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落花
作者/寻茗
江南春色,细雨落花,大概是苏杭地区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幕。春天的每一场春雨,都会凋零一种曾经艳绝的花。先是梨花再是杏花,然后是桃花海棠。落英的小溪涓涓细流,汇入市河,飘荡灵动的每一朵花魂,都是鱼儿追逐的梦,幽人缱眷的回忆和愁绪。那一年独自行走在细雨霏霏的苏州平江路街头,湿漉漉的粉墙黛瓦,湿漉漉的姹紫嫣红,老旧有些残破的景象,还有廊檐下闲适的老人,真的是一副静谧的原生态生活的画卷。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平江路曾经是老苏州的一个缩影。这里的建筑最古老,这里的居民最朴素,这里的风貌最温馨。水路并行,河街相邻,典型的水乡格局。不宽阔的河路,不高绰的老屋,不茂密的梧桐。河上不时还有橹声吱呀的篷船相对行过,路上披着雨衣骑着自行车的来来往往。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就算平江路居民们也不会想到,十年以后这里还会保留着原貌,那个新苏州的脚步没有走进这里的石板小路。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因为这里有古井十口。当年还青葱岁月的我于是便从拙政园一步步走进平江路,去寻访那十眼泉井。没想到竟然历历在目,风采依旧。尤其是三面砖墙围拢的坎泉,竟然是三口井眼拥挤在一起,井沿绳痕如割。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在雨天,这里早已是忙碌的景象。伫立在苑桥之上,虽然细雨溟濛,但是南面的双塔,北面的拙政园尽收眼底。平江路三里,两侧的横街窄巷很多。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等,这些百年乃至千年的古巷,在它普通平凡的名字中蕴含了悠长而陈香的故事。尤其是那些高墙掩映的大宅院里,不知来来往往多少历史文化的名人。随便拐进去,都是滴水的幽巷,空响的石路。斑驳的色调,高耸的院墙,不时有藤萝一支,蔓草几丛垂下,随风摇曳,神采灵动。虚掩的木门,雕花的廊檐,隐约传出吴侬软语的说笑,飘散酱炒螺丝的味道。家家的院中都是有花树的,飘零在小巷中的花瓣,随着有些清凉的风飞舞。这是半朵娇嫩的海棠,那是一瓣素雅的木槿。满眼的花色,满眼的雨丝,虽然湿着发梢,却暖洋洋的心。在这些粉墙黛瓦的苏氏民居中,忽然出现了一个船一样的房子。我就去找看,原来是钮家巷33号。还好这家大宅子的门是半掩的,我欠着身子去瞧,但见庭院深深,人声寂寂,只有一只懒洋洋的小猫咪,密封着眼睛朝我不时瞟过半眼。悬桥巷27号是同治七年状元洪钧的故居。他的名气不是官运亨通,也不是出使西域,而是娶了一位秦淮河名妓叫赛金花的。后来这位名噪一时的赛金花成了那时上海的代名词,声名响亮的满是铿锵的故事。悬桥巷中有书痴黄丕烈的士礼居旧址,虽然墙上只有简单的一个名字,也知那身后的屋中曾经充栋盈车。真是,旧时王谢堂,已作百姓家。这些原本的私家园林,都已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居所。只要是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大多都有一个小牌牌昭示。于是我便走了一巷又一巷,看了一家又一家。虽然大多只是惊鸿一瞥,便也心满意足。许多故居的形貌大致还在,雕栏刻窗,飞檐斗拱,也尚可见旧日气派。但是建国以后的几十年,那些曾经高耸的围墙早已挡不住市井生活的侵近,许多宅院面目已非,很难寻得见往日的风貌,令人可惜。或许只有细雨中枕河人家的瞌睡小曲,吴侬软语的家长里短,才是最绵长久远的记忆,最丰富多彩的流传。炊烟的船火、书香的门第、细雨的长街,飘扬的花香,一并混杂在记忆中,讲述着平江路曾经的故事。许多酒馆茶馆开在老房子里,灯光摇曳,不时有悠扬的评弹从收音机里传出。一位坐在檐下的阿姨,慈眉善目,招着手向我喊道:不要着急走看的,景致会一直在那里,先避避雨暖暖身子,喝杯老酒。阿姨的话立时让我感到亲切,于是,我走进了昏暗的小酒馆,顿时一股醉人的酒香,炉灶的味道,让我通体舒泰。日暮的平江路,小雨依旧淅沥,落花仍然飘零,只是我已经不是先来的那个。细雨落花的洗礼和沐浴,让我多了一番历史的香薰。枇杷时节
