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川黔神秘丝绸之路通向何方深度

宝贝就在身边!大家完全不知道,竟然有一条神秘丝路从我们四川南部直通贵州!在崇岭和河流之间迂回曲折,最后抵达广州的珠江口。为此,由川黔渝三省(市)专家组成的“中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川黔边段”考察活动即将开启,届时,为你翻开川黔等处历史文化新的一页。

“汉家符节古江邮,一水行商出贵州。”多少人曾拉着船,逆流而上,通贯夜郎,穿行南越,漂洋过海去他乡。

人们知道张骞出使西域后,掩埋在漫天黄沙之下的西北丝绸之路,却不知道在川黔山林之中,也有一条神秘的丝绸之路。它来自先秦远古,来自原野丛林,来自神秘部族,穿越了两千多年的繁华起落,静静延伸,蜿蜒到南海。

当改革之风吹遍了云贵高原的土地,便悄然沉寂了侗寨鼓楼的声响;当高速公路碾压过崇山峻岭的贵州,便再也不见了踩着云勾鞋的姑娘;当时间之轮摩挲过四荒八极的传说,便再也不闻青鸟蟾蜍的故事。那些如此瑰丽奇幻的风土人情,竟然被无情地掩盖在了风尘之中。

缘起战国末年的硝烟

公元前年,当罗马人重新发动与萨莫奈人那场著名的战争时,秦国大将张仪、司马错也率虎狼之师,向尚在闭塞梦中的巴蜀杀来。从此,四川(包括今重庆)纳入秦国版图,也让这里的人民开始与中原文化互融互通。以秦国的野心,怎会就此罢休?随即大军继续向南,一路杀伐进入黔中(今彭水县),把楚国的这片土地也纳入秦国版图。

当时的巴蜀之地,还处于懵懂未开化的状态;而川黔两地,还被称为蛮夷之地;隐藏在这些深山老林中的,除了奇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还有凶猛的走兽飞禽。张仪、司马错所率领的秦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他们以锐不可当的气势,一路斩关夺隘,最后伐蜀攻占黔中,为成就秦国的统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不禁疑惑,那个时候比通天还难的川黔高山大谷,张仪、司马错大军从何路而入呢?

问道南越的枸酱之路

很多人都知道张骞出使西域的那段传奇,也知道后来西北丝绸之路开拓的辉煌历史,还听过从蜀地前去身毒(今印度)乃至大夏国(今阿富汗)的西南丝绸之路(分别经过今西昌、宜宾绕行云南至缅甸)。但未必知道从川黔边境的深山老林到广州出海口的海浪波涛,有人曾率领万余人千里迢迢探路夜郎,在原始的山水丛林之间穿梭,闯进了那片闻之色变的“蛮荒之地”,在一群“异族人”的包围下,谈笑风生,且战且走。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看到从印度输入的四川蜀布和邛竹杖,很是吃惊。回朝后,张骞将所见所闻上奏汉武帝,称身毒国在四川与大夏之间,与蜀地相距不远,其间应有道路可通。从这条路去大夏,比从西北去便捷,也更安全。汉武帝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打通从西南到印度的官道,便派人从四川西东南北四面出发,探索通往印度的道路,但都遭到昆明族(当时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阻拦,未获成功。

公元前年,汉武帝派时任鄱阳令的唐蒙从中原下江南,经豫章(南昌)到达南越,南越王用了一种叫“枸酱”的酒水款待他,称是从四川经贵州运过去的。归来,他向皇帝复命,四川到番禺(今广州)有路可通。极具开疆拓土野心的汉武大帝便任命他为郎中将(相当于现在的司长),从四川开路南去。日后若是对南越用兵,那此道便可作为运兵和运输军用物资的快捷通道。那么这条“枸酱之路”是否真的存在呢?又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样方便快捷呢?

寻路黔中的夜郎古国

就在公元前年这一年,行动迅速的唐蒙踌躇满志,率领士兵千人、食重(运输队)1万余人,携带大批物资、珍宝等,从合江县的南关(当时叫做苻关)出发,浩浩荡荡,沿赤水河谷上行,进入贵州牂牁(今日遵义、毕节、安顺一带)地区,开展盛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劝说不知“汉与我孰大”的夜郎王多同与且兰国等众多少数民族邦君,归顺汉家王朝,接受中央政权的管辖和统治。这就是千古传为美谈的“唐蒙通夜郎”。

唐蒙通夜郎为汉家王朝立下功劳,也为后世人们留下谜题:那就是那条藏在深山之间的川黔之路——牂牁道。牂牁道是否在很多年前便已存在?唐蒙去往夜郎国从哪里上的岸?史书上只言片语,遗迹中残垣断壁,传言里神奇诡秘。

贵州仁怀市地方史学家刘一鸣先生告诉新报记者,他们猜测,唐蒙当年从赤水河上岸的地方,很可能就在今仁怀市茅台镇西北边一个叫草帘溪的地方。

胡僧遗忘的赤水文明

四川合江县的地方史学家龙启权先生也向新报记者证实,上世纪70年代,在赤水河边先后出土了一批汉代棺椁,上面的雕刻描绘着周穆王会西王母的故事。古代交通,主要依靠水运。合江县地处长江与赤水河之口,是水上交通出现和发展得较早的地方之一,出土的《王母御舟图》和《王母王工六博图》等文物都说明,汉代合江,水运已经比较发达了。

在以水上交通为支撑的古代,赤水河无疑为秦国将士负辎重而行解决了所有交通难题。从而,它因“兵道”身份,逐渐演变为和平时期的商道。又因四川是丝绸出产地,商贸流通中,自然丝绸贩运占了较大比例。相关文物也证实了这条商道的古老。

唐蒙、张仪、司马错这些历史人物是否就是行走了这条路,去往那些南蛮之地?

