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末创作第一篇医学科普至今,我用大半年的时间写了数百篇文章。有人问:“门诊那么忙,你是怎么走上医学科普创作之路的?”每当这时,我便开始细细回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最早是大学时期,在老师的鼓舞下尝试于天津日报旗下的《每日新报》写下第一篇科普内容,真正系统开始创作医学科普是在年11月。而今我也成为自媒体平台医学科普的创作者,以及一些医学杂志的约稿者。这条医学科普创作之路,对我有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结缘科普医学科普创作,是一个偶然机缘。有次邀约参加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会后‘我要创作自己的专业科普’这个想法异常强烈,一直在我的大脑盘旋。不尝试怎么会有结果呢?当即我立刻行动注册了头条号,写下我的第一篇医学科普文。万事开头难,尤其是文字的创作。好不容易迈出了第一步,但少数的阅读量让人感觉似乎做着一件徒劳无功、事倍功半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坚持。随着第二篇,第三篇的接连创作,终于出现了一篇近数百万阅读量的文章,这个不小的收获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信心和助力。医生不同于别的职业,医学科普的创作能让我们看到门诊时间以外的世界和空间,为确保在白纸黑字上书写病情的正确性,我们时常不得不去翻看皮肤病理诊断书,不知不觉中也有利于门诊的临床诊断。微医平台推出以后,我开始了在微医科普平台的创作,和在线对皮肤患者病情的诊断,也着实帮助到一些患者,这让我真切感受到医学科普的价值,让我内心涌动起极大的鼓励和兴奋。一天中午门诊结束后,意外接到微医平台一位患者的咨询电话。经询问,打电话的董女士看到我在微医平台上写过的一篇皮肤过敏科普,特来电咨询。据董女士叙述,自己每年夏秋季节都会出现皮肤大面积红肿瘙痒,之前一直以为是简单的皮肤瘙痒,吃些药几天就没事了。但是今年特别严重,吃药也不管用,红肿面积扩展到了全身。我先是询问近期是否吃了什么易过敏的东西,并建议董女士做一个抽血的过敏原检查和斑贴试验(一种接触变应原安全可靠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她对“柠檬烯氢过氧化物”呈现极强反应。据董女士电话自述,说自己确实喜欢柠檬柑橘类水果,后来再剥皮都由家人代劳,也很少再出现类似过敏的事情发生了。这通电话咨询,让我感到莫名的惊喜,原来医学科普创作真的可以指导患者就医,大大提高了我继续创作科普的信心。慢慢的,微医平台患者咨询的电话开始多了起来。还有一次,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来电,据说他的儿子看到我撰写的一篇皮肤疱疹科普,给父亲转接了这通咨询电话。老人家说,平时自己特别坚强,从来没流过眼泪,但是老年之后却得了一种疱疹,这种疱疹快长满了腰,让他痛不欲生的神经痛甚至有时出现想跳楼的冲动。我告诉他很可能是得了民间所说缠腰龙,即带状疱疹。随后推荐他去疼痛科进行特殊治疗,才逐渐缓解了让老人崩溃的疼痛。几通微医平台由医学科普引发的健康电话咨询让我产生诸多思索。我希望我作为一名皮肤性病医生,能义务为大家普及皮肤性病知识,为患者解疑答惑,正确对待病情。微医平台的医学科普文章资源,刚好为患者提供各类实用的医学知识,做患者的健康守门人。手写我心一篇原创的科普文章通常伴有赞赏和责骂。创作科普的初衷是为了讲解病情,而不是取悦众人。我们要做的,就是公正记录病例和内心,不偏颇,不谩骂,不泄露。无论对文章的好评和差评,都将成为我们医学科普创作之路上有利的垫脚石。撰写医学科普时我尝试变换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方式,尽量让开头更加吸引人,或者让结尾更有趣,中间的文字开始更流畅偏文学起来。改变编排方式后,微医科普《臭虫不臭,他们又开始重出江湖了》系列收获大到网友们的许多留言和一致赞赏。还有不少患者看完后立即通过微医健康咨询和在线诊断咨询。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创作的系列灵感。偶尔心血来潮,文思泉涌的时候,还会冒出来一些小佳句,这样文章就有了质的转变,也是医生个人品牌的积累和塑造。我很幸运,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医生工作,虽然白天门诊,但我依然不放弃医学科普创作,我渴望能够充当医患传递的桥梁,把我关心的“当下”“过去”和“未来”,在我医学科普创作的白墙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会阅读更多的医学群书,积极吸收精华,精进自己的医术,解除更多病患的痛苦。自己发光,能够照亮他人,会不小心迷失自己;相向阳光,光明灿烂,但会因为耀眼看不清前路。心境皎洁,如一轮明月清辉四射。医学科普亦是如此,它能成为照亮患者内心对未知疾病恐惧的一盏明灯,希望有更多同仁加入这条为患者指路的光明大道。值此月圆中秋佳节之际,我提前祝愿所有正在医学科普道路上前行的同仁们,中秋节快乐!医院:医院科室:皮肤性病科职称:主治医师擅长:性病、银屑病、染发皮炎、荨麻疹、湿疹等。医生微站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了解微医平台科普文章发布指南。
治疗头部白癜风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