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碾滚滚,岁月悠悠

石碾滚滚,岁月悠悠

石碾,在每个村子都会有几盘。或是在村头、村尾;或是在晒粮的场院附近。有的村子,还会给石碾砌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也就是所谓的碾棚。碾棚一般都是三面墙,每面墙上都会留有一个四方的窗口,只是没有窗子封闭而已。门口占了一整面墙的位置,根据各村的地势不同,门口的朝向也不尽相同。碾棚正中央便是墩放石碾的位置。石碾的底座一般都是用青石圆砌而成,上面蹲一块厚约半米,直径两米左右圆形青石——碾盘。碾盘的上平面,分为两个部分,圆心向外,半径约八十公分,圆心位置凿有碗口粗的孔,事先植入一根圆木,备作扦插铁质碾管心。外围是一圈宽度为四十公分的突起,并凿有一道道浅浅的槽,待碾压的粮食就预先搁置在上面。因为有这些浅浅的沟痕,不至于粮食滚落到底座外。所以每道工序都不是无缘无故,白花力气的。

碾砣是一整块石头修凿而成的圆柱体。两侧圆心都凿有一个套制砣框的石窝,圆面直径约八十公分,厚度约六十公分。一侧圆面朝向中间的管心,围管心周圈放置于底座之上砣框。木工用耐风雨的枣木,根据碾砣尺寸,打制成合适的碾砣框,然后安装在碾砣上。木框在管心位置打孔,套进管心。在管心一侧的木头,分别长出木框约半米,在尾端打孔,用来插入木棍。人或牲畜推拉木棍,笨重的碾砣便乖乖滚动。尽管石碾如此笨重,却是千百年来人们最常用的粮食加工工具。我的家乡就有这样一个谜语:青石山,滑石岭,光打粮食不留种。想来贴切又生动。

石碾与生活密不可分,而在以往,石碾还是最聚集人气的的地方。那时村里家家都会隔三差五的带粮食去碾棚。虽然每个村子都有几处石碾,也远远不够。于是经常都会看到碾棚外放着一个个装满粮食的器具,一群妇女小孩聚集在外等候。期间难免就会家长里短叽叽喳喳的闲谈,不时哄笑。石碾无疑成了村里的信息集散地。而有石碾的地方往往也经常响起货郎鼓的声音,就算正在推碾的大姑娘小媳妇,也忍不住丢掉碾棍一拥而上,越发的热闹起来。这情形与“市井”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童年的时候,放学后除了写作业,打猪草,推碾也是农村娃的必修课。每每用尽各种“计策”逃避,即使跑不掉,也只是装模作样扶着碾棍,机械地跟着一圈圈地走,更有甚者还会打瞌睡。大人似乎也懒得当真计较,似乎只是要孩子来做个伴,哪怕他们就这样装模作样,心里也满足的很,也便不再觉得乏累。伴随着石碾的吱吱扭扭,一圈圈,一步步,大人一天天苍老了容颜,童年却一天天长大。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了粉碎机,电磨。那曾经笨重的人力工具也就逐渐淘汰,甚至早已拆除,只有个别的村落还保存完好,而且沿用至今。不是为了省钱,或许人们更享受那种劳动的快乐,更怀念那种原生态的纯朴,原汁原味的粮食味道。我家房后便有一盘石碾,依旧在日夜转动着。没有人知道它的年龄,听爷爷说,这样的问题他也问过他的爷爷,却一样没有答案。这盘碾除了无人知晓的年龄,还有着另外的一个奇特之处。碾盘底座处有一眼泉水流出,村人青石砌出一条水道,上面覆以青石板,从碾道引出碾棚。这一眼泉水,一年四季从不吝啬的咕咕流淌,流淌着石碾千百年的神韵。我想,石碾的诞生于五谷杂粮密不可分,所以先人把它建在泉眼之上,无非也是编织了一个美好的寓意:民以食为天,而五谷又以水为天,石碾则以五谷为天,有水滋润的石碾,以保岁岁年年五谷丰登。这盘有泉水滋润的石碾在村人眼中就变的神圣起来。逢年过节,年长的村人就在此开坛祭拜,在保守的年月,它似乎成了一种精神的寄托。记得有一年大旱,到处的井泉都干枯,唯独房后石碾下依然清澈欢快。因为碾棚外只是一湾小小的蓄水塘,为了能使村人暂时解决用水慌的问题,村领导决定把石碾拆除移走,在那个地方打一眼深井。然而钻井队来得那天,却受到多数村人的极力反对,护碾斗争一度白热化。老人们一头日夜轮流守着碾棚,其他人则与村领导谈判。无论怎样,双方都是出于一片好意,经过几日的僵持,村领导最终放弃打井,保留石碾,在碾棚旁边拓宽加深蓄水塘。为保证安全,蓄水塘用钢筋混凝土覆顶,留有取水口。就这样泉水依然欢快地流淌,石碾依然转动着它古老的神韵。迄今,仍有老人在重大传统节日里为这盘石碾焚烧香纸。历经风雨的石碾,千百年来给村人转饱了肚皮,转圆了日子,转出了甘甜,更把自己转成了一尊朴素的神。迷信吗?愚昧吗?于石碾来讲,似乎也不为过。石碾应该是石器时代的产物,虽简单粗糙,却承载着人类生存的大智慧。人类在不断进化,生产生活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一直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偏远地区,甚至相对繁华的城郊,石碾还在默默履行着他的历史使命。或许不久的将来石碾也逃脱不掉被淘汰的宿命,然而自从它诞生至今,跨越千万年却不曾老去,相信它依旧会继续见证岁月变迁。一圈圈,一年年,任沧海桑田。

刊于年7月6日《鲁中晨报》

文字,是一场寂寞的修行。

刘国峰-

刘国峰年出生,山东淄博博山人,现就职于黄河建工,一名普通的塔吊工。酷爱文学,近两年在朋友鼓励下开始投稿,继而混迹于文学论坛。作品散见于《西南商报》、《风流一代》《上海故事》《西部文学》《蓝色高原》《鲁中晨报》《淄博日报》《淄博晚报》《淄博财经新报》、《灵泉》等数十家报刊杂志。获陕西省陕西网西部文学“卉源珠老北京布鞋征文”二等奖,第二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二等奖,人人网“中秋之月”全国征文三等奖,10点故事第一期一等奖,10点故事第二期一等奖。百余篇小说,散文,诗歌刊发省市级报刊杂志。爱上文字不等同于爱上寂寞,恰恰是文字填补了寻常日子,平淡生命的空白。文字于我大概不能养家,却能养心,足矣!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xingtangren.com/mrxbfz/193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