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批评家陈丙杰边缘的活力与跨学科的实践

《文艺论坛》年第3期

摘 要:龙其林的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视野开阔,涉及转型期中国文化与文学、近代岭南报刊、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学、新媒体文化研究等领域。他自觉地从民间意识和边缘立场出发,力图在主流文学研究之外勾勒出更为丰富的文学版图,显示出一种来自学术边缘地带的活力。龙其林在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新世纪中国文学现象、新媒体文化、近代岭南报刊等领域的考察中,不仅立足于文学本体、使用不同方法分析文学母题、叙事手法与思想旨趣,在现象阐释、作品解读中着力探讨现代人如何寻找文化资源、确立精神信仰,而且不断在实践中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将近代报刊、当代影视批评与新媒介研究、学术史回顾等结合起来,其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敏锐而富于批判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龙其林;文学研究;边缘立场;生态文学;跨学科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80后”教授近些年逐渐崛起,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青年学者杨庆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黄平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处于学术边缘地带的广州,也有一位从事转型期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他长期耕耘、著作丰硕,却较少参与学术界的主流活动,显得风格迥异而特立独行,他就是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的青年学者龙其林教授。他在辛勤、坚韧中默默从事着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以其成绩彰显出岭南地区“80后”学者的治学趣味与学术本位。

一、文学研究中的民间意识与边缘立场

自新文学诞生以来,文学史的撰写就伴随而来。不过,不论是胡适年完成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还是朱自清的讲义《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抑或改革开放以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文学史著作,其共同点都在于:这些文学史的编写,要么贯穿着启蒙现代性的理论框架,要么贯穿着革命现代性的隐形逻辑。也就是说,不论哪种现代性,背后都包含着现代性的总体性框架和宏大叙事的历史冲动。而在宏大叙事解体后的后现代语境下,面对文学的去中心、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特征以及新媒体时代里的文学现象和文化语境,如何书写文学的历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面临的一大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突破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在一个由共名到无名的时代里,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理论视野首先要得以更新,然后才是对于文学史的理解和书写。然而,熏陶在宏大叙事氛围中、天然具有写史情结的老一辈学者,面对光怪陆离的碎片化时代的文学,很难有融入时代的内在体验和理解。对他们而言,文学史的书写多数只能采取一种无奈的处理方式,即依据宏大叙事的逻辑框架,在宏大叙事解体的年结束之前,强行结束文学史的叙述。不过,即使在这种叙述策略中,年代的文学史叙述也仍然显出了理论统摄力孱弱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以比较贴近实际的方式来阐释文学历史,特别是如何阐释新世纪以来的文学现象,就成为文学史书写的新挑战。要突破这种理论的困境,固然需要一个时代提供思想变革的契机,但如何应对后宏大叙事时代的文学史书写,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仍然具有可努力的空间。在这一背景下,龙其林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探索就展示出了重要的意义。

龙其林是学术界默默耕耘、不事张扬的新锐学者,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近代岭南报刊、新媒介文化研究与影视批评在青年学人中独树一帜。他既有着受教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形成的严肃的学院派治学风格,也有着作为时评、随笔写作者和小说创作者的文学实践经验;既有着从事中国近代报刊、现当代文学与新媒介文化研究而形成的历史视野,又有着栖身于丰富多彩的文学现场而形成的介入现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rc/22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