当人们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赤水河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条发源于云南,流经川黔边,在四川泸州合江县汇入长江的河流,因为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曾题写硕大的“美酒河”三字,并因出产茅台、郎酒、习酒等美液琼浆,而被称为中国最后一条没被污染的生态河。

“古代商旅行人往来和物资运输,主要依靠水运。从成都经岷江到宜宾入长江,或沿沱江入泸州,再到合江转赤水河进入贵州,陆行后,再转牂牁江(北盘江、红水河)并西江、珠江,可以直达广州。从广州出海到交趾和印度,一路水运,远比走从云贵高原翻山越岭、穿越缅甸而去印度要方便得多。”年,史学家赵永康编审首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论文发表在《成都理工大学报》上。他提出这一论断的依据之一是在合江县榕右乡青龙嘴的千佛岩处,经他反复考证,发现摩崖上刻有《唐代商队人物群像》。图画里的人物,有好几位竟然是高鼻大眼,一望便可认出是外国人模样的“胡僧”。外国人能够来到巴蜀腹地,只能解释为有道路可循。这条古老的道路,很可能就是在此之前上千年的牂牁道。

考察踏上古丝绸之路

抗日战争期间,海外交通断绝,盟国援华物资运不进来,在那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川滇黔三省军民,用锄头和铁镐,挖通了从泸州穿过贵州去昆明的“川滇东路”(今国道),挖通了滇缅公路和滇印公路。在这种背景下,“西南丝绸之路”问题才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长陈有和先生告诉新报记者:“而今,中央确定‘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后,那么,再寻西南丝绸之路,特别是这条川黔丝绸之路,考证其中的种种未解之谜,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四川大学教授、史学家彭邦本先生很高兴参与到这条“西南丝绸之路”的考察行动中来。他告诉新报记者:“据《史记》记载,唐蒙从蜀地商人那里了解到,从夜郎再转牂牁江,出西江以向番禺,是汉代四川与南海(今广东一带)之间最便捷的通道。我此次得幸被邀请参与考察,就十分期望这条古道上,有文献和物证,佐证各位研究者此前的求索和发现。”

探险河谷两岸的密林

西南大学教授、历史地理所所长、史学家蓝勇先生表示:“巴蜀山川,雄险幽秀,早在四千多年前便有着灿烂的文明,而从文献记录来看,贵州的建置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贵州境内部族林立,著名的就有牂牁国。他们与中原和内地,特别是湘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史实,目前国内研究领域还存在空白,需要学者们去求证和发现。”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而四川合江、古叙一带刚好处于高原到丘陵的过渡地带,故赤水河沿岸多是崇山峻岭,草木葳蕤。“一方面是文明的未开化,一方面是地势的险要,使得这里成为一个神秘之地。”四川大学教授、史学家彭华先生对此次考察活动,兴趣盎然。

上古时代,中原人就陆续迁徙过来,在这片川林中繁衍生息,就像那桃花源里的人,藏在深山,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变成什么样了。而汉代的唐蒙正像那突然造访的世外人,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当金戈铁马杀到黔境后,夜郎国的人们便消失在了“桃源”,此后千百年无人问津。那些消失的古国,那些突然间泯灭的古老民族,他们去到何处?有无后人?后人如今又散落在何方?参与考察的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所所长王兴骥提起这片地区,更是充满向往之情。

发现历史文化的宝库

在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著)中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称呼,经典定义是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年联结中国与河中(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

就像恐龙化石反映了古老的地质年代一样,合江出土的汉棺重现了汉代西南徼外地区经济与文化的辉煌。而根据王思铁在《郎酒史话》一书里提出的:“古蔺和贵州的仁怀、赤水、习水等县(市),历史上都产美酒,追溯各类酒的历史,可以从赤水河边出土的这些文物入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史学家任乃强先生等曾提出中国丝绸最早出在巴蜀的看法,任乃强又于20世纪80年代论述了中国西南通印度、阿富汗的“蜀布之路”,认为年代远早于北方丝绸之路。而除此之外的地区,也尚存在着未被发掘论证的丝绸之路,无论从年代的久远和背景的传奇性来说,都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可贵资源宝库。