作者/寻茗
江南五月碧苍苍,蚕老枇杷黄。这是木渎古镇严奶奶,在我小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如今一看见枇杷,便会情不自禁脱口吟出。枇杷树,四季常绿,经霜不凋。而且花期正值风雪寒冬,奶黄色的小球花点缀叶间,细香飘逸,沁人心脾。春季花谢结实,由青渐黄,初夏时果实成熟,一串串挂在枝头,惹人喜爱。《广群芳谱》称其“秋萌、冬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他物无与类者”。枇杷营养丰富,滋味甘美,自古就是民间喜欢食用的水果。枇杷浑身都是宝,根叶果皆可入药。中药里的枇杷膏即以枇杷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用于清肺化痰、润喉止咳,功效显著。苏州人就有用枇杷叶加冰糖煎水喝治咳嗽的方子,效果良好。第一次吃枇杷是六岁的时候在木渎严奶奶家,酸酸甜甜的感觉,这么多年都未曾忘记。还记得那棵枇杷树的样子,矮墩墩的树干,六岁的我是搂抱不过来,在比我高的地方均分出四条粗壮结实的枝干,一直长出围墙,枝叶繁茂,几乎遮盖了它下面的两间花厅。枇杷树静悄悄地生长在后院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处,奶奶说比她的奶奶的岁数还要大。我总是趁人不注意,偷偷爬上枇杷树,坐在颤悠悠的最高的树枝上,躲在枝叶里,看着弄堂里偶尔经过的行人。如果是小朋友们走过,我便会喊上一声,让他们天上地上转悠半天也找不到人,我则捂着嘴偷着乐。俯看脚下市河里船来船往,可以清楚地了解又有什么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运到镇上来。从树枝上可以溜到高高墙头上,然后顺着一尺宽墙砖往前可以跳进小姐姐的卧房。往后可以上到水阁房顶,然后沿着木柱下到打水的石阶。后来小姐姐发现了我的私人领地,写完作业,便会从窗户里朝着这么喊一声。大多数的时候,我都会快速地应着。有时候故意不回答,小姐姐就会假装生气地下楼,三下两下就爬到了我的脚下,伸手去拧我的屁股。枇杷刚刚金黄色的时候,我尝了一个果,非常的涩,便觉得枇杷肯定不好吃。有一天,小姐姐喜冲冲地坐在枇杷树上,神秘兮兮地招呼着正在弄堂里跟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我。我跑回院子爬上枇杷树,小姐姐笑嘻嘻地递给我一个枇杷让我尝。这是我第一次吃到熟了枇杷,酸酸甜甜的感觉一下子让我兴奋地叫了出来。小姐姐还告诉我,吃枇杷一定要找被小鸟啄食的,因为小鸟的嘴刁,找最好吃的尝鲜。奶奶是看不得我们在枇杷树上像小猴子们的耍,总会喊着莫掉了,在树底下焦急地呼唤。这时候,我们便会特别老实地下来,让奶奶打扑着身上的尘土,然后拉到屋里打上香皂给挨个洗手,一边洗还一边叨咕,看看都把小手弄脏了,衣服磨破了可怎么了得。一棵树的枇杷,几乎都被我就在树上吃了。那时候的孩子缺嘴,最早成熟的枇杷,酸酸甜甜,清凉爽口,算是春天里最好的美物。后来看过《枇杷史话》,我才真正了解我所喜食的枇杷,不仅美味可人,还大有文化内涵。小时候我们就熟知的苏轼诗《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原来这卢橘就是枇杷,因为枇杷是要早熟杨梅一个月的。魏花非老伴,卢橘是乡人。这也是苏轼诗中的一句,把枇杷认作老乡。说明诗人故里的眉山是有枇杷树的,说不定其故居纱觳行就有种植。枇杷树没有春风中的垂柳那样妩媚动人,诗情画意;也没有桃花盛开时那样风情万种,惹人遐思。更没有金秋时节的桂花香气袭人,心旷神怡。而枇杷树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卓然不凡的气质。落叶萧萧时,它养精蓄蕾,万木凋零时,它竞相绽放。它没有梅花的娇艳,却比它更加经受寒冬;它没有水仙的幽香,却比它生命力更加顽强。又到春天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枇杷成熟的时节也就不远了。想起木渎水岸人家美味酸甜的枇杷,不禁齿颊生津,眸光柔媚,仿佛已经梦回江南。乌镇的雨巷
