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格漫画之老活新说今儿咱还说《口吐莲花》,换砖头当道具?咱可说好了,我还得是逗哏的!记者、摄影师和化妆师你挑一个给你捧吧。别挨骂了!咱俩的形象可全靠他们!
纸扇长,醒木方,穿大褂,站桌旁,且看他俩说学逗唱,嬉笑怒骂论短长。台下观众品的是迟疾顿挫,笑的是世态炎凉,聆听相声为相声醉;台上二人盼的是青云直上,为的是曲故情长,制造快乐并快乐着。兄弟俩既是乡党亦是同窗,咥的是羊肉泡,吼的是大秦腔,把中兴西北相声当梦想,纵使追梦路漫漫,亦不为此凋朱颜:“娘娘,风浪太大咧!”“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克里马擦些吧!”
来自西安青曲社的苗阜、王声年初凭借一段《满腹经纶》走红大江南北网络上下,让观众笑到“满腹痉挛”,成功晋升为新一代相声男神。此番应新报星期六的邀请,二人来津拍摄写真大片,全程包袱不断,给他们一个镜头,还你无数张帅萌搞怪爆笑照片。接下来让我们欢乐启程,感受“喵汪组合”的神奇魅力。
相声为啥惹人爱?80后视角笑侃传统经典
继在今年北京卫视春晚和央视元宵晚会上连发两颗重磅“笑弹”后,苗阜、王声近来更是拿奖拿到手软,前不久落下帷幕的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中,他们的《满腹经纶》斩获作品奖金奖,苗阜更以最高分获得“五佳演员奖”,而苗阜还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再收获“新人奖”。拿奖的同时,观众网友们的反馈也许更令他们欣慰,像《满腹经纶》把《山海经》等略显生僻的文学知识,通过幽默的表演方式让人一下就记住了,被观众誉为最“涨姿势”的新式文哏相声,还有人听完他们的相声开始翻出四大名著细细品读,有人因“坐娘对韵”笑过之后,也找来真正的《笠翁对韵》,研究起“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在相声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苗阜、王声的特色,他们以80后的视角琢磨当下年轻人的喜好,让愚公成了葫芦娃的爷爷,白雪公主当上乔布斯的师父……苗阜说他们的创作是背靠大树:“我们守着西安这座古都,青曲社园子后墙就是碑林,好东西太多了!”祖先的宝贵遗产是他们的灵感源泉,新段子依旧遵循这样的路子,如讲《道德经》的《老子老子》、由《红楼梦》衍生而来的《风月宝鉴》等。“我俩非常喜欢《红楼梦》,看了很多版本,就是为了把它融入到相声中。”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声,平日里就酷爱读书,但他直言看多少书跟创作相声没有太大关系,关键还在包袱的制作,“也不是说文学经典都能糅进去,要不就成掉书袋了。你看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笑话书,但没有能直接拿到舞台上说的,全都必须再改装。”
两人对创作都抱着谨慎的态度,无论红与不红,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节奏与底线,“极个别的相声演员,四五个包袱抖不开,脏的臭的就来了,他可能为了糊口为了吃饭,这都能理解。娱乐的精神可以有,但这些不能作为段子的主体。说真心话,出于责任感,我觉得文艺工作者一定得有引领时尚风潮的作用,不能脱离观众,但也不能完全被观众带着走。”他们坚信舞台是检验作品的唯一标准,“不到完全成熟,不敢说有作品,必须是经过观众反复检验,达到《满腹经纶》这样的程度。”
下一站要上春晚?中兴西北相声为梦一搏
年成立的青曲社,名字取“青云直上曲故情长”之意,起初是苗阜、王声和身边七八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组建的,如今已经发展成有百余人的大社团了。建社之初,苗阜就曾许下“中兴西北相声,发展陕西曲艺”的宏愿,以取得的成绩来看,这对“西北相声一哥”的确令陕西相声大放异彩。“得为梦奋斗,万一实现了呢?”
