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报方哲萱为汉服浅吟低唱

哲萱按:本文刊于天津《每日新报》年6月3日“新人物百姓”栏目整版。为了迎合汉服的主题,文中并没有提到本人推广读经的内容(虽然采访时我几乎都在说读经的事)。不过还是发出来以增进对读经杂志主编的了解。^_^

端午节,是汉服爱好者的一个大节日。这一天,他们穿汉服、祭古人、循古礼,做的人乐在其中,而看的人也并无讶异。可在十几年前,人们看他们的眼光却是异样的。年出生的方哲萱,作为天津第一批汉服推广者,感受着人们态度的变化,也改变着自己的推广重点。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在汉服论坛中大热的句子,出自“天涯在小楼”的笔下。而这个在汉服论坛中响当当的名字,就是方哲萱的网名。在汉服推广初期,很多人都有过被误会的经历,当他们看到这段文字时,总有着他人难以理解的无奈与心伤。

  汉服推广行动派

  从年接触汉服开始,方哲萱与众多爱好者从网上相识,让她感受最深的,是她第一次看到有人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汉服的推广中。“你很难想象,当看到电力工人王乐天第一次穿着汉服上街的图片时,很多人在电脑前模糊了双眼。是他们,让我觉得不要再孤单地祭奠那些失落的文明。”

  当时,毕业于南开大学的方哲萱在电台做记者,虽然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从未消失,虽然小时候披上床单幻想“古装”的记忆还有留存,可这些都不足以让她变成一个汉服的行动派。对汉服上街第一人王乐天的采访,让她有了一个大转变。被误认做日本人,被看做精神病,穿着自己民族服装却屡被羞辱,王乐天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她。随后,她不断上网搜寻,与汉服推广者的知名人物交流,使得她陷入推广汉服中越来越不能自拔。

  之后的四五年,方哲萱一边筹备参加各种汉服推广活动,一边以“天涯在小楼”为名发表各类汉文化文章。加之她常常将自己穿着汉服的照片上传到网上,很快她就成为汉服圈中的名人。

  从全国各地到澳大利亚、德国,方哲萱穿着汉服四处展示。汉服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如今,她更多的是穿着更为简单的常服,可在当时大家普遍对汉服侧目的时候,她选择更为复古和复杂的礼服,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够更加   “从表及里”到“从内而外”

  在众多的推广汉服活动中,让方哲萱印象最为深刻的仍然是汉服爱好者第一次全国活动。

  在那之前,众多爱好者都是通过汉网以及QQ群进行联系,大家分散在全国各地,没有见过面。方哲萱和其他人共同策划了在北京祭拜袁崇焕墓的活动。“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人穿着汉服聚在一起,大家都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由于很多地方都没有专门做汉服的店,不少人是穿着自己做的汉服甚至是错的汉服来到现场。可这些都不重要。

  当仪式开始,现场的气氛瞬间就征服了所有人。那种安静的环境下,大家按照古礼的模式进行祭奠。虽然有人并不熟知整个流程,但在执事的带领下,遵从每一个流程,身处其中,心绪高远辽阔,仿佛与古人相同。“旁观者可能很难理解,很多人在现场流下了眼泪,这是对于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对于自己也是一种境界升华。”对他们来说,这次活动背后的文化和内心的升华才是这些爱好者所追求的,而汉服仅仅是个载体。

  现如今,对于这样的活动人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对于穿汉服上街的爱好者也有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甚至有很多景区每逢传统节日,还主动邀请他们去做这样的活动。可让方哲萱遗憾的是,虽然多年的推广让汉服文化的环境有所改变,可他们希望看到的从汉服的“表”到传统文化的“里”,却没有达到,看热闹的终究还是看热闹,认识汉服的仍然是那些对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就和她当初一样。

  所以近些年,她将汉服推广的重点更多地转移到开展华夏衣冠的讲座上,并且通过成人礼和拜师礼,希望让人们确实感受到这些古礼和汉服的力量。从效果看,方哲萱觉得现在这种“由内而外”的推广似乎更有效。

  有一次,她在海南为一个机构做一场成人礼展示,机构找到的主人公却并非主观愿意参加,帮忙的成分更多。“那个男孩当时正在上大学,跟很多这个年纪的孩子一样,看到礼仪的介绍和彩排只是觉得好玩,根本谈不上喜欢。”可就在他穿上衣冠,对父母、对师长行礼的过程中,方哲萱一点一点看到了那个男孩眼神里的变化,那种对于父母教诲的尊敬,对于未来生活的责任感慢慢有所呈现。而且在那之后,他就真的作为一个成人在生活,与之前判若两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衣冠和仪式,生硬地对父母表达一些感情是很困难的,听的人也觉得很奇怪。但在那样的气氛下,能充分唤醒人内心那份情感。”

  汉服婚礼难忘终生

  在方哲萱的家里,有两套完整的汉服挂在白色的墙壁上,这是她和老公婚礼上用过的礼服。

  方哲萱和老公是通过推广汉服活动认识的,共同的爱好使得他们举办一场汉服婚礼变得顺理成章。他们提前为婚礼准备了四套汉服,全部是自己选料,自己确定款式,甚至为了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在做之前还让熟悉的裁缝用普通布料做了一套。反反复复修改了多次,总算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亲迎和迎宾,男女都采用大红色深衣;同牢正礼,采用玄衣曛裳,男玄端、女曲裾,所有尺寸依照文献规定。饮宴礼,按照唐式的红男绿女,男装是红色公服,女装是三重衣。还有一套,男装是明式的直裰,女装是明式的袄裙。”方哲萱说,婚礼中最大的开销就是这些衣服。

  而同时,为了恢复古礼,他们在众多物品的寻找上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比如革带。他们先是到潘家园旧货市场转了不下三次,希望能淘到合意的宝贝,同时,做革带的厂家也都联系好了,但终归没有找到满意的。最后,从泰国采购了一条普通的皮带,用起来倒也像模像样。

  在这场没有什么参考和帮手的婚礼中,考验一个接一个。先是由于工作原因,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只有一天可以进行彩排,而在布置会场的时候,酒店又因为重新装修使得之前的准备付之东流,只得连夜重新制作舞台。连摄影师都说,从未见过如此忙碌的新娘。好在,一切顺利进行。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那就是我们想要捕捉到的力量。”撰文/王菲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

《读经杂志》

读经教育的纪实者与见证者

杂志







































白癜风的治疗
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xingtangren.com/mrxbfz/11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