——答花月书
作者/寻茗
三月江南,春风化雨。烟雨溟濛的乌镇,宁静的每一个清晨。一杯清茶,伫立在水阁窗前。望不尽的小桥,数不尽的古巷,湿漉漉的粉墙黛瓦,清泠泠的河水,与我的情愫一样的精致,一样的悠长,一样的静谧。江南的烟雨是多情的,挽留羁愁踏旅的我,离不开乌镇的梦乡。多情的雨总是有着几分淡淡的忧愁,对于本有着诗情画意的我,正是这几分淡淡的忧愁,让我明晰浪迹天涯却本来脆弱的心。多情的雨也总是有着几分淡淡的柔情,对于走遍世界后疲惫孤寂的我,也正是几分淡淡的柔情,才让我难以释怀远走的脚步。走进如诗如画的乌镇雨巷,丝雨纷飞间花瓣零落,轻飘飘地满是淡淡的花香。敲响在深静悠长的石径,花墙檐角上珠玑滴落,滴答答声外一片空寂。乌镇有数不尽的小巷,此刻也就有数不尽的雨巷,从这里的走进那里,同样的还是走进雾霭烟气弥漫里。放轻自己的脚步,舒缓自己的呼吸,听雨在石板上清脆空灵的滴嗒,看雨丝在檐廊间交织写意出的朦胧,这是无法描成的一幅画,也是无法吟成的一首诗。古老的江南,古老的乌镇,美仑美奂的江南,美仑美奂的乌镇,雨中的江南,雨中的乌镇。千百年时光的背影里,动了多少文人骚客的心,把忧伤惆怅凝结成永恒的诗。柔了多少才子佳人的情,把欢情蜜意弹唱出醉人的歌。悠扬的丝竹,溟濛的春雨,我走在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的心情无比舒畅和柔和,潮湿的情愫在轮回汉唐盛世的时光,时而还春心激荡。就像烟雨幻化的雾色里青竹翠柳,就像流水有意的花草间鱼推舟横。晨风细雨里我看到了自己远古的身影,幻化一回江南的女子,绾一头青丝,着一袭花裙,携一丝娇笑,撑一把纸伞,在乌镇雨巷中寻梦,阅读着诗情画意里每一首动人心魄的诗词,倾听着历史长河中每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青春的身姿,曼妙的舞步,把一段历史拉近了,又推远了;嬉戏的少女,丝质的旗袍,把古老的雨巷,诗化了,又冗长了;湿润的春风,滴嗒的细雨,把多情的江南,鲜活了,又生动了;飞转的伞面,细碎的步履,把青色的水乡,妩媚了,又淡雅了------油纸伞下碎花长裙,婀娜腰肢回眸嫣然一笑,这不是梦幻意境,这是住身心于乌镇,花月亭亭玉立的身姿。油纸伞下斑驳青苔和悠长雨丝延伸交织着,一张花容月貌的脸,一双似水柔情的眸,不是江南女子的花月胜似江南女子,如水般的温柔,如画一般的娇美。带着浅淡优雅的笑意,走过我的身边,走进悠长的雨巷,走进乌镇最美的深处------作家简介
程咏,中远海运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寻茗,网名茗雨江南,自号潋滟居士。走遍中国,走遍世界,履历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文学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数十篇作品发表过天津各大报纸,获得每日新报征文三次一等奖,文章收入《海下历史风情》1.2.3.4册,多篇入选《古镇葛沽》。至今为止一百二十多篇文章被推荐到新浪首页和新浪博客首页。著有小镇故事三百篇,海员故事一百五十篇,走遍江南一百篇,爱在广州一百篇,旅行趣话五十篇,仁川故事五十五篇,西雅图春寒五十篇,北纬三十度经过的地方五十篇。还有西藏故事,上海人家,住在风景里,行走青岛,木渎时光,旖旎撒丁岛,澳洲岁月等等。
往期作品欣赏
寻茗:普陀山人家(散文五题)
宁古塔作家网
宁古塔作家,期待您的佳作
《宁古塔作家》和《宁古塔作家网》
顾问:田永元耕夫高万红许君
主编团队成员:马志刚阿亮西子可儿金美丽金波
总编:金波
摄影师:张立宏
凡向《宁古塔作家》投稿的作品,一周内末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处理。
投稿自愿,文责自负。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投稿邮箱:Jinb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