青曲社不仅在陕西当地大热,北京、杭州、郑州、重庆等地的巡演也火爆非常,今年更把专场开到了新西兰。有人说这简直是坐等上春晚的节奏。对此,王声坦言:“着不了急,还是要看缘分。”苗阜透露目前已经确定要去北京等几家卫视参加春晚,“央视春晚还是得看能耐。为了陕西父老,我们一定会努力争取。本来有个世界杯主题的节目想往春晚送,但在央视五套播了,应该不能用了,不过我们手里还有几段准备着。”在苗阜看来,春晚相声不管谁上,都是为相声好,“行业内的竞争肯定会有,就像体育比赛,谁跑得快是能力,可没了赛道你就是个锻炼的,而观众看的是赛场的精彩。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
别看台上的苗阜总是一副把各种典故记岔劈了的迷糊样,台下的他可是个眼光长远的班主。青曲社后台一直贴着四个大字:居安思危。“我们现在是公司化运作,还有一个传媒公司,只做相声之外的文化传媒项目,但它是青曲社的经济来源,可以给相声演员提供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说相声。”即使在发展势头如此强劲的当下,苗阜也坚定地表示:“不开分社!”“我们在西安有两个剧场,每周21场演出,14场相声,7场评书。相声界各地有各地的饭碗,我们就是守好西北大门。”如今,苗阜更看重的是推新,像这次的相声大赛,在换搭档演出环节,苗阜、王声都没有找大腕合作,全带着自家的孩子表演,为的就是给他们多提供展示的舞台,“我和王声即使有再好的身体,这样高强度的演出,我们能扛多少年?还能火多少年?总有创作、体力上跟不上的时候,你得让孩子们早早起来。有些孩子有能力,就给他空间去发展,别捂着,再说你也捂不住,能力弱些的,你就替他规划好目标和未来,总之,要把年轻人往前推。”
和津门相声攀个亲?来天津就是回家了
8月底到9月中旬,苗阜、王声两度来津演出。8月31日,纪念马三立百年诞辰中国相声群英会上,苗阜、王声一出场,台下就响起“娘娘”的尖叫声,9月17日,二人再以嘉宾身份为第五届天津相声节助阵登台,不少外地粉丝都追到了谦祥益茶楼。不过,苗阜透露自己第一次来天津演出时,效果不甚理想,“天津是相声窝子,懂行的观众多,第一次来挺紧张,演出时死章死口就跟背台词一样,效果不像平时那么好”,而去年八月十五再来天津,两人彻底放开了,“那天晚上跟我说的是九点四十下台,我一看表,才八点半!但我不害怕,因为我们在园子里经常演,我跟王声说:管他呢,撒开了玩!平时咋样就咋样!结果那天演的就是《满腹经纶》,第一次全本的压场,演了一个多小时,返场又返了三回”。
苗阜师承曲艺名家郑小山,而郑小山的师父王本林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得意弟子。“老祖在这儿,相声的根儿在这了,每次来天津,就是回家了。”今年8月,二人还在西安举办了纪念马三立相声专场,重新演绎了马老最为经典的《逗你玩》,“因为三爷是西北人,如果在西北不办一场,愧对老先生,那一场演的都是马先生的代表作品。”王声坦言自己被马三立所感召,从事了相声行业,因此也对天津感情颇深,“天津是相声非常重要的一个所在,像马三立纪念专场这样大规模的相声晚会,放眼全国也仅有天津能做到。相声界的老先生已经把中国的幽默方式穷尽了,我们能做的就是恢复,能捡起多少捡起多少。”苗阜也认为老先生留下的作品都是养着自己的口粮,“从马三立先生开始,相声有了对小人物的演绎,马先生说出了人性的自豪,也说出了人性的自嘲。我觉得这样的纪念活动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哪怕是我们出钱出力来做。有些东西忘了就是背叛,这是我的概念。”
现场现挂
玩坏镜头片子拍成段子
在台上,王声调侃苗阜地包天、自带保险杠,苗阜则用王声的痦子说事儿,于是“痦子汪”“声声子小痦”这样的昵称流传开来。虽然单纯以颜值来论,两人还与男神有距离,但有趣才是硬道理!有趣,不仅是说相声,拍写真也是如此。在穿便装拍照时,两人都不知该怎么摆姿势,结果默契地同时双手插裤兜。可换上大褂,二人顿时灵感爆棚:“还是换上大褂这么站着舒服。”苗阜抄起现场一块板砖模型作拼命状,王声则一把拦住以防止“惨案”发生。“现挂”接连涌现,让大家狂赞:你们真是太会玩了!不过,事后苗老师抚摸着青曲社制服幽幽叹道:“有点糟践这身衣裳啊。”而当摄影师说“两人靠近一点儿”时,苗老师竟直接把手肘撑到了王声的腿上,王老师瞬间惊现嫌弃脸……
