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在线蒹葭教学设计

杨健初中语文工作坊第7期

编者按

古诗教学要重积累、抓诵读,更要品意境、赏美点,由言入文,由声而意,方能入情入境,润物无声。张梦迪老师“记—读—品—悟”四部教学法,如寻踪探景,引导学生渐入幽境。本期“课堂在线”专栏推荐她的《蒹葭教学设计》。

张梦迪,乾县灵源中学教师,陕西省教学能手,杨健初中语文工作室成员。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语文教育教研,目前担任乾县灵源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对待学习,坚持“日积月累,学无止境”,对待工作,坚持“严格自律,精益求精”。年开始陆续获得了三次县级教学能手、三次咸阳市教学能手,于年获得“陕西省教学能手”。论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思考》发表于《学苑新报》,市级课题《审辨式高效课堂研究》已结题。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蒹葭》,品味其美点。

2、培养古诗鉴赏的能力和兴趣,感悟“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3、通过体味感受人性人情之美,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喜爱,树立传承经典的志向。

理解诗中的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1、品味与鉴赏诗歌的美感。

2、理解《诗经》的艺术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及全诗的思想情感。

导入:由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当年这首歌风靡全国,一是因为邓丽君甜美柔曼的歌喉,二是因为它改编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著名的一篇文章《蒹葭》,今天,我们要穿越到那个唯美浪漫的故事里。感受主人公热烈真挚的情怀。板书《蒹葭》(歌曲与诗歌意境相通,又浅显易懂,以此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记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首,故又称“诗三百”,也称“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从思想内容上看,它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从表现手法看,可以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2、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铺陈、排比。(播放歌曲):《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比:即比喻。(播放歌曲)“你是风儿我是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兴:为了引出自己想要说的事物,往往先说另一个与原本的事物不一定有关的。(播放歌曲)《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石路硬又硬啦,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复杂问题简单化,易于学生接受)

二读

1、听范读,正音。

2、男女生分读,前四字男生读,后四字女生读。(体会《诗经》四言的特点)

3、同桌分左右读,左边读每小节中没变的部分,右边读改变了的部分。(读出诗经的回环往复之美)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一方——中央——湄——涘——坻——沚

道路:长——跻——右

三品

1、划出诗中的景物描写,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写到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深秋清晨:蒹葭苍苍,白露茫茫,秋水澹澹,秋风萧萧,几分素雅,几分寂寥,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意境美。(多效利用注释,结合蒹葭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女生读出伊人行踪的语句,男生划出相关词语,借助注释“湄”“涘”“、“坻””“沚”总结“岸边”、“水中”两处。(伊人行踪不定,若有似无,以对代释,体会诗歌朦胧美)

3、点一名男生读道路的诗句,借助注释理解“长”、“跻”、“右”,讨论男主人追求心上人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充分利用注释,理解道路长、陡、曲的特点,为进一步理解主人公执着,忠贞的爱情信念做铺垫。)

4、带动作读“溯游从之”、“溯洄从之”表现了男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感知主人公不辞辛苦,不愿放弃,不懈努力的形象和诗歌的情感美)

四悟

1、比较阅读《关雎》和《蒹葭》,抓住“求”和“索”体会两位主人公的异同点。

2、同学们对这里的“伊人”是如何理解的?

预设:诗人的心上人;贤人

明确:我们一般是以爱情诗的角度来解读《蒹葭》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然而亦有不同观点:

如:

①“人生哲理说”

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②“明志说”

“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总结:“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或者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主题的多义恰恰是诗歌所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

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旨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蒹葭》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体现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

《蒹葭》这种借爱情和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

举例: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工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

本来这三首词都是写爱情的,但是到了王国维这里,词人对心上人的思念和追求变成了对于大学问、大事业的追求,从爱情上升到人生境界。

总结:《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意义和主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准确把握,深入解读,只能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业:

1、背诵《蒹葭》。

2、用正楷字抄写在积累本上。

杨健初中语文

工作坊

语文伴我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fz/22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