,就像吃母亲送来的可口的饭菜一样。苗大娘盘腿坐在我的对面,像母亲一样慈祥地看着我。那目光,至今想起来都依然强烈地震憾着我。吃完早饭,我回头四望,才发现她的子女都没在这里:“大娘,常姐(苗大娘的大女儿)她们呢?”大娘顺手一指:“都在地那头呢。”说着,她收起瓦罐向豆子地的另一头走去。不知怎样想的,我情不自禁地紧随其后。走到地那头,眼前的情景使我满腔的血片刻凝固了,苗大娘的儿女围坐在地上,吃着玉米饼子,地上一碗咸菜和一罐粥。苗大娘见我惊呆的表情,一边掩饰一边拍打着我说:“她们胃硬,吃这个能搪时候。你们城里的孩崽儿不易……”我下乡的地方纬度高,日照少,小麦产量低,白面是非常金贵的。我这时才知道,她为什么让儿女们在另一个地方吃饭。多么真挚善良的母亲!多么慈爱无私的母亲!以至于一切感激的话语都显得那么生分,那么苍白。
几年之后,我回城上了大学。临行那天,乡亲们套上马车送我。在送别的人群中,我没有见到苗大娘,但是我感觉得到,那一刻她在落泪。
年初秋,我重返第二故乡。当我推开苗大娘家厚重的木门时才知道,她已于14年前走了,那年她才65岁。苗大娘一生都没走出过绵延的大山,一生没给后人留下一帧照片,但她却把怀念永远留给了她的儿女。当然,肯定也包括我。
清明
“倾诉空间”清明节特别策划——
这一次你是真的离开我了
公公离世一周年,他给了我亲生父亲般的温暖
最漫长的告别:我与植物人妻子的天
倾诉空间∣一次心灵深呼吸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