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看看各国媒体怎样报道抗战

“日方正增兵,我军决死守。”

年7月9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三天,《大公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此事。黑色铅字与卢沟桥照片、北平交通简图,在读者视野里烙下了这一大事件最初的印象。

当时,大公报用“冲突”一词概括卢沟桥事变。谁又能知晓,这场“冲突”将演变成长达八年的战争?随着战火蔓延,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对战争进行报道。由于各国媒体的立场不同,关于抗战的新闻报道,也自然地呈现出多种面貌。

“日本投降矣!”

年8月16日,整整八年后,日本投降的报道终于登上《大公报》的头条。短短五字,富有千钧之力。

战争的血与火已消逝,抗争者的顽强、爱国者的热情、观察者的记述和侵略者的无耻,却仍留存在新闻的铅字之中。供我们阅读,也令我们警醒……

1、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国内媒体为抗战鼓与呼

“万万千千的青年形成铁的洪流,向着总的目标——抗战到底,完成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前进!”

年9月7日,《新华日报》呐喊着“抗战到底”,鼓舞有志青年走上前线,奋勇抗战。此时,抗战爆发已逾一年。而年1月11日诞生的《新华日报》,也已为抗战呐喊了近8个月。

翻阅《新华日报》,热切的呼喊比比皆是——“救国家,救民族,是现代中国青年最光荣的任务”,“好男儿要当兵”,“服兵役抗战最光荣”……同时,《新华日报》也积极鼓励大后方群众参与义卖献金、写募捐信等活动。并将他们的反应详细地写进报道当中。

事实上,为抗战鼓与呼的国内媒体,不仅仅是《新华日报》一家。“抗战到底”已形成一股洪流般的声浪。

作为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报纸,同治年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即《申江新报》)一直致力于较为纯粹的新闻报道。然而,当抗战爆发,《申报》以前所未有的明朗态度,利用副刊、读者来信等形式号召全民抗战,并刊发了大量提倡使用国货、激励民众救亡的广告,号召“当前国难,已至危急存亡之秋,凡我同胞,应奋斗图存!”这样的呐喊,一直持续到年12月《申报》被日军控制。

而在抗战中辗转天津、武汉、重庆等地办报的《大公报》则大举言论旗帜,强调“人如决心进犯,我必拼命自卫”,“牺牲小己,报效国家,是最平凡的工作”,态度鲜明地直接表达对全民抗战的支持。

据统计,八年抗战期间,《大公报》发表了多篇有关抗日的社论。抗战时期任《大公报》编辑主任的王芸生,在发表于年10月的一篇社论中写道:“我们自誓绝对效忠国家,以文字并以其生命献诸国家,听国家作最有效率的使用……我们永远与全国抗战军民的灵魂在一起。”这无疑是《大公报》全体新闻人的心声,也反映了国难当前,全国新闻人坚定不移的顽强决心。

2、欧美媒体的两种面貌前方热血后方冷漠

与国内媒体积极地报道抗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媒体的主流报道往往对亚洲战场缺乏关心,而更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北京那有专业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xingtangren.com/mrxbls/15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