再爆点小料吧,生活中王老师真的是超级爱看书,无论现场多嘈杂,他永远能做个安静看书的美男子,让人都不忍心打扰他做采访,而且“一年看完本书”已被本人确认是真实纪录。至于苗老师嘛,真人版比电视版苗条好多,已经可以拍出长腿欧巴的效果了,他说减肥秘籍就俩字“累的”。再有,就看图看真相吧,小编也只能帮你们到这儿了。
“喵汪组合”之“谝闲传”
苗阜经常在相声中用到“谝”这个字,比如把“子曰”说成“子谝”。作为陕西方言,谝闲传可以被解释为唠嗑拉闲话,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基于“喵汪”众多女粉丝热烈盼望两人一定要“逗哏捧哏一生长”“嬉笑怒骂到天荒”,那就一定要和他们谝一谝有关组合内部的事儿咯。不过,两人都表示应该把“女粉丝”称作“女性相声艺术爱好者”,否则家里老婆不乐意。
记者:“喵汪组合”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王声:网友粉丝给起的。
苗阜:你说怎么就这么巧呢,我姓苗,他姓王,正好“喵汪”。我们家还真养猫,是只折耳。
记者:苗老师,你是怎么看上王老师,找他做搭档的?
苗阜:我俩从小就是同学。
王声:看上?要不就说成是娃娃亲了。
苗阜:原来就老说是竹马呢。这就是缘分,谁能想到呢?
王声:我们说相声还没到能挑搭档的程度,当时因为兴趣相投,就在一块合作了。搭上伙了就没想过换人,慢慢磨合,共同进步。
记者:有人说相声演员逗哏捧哏的就像两口子一样,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王声:这个比喻放在过去合适,现在说这个,容易引起某些观众不好的联想。相声搭档的默契不是过日子的默契,而是舞台上的默契。以前老先生管我们说相声的叫“伙计”,我觉得就是“中国合伙人”的意思,我们俩在一块不是单纯地合作演出,也有彼此扶持互相帮助。
记者:平时你们俩如何分工呢?
王声:就是他什么都管,我什么都不管。
记者:如果意见不合闹矛盾怎么解决?
王声:说俩人在一块没红过脸那可能是他生气不红脸。有矛盾也是难免的,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化解怨气呗,谁对就听谁的。
记者:江湖传闻王老师寡言少笑,这是真的吗?
苗阜:其实我们俩都不太爱说话,我现在是没办法,有各种应酬。像今年去新西兰,我就没见他乐过,主要是在那边的行程节奏太快了。
王声:主要是我不太爱吃小肥羊,我也纳闷啊!
苗阜:那儿的华人,尤其是陕西人居多,安排的美食有羊肉泡馍、凉皮……全是我们家乡特色。当地牛肉是真不错。明年还计划去澳大利亚演出。
记者:想问问自称只是“长得quickly了一点儿”的80后苗老师,平时特喜欢在台上喊“action”的你,在新西兰有没有好好展示你的英语才能?
苗阜:我英语不行,王声还行,我就会说个“thisone”“howmuch”,买东西就看有标签的,直接给人付账就完了。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去说《学外语》可能就是个段子,有了切身感受,这些经历也会放到段子里。
记者:王老师,你总被苗老师说跟家伺候月子的事儿,那今年当上爸爸后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王声:以前说出门就出门了,现在有了孩子,她妈就被拴在家里了,我又常年在外边颠来颠去的,一个月回不了几天家,小孩不明白事儿的时候你不陪陪她,等她明白事儿了就没办法弥补了,这是现在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事儿。唉,苗老师那嘴什么都敢说,他不会跟我商量,商量的话我绝对不会答应。咱有办法再给找补回来,他又不是没闺女。
新报记者曹嵩博
特约摄影马德珺摄影支持小马摄影TEL-化妆造型TbenTEL
北京白殿疯医院挂号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