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一二三四五……时令气象:春夏秋冬风雨雷电……方向方位:东南西北上下左右……还有动植物、行业名称、民族称谓、颜色、声音等,还有罪、癣、哑、冢、脏、孬、骚等在常人眼中不雅的字,甚至“姓”字,都是中华姓氏。这些你都知道吗?
中华姓氏究竟有多少?正在编撰的、集纳中华姓氏的大百科全书《中华姓氏文化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告诉你:古今汉字姓氏达个,目前仍在通用的约多个。日前,“大典”刚刚完成了“总论”部分,并在河南举办了捐赠仪式以及弘扬姓氏文化的“中原论谱”活动。“万姓同源,姓氏文化纵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大典总编辑赵建军以及编审郑强胜在接受采访时,详述了编撰大典的时代意义,也介绍了中华姓氏的发展及生僻姓氏,“每一个姓氏都有历史文化背景,大典以姓氏文化为纽带和桥梁,构建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平台。”
“香火文化”尚未被主流学术认可
基金会负责人、大典总编辑赵建军介绍,这部投资约3.6亿元人民币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编辑工作的鸿篇巨制,拟编撰12卷、部、余册,文字达1.2亿,甄选数万帧照片。“将详细记载目前在用的姓氏来源、迁徙、典故、传说、分布、族规家训、历史遗迹、民风习俗、宗祠、祖庙、明贤故里、历史名人以及现代各姓氏精英人士。”赵建军说,整个工程启动于年,期望打造具有“集成性和系统性、权威性和经典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姓氏专著。目前,大典首卷“总论”已经出版,并捐赠给多个文化机构,“我们预计在年完成。”赵建军介绍,经费全部来源于社会捐赠,用于大典编辑、材料收集、排版印刷等,“大典编撰是一项公益项目,没有盈利。”
“‘按姓氏排列’‘按姓氏笔画排列’,已成为重要的社交场合中排列、组合相关人士的惯例。而‘贵姓’一词,更是日常社交场合必备的第一礼仪用语。”《寻根》杂志社主编、大典编审郑强胜告诉记者,中华姓氏经历了几千年,现在依旧是现实生活中人人必备、无处不用的重要标记和社交载体。“姓氏文化,通俗讲就是香火文化。”有意思的是,姓氏文化长期不被主流学术所认可,郑强胜说,时至今日姓氏文化从属于哪一个学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姓氏文化其实纵贯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郑强胜说,姓氏文化除了血缘认同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认同,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在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家谱、家规、家训等,这是维系一个家族、一个姓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也是区别于其他家族的根本所在。在宗祠、家谱变得罕见的当今社会,现代人修谱,该怎么修?保留哪些传统元素?增加哪些现代元素?郑强胜说,随着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一些近些年重修的族谱家谱同样给人以惊喜。“现在一些新修的家谱已经把家族女性成员也加进去了,这就是时代的进步,此外,还增加了家族名人创作的诗歌、文学作品等。”而且“谱”本身,也出现了电子版,便于记录、查询、交流,“过去家谱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现代通信设备发达,其实更有利于家谱的修订。”
母“姓”父“氏”万姓各有渊源
几日来,在郑州举办的赛谱大会也引发了极大的头上白癜风怎么治头上白癜风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xingtangren.com/mrxbnr/1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