提升川黔渝文化底蕴

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美酒渊源,纵然穆天子随着青鸟蟾蜍已远去,西王母的不死药也已消失,赤水河的故事却一直在继续。只有站在赤水河陡峭的岸边,才会明白它为什么叫“赤水”,这条仿佛涤荡过朱砂的长河,不曾想,它竟孕育出那么多个遥远神秘的部族。只可惜如今已再也听不到船工号子浩荡的喊声,再也看不到往来的商贾队伍,依稀还能想起苗族的芦笙舞,却已见不到自大的夜郎。

过去,丝路漫漫,再见亦难;今天,千年之后,重走古国,再寻其踪。

由四川泸州·酒城新报联合贵州省遵义市政协文史委的西南丝绸之路(川黔边段)专家考察活动,将于本月20日正式启动,邀请了如史学泰斗蔡美彪,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史学家胡昭曦,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史学家陈世松研究员,人民出版社原副社长、编审陈有和为顾问。“顾问”们一一表态:支持新报此次有可能填充历史空白、重新定义西南丝绸之路的行动!但愿有令人信服的考证和收获。

“中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专家考察活动”第一阶段为川黔边段的合江、赤水、习水、古蔺、叙永,止于仁怀,小结于习水,耗时12天。考察专家们将对经贵州、广西、广东,在广州出海的古代西南丝绸之路进行详细考察、田野调查、科学结论,佐证该路确凿存在并在历代发挥重要作用,为沿途地区进入中央“一带一路”总体规划进一步提供参考建议。

但愿这条穿越“川黔桂粤”四省(区)的古代丝路,有它被真正“正名”的那一天。考察这条神秘的丝绸之路,本次活动的顾问、专家们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中国著名史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蔡美彪:南方丝绸之路沿途的少数民族都是当年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的参与者,他们的文化与汉文化进行过紧密的交融。

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著名史学家胡昭曦:南丝路研究在学术界达到了多方面的共识,认为这是一条以商贸为主的多功能道路,国内的起点是成都,开辟年代在先秦。

史学家、编审赵永康:在赤水河这一带,古代有着很多原始部落,而又处于大山之中,所以遗留下来的文献史料并不多,但实物不少。此次考察活动正是为了寻找到更多有力可靠的证据,证实这条丝绸之路的存在。

此次中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川黔边段考察顾问及部分专家组成员

蔡美彪

历史学家,浙江杭州人,年出生,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长期从事宋辽金元史的研究。曾主持《中国通史》等五至十册的编写工作。著有《元代白话碑集录》,与罗常培合编《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

胡昭曦

四川自贡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指导教师,四川省首批学术带头人。科研工作以宋史和巴蜀历史文化为主攻方向。曾承担或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10余部(含合作)。主要著作:《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四川古史考察札记》《四川书院史》《巴蜀历史文化论集》等。

在晚宋史特别是宋蒙(元)关系史研究方面,胡昭曦有着重要贡献。先后完成出版了《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合著)《宋蒙(元)关系研究》(主编)《宋蒙(元)关系史》(主编)。

陈世松

汉族客家人,祖籍福建。年3月14日生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乐加乡。年至年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年考取该校中国古代史元史专业研究生,年修业期满。年11月调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现任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元史研究会理事。侧重研究蒙古对四川的统治。主要学术代表作有《余玠传》《蒙古定蜀史稿》《宋元之际的泸州》《宋元战争史》《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四川通史》《四川客家文化研究丛书》等。

陈有和

江苏南京市人。年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党委副书记。年被新闻出版署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编审。担任《人物》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版协经营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会特约理事,中国蒙古史学会、中国元史学会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蓝勇

四川泸州人,年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年西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毕业,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

现为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主持纵横向项目30多项,出版各类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多篇、杂文30多篇。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四川巴蜀十佳优秀教师等称号和荣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重庆市社会科学领军人物、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

王兴骥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省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研究方向:社会学、民族学、地方历史与文化。主持课题:国家社科学基金课题《民族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统筹研究——以贵州为典型个案分析》《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遵义》(红花岗区)卷《中国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遵义》(汇川区)卷《遵义市红花岗区科技进步示范团发展规划》(国家科技部课题)。

彭邦本

教授,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大禹文化研究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曾任哈佛大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年),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年)。曾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一项。现领衔承担国家、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一项。

禹明先

现年59岁,贵州习水土城人,贵州酒文化博物馆职工,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国际国内知名酒文化研究专家和贵州著名历史学家。主要学术成果有:《中国人工酿酒的起源形成和饮用》《汉代酒政》《中国酿酒科技史研究》《中国西部酒文化概论》《咬文嚼字谈酒字》《茅台酒的起源与形成时间》《解读国酒的根基和灵魂》《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评林国恩先生破译红崖天书》《永宁奢氏土司与鳛部历史研究》《鳛部鳛国与習姓》等。

彭华

笔名彭印川。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年、-年、-年求学于华东师范大学,分别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谢维扬教授。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近现代学术史以及中国儒学、巴蜀文化研究。在《历史研究》(北京)《史学理论研究》(北京)《史学月刊》(开封)《文献》(北京)《孔孟学报》(台北)等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内容由大四川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多少钱
头部白癜风用什么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ys/14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