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界宗师张季鸾

张季鸾(—)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他与于右任、李仪祉一起被誉为“民国陕西三杰”。毛泽东称他“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称他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蒋介石称他是“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年9月20日,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亲笔为《大公报》社书写了“为人民服务”题词。

张季鸾是现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其旧宅在榆林城老街吕二师下巷。其父张楚林是清光绪年间进士,曾在山东邹平、宁阳等县任知县,张季鸾生于邹平。年张楚林病殁济南,时年13岁的张季鸾和母亲及两个妹妹,千里扶柩回归故乡榆林。年,他17岁时在三原宏道学堂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年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年回国后在上海协助于右任办《民立报》;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参与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

袁世凯纂权后,张季鸾结束了自己短暂的政界生涯,继续办报事业,先后在《民立报》、《民信日报》、《中华新报》各报任记者、总编等。十多年时间里,坚守舆论阵地,仗义执言,与军阀反动势力进行斗争,曾因揭露袁世凯、段祺瑞等人丑行,两度身陷囹圄。

从年9月起至年9月病逝,张季鸾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15年之久,他力图使《大公报》成为一份相对独立的中国自由舆论的报纸。北伐战争中,他怒斥军阀虐政,力促南北统一;年11月《大公报》首次公开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年12月《大公报》发表著名的《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南京政府翻印数万份,空运西安投发后,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中,《大公报》坚持抗战立场,反对投降卖国,成为中国舆论重镇,新闻界最有影响的报纸。年5月15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评选《大公报》为年全世界最优报纸,并发给荣誉奖章。

年9月张季鸾病逝重庆后,国共两党和社会各界对其评价极高,国民政府还专门为他发出了褒扬令。9月26日在重庆举行的公祭大会上,蒋介石、孔祥熙、张治中等出席悼念,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亲往吊唁。年4月张季鸾灵柩运回陕西省长安县;9月5日在兴善寺举行公祭仪式,蒋介石亲自前来祭奠;9月6日葬礼更是盛况空前,墓园占地40亩,气势恢宏,还有国军连队守陵。

由于历史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张季鸾墓园逐年遭到破坏,文革时期被夷为平地,墓室被盗。改革开放后,其亲属在原址上封土树碑,占地仅有几分。后来在周围又建起砖厂、猪场,环境越来越恶化。此事引起其亲属、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更牵动了季鸾先生故乡榆林人民的心,将张季鸾墓园迁建榆林的呼吁随之而起,呼声越来越高。

年辛亥革命周年,张季鸾逝世70周年之际,季鸾先生的孙子张哲明、孙女张哲子、外甥女李赋英等人应邀数次来榆林开会考察,对家乡建设的发展变化留下深刻印象,对家乡人民呼吁回迁张季鸾墓园的建议非常赞同。他们返回后,直接向陕西省委、省政府,赵乐际书记和越正永省长写信反映了问题,引起省上重视。经过认真调研协调,年3月24日,省委统战部发文“经与西安市委统战部协商,并报省委同意,批准将张季鸾陵园由西安市迁建榆林市”。至此张季鸾墓园迁建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在榆林市政协的努力协调下,榆阳区委、区政府、区政协牵头负责,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多次和季鸾先生的亲属联络沟通,征求意见,并再次邀请他们来榆林看地选址,提出具体想法和要求;多次召开市区相关部门和单位及设计、施工等方面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协调工作,布置任务;多次派员到西安市委统战部、长安区政协、区委统战部协商对接,统一思想认识,取得一致意见,并多次到长安张季鸾墓园所在地进行考察、探测、了解掌握实际情况,为迁墓做前期准备工作。与此同时造墓建园,备办下葬用品,组织搬迁队伍,筹备安葬仪式等各项工作有序展开,进展顺利,落实到位。

年8月12日,区上派出的搬迁队伍在长安顺利完成搬迁任务后返回,随灵车一起运回的还有年9月安葬时的墓志铭石一块;墓门上方“一代论宗”石刻一方;印有“中华临时参政会参政员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字样的棺木上盖一块;年其亲属重建的“报界宗师”墓碑一块。年8月13日,在榆林城东沙生态公园张季鸾墓地隆重举行了张季鸾迁墓安葬仪式。榆林市、区领导、各界群众、香港大公报、华商报、榆林日报等新闻媒体、张季鸾的孙子张哲明等亲属参加了仪式。这标志着历时四年的张季鸾墓园迁建工作圆满结束,随着主体工程的顺利完成,其它附属设施将陆续建成。

本文来源于《陕北文化研究》









































治白癜风天津哪家医院好
白癜风早期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xingtangren.com/mrxbfz/163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