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合作:-
张季鸾纪念馆将于年8月16日正式开馆。张季鸾生于年,祖籍陕西榆阳。少时先后辗转求学于榆阳书院、礼泉烟霞草堂、三原宏道书院、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年,张季鸾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留日期间,曾担任陕西留日学生创办的《夏声》杂志主笔,并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陕西分会。年,张季鸾应邀到于右任创办的上海《民立报》做记者。于右任称其:“英姿卓识,天宇开张。”年,经于右任举荐,张季鸾担任孙中山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当晚,张季鸾将此消息向上海《民立报》拍发电文,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专电。年,张季鸾任北京《中华新报》总编辑。
年,张季鸾与吴鼎昌、胡政之成立新记公司,9月1日接办由英敛之创办的已经停刊的《大公报》,张季鸾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续刊之日,他执笔撰写《本社同人之志趣》,提出著名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这是张季鸾对自己社评技巧的概括,也是其为文的基本宗旨。张季鸾为文、为人是厚道的,却以其“三骂”社评(一骂吴佩孚、二骂汪精卫、三骂蒋介石)闻名天下。
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在一个邮政代办所里找到了一份《大公报》,上面登载有陕北红军的消息。之后不久,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合。毛泽东在接见《大公报》记者孔昭恺时说:“只有你们《大公报》把我们共产党当人。”毛泽东还说,“张季鸾摇着鹅毛扇,到处作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形势的方法,确是当总编辑的应该学习的。”张季鸾作为《大公报》总编辑,主持笔政十五年,亲自撰写评论三千余篇,纵论天下,针砭时弊,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代论宗”。
张季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与成舍我、邵飘萍、史量才并称“民国四大报人”,与于右任、李仪祉并称“民国陕西三杰”。
张季鸾漂泊一生,其家国情怀、故土情节甚浓,对故乡榆林尤为关心。他生前曾四次回榆林,对故乡怀有深厚的赤子之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张季鸾的一支笔影响了一个时代。毛泽东肯定他“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恩来誉其为“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年9月6日,一代报人张季鸾在重庆与世长辞,享年54岁。张季鸾一生淡泊名利,殁时身上仅有10块法币。
70多年时世变迁,张季鸾墓园屡遭劫波,墓冢被夷为平地,墓室亦遭盗掘;上世纪90年代末,其家属自费在原址上抟土为丘,立碑以记;年起,“报界宗师墓园被逼侵”的相关报道多次见诸报端;年3月31日,由榆林市政协、西安榆林商会、榆阳区政府共同发起,香港凤凰卫视和陕西金石人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大型人物纪录片《报界宗师张季鸾》在凤凰卫视首播,引起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年9月,张季鸾亲属致信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请求将张季鸾遗骨迁回故乡榆林安葬。
顺新闻界同仁呼吁,应张季鸾家属请求,经省、市批准,榆阳区集众智、汇民力,于年8月13日,将张季鸾遗骨迁回故里,翌日安葬在榆林东沙生态公园内,并将公园命名为“季鸾公园”,以纪念这位榆阳骄子。
来源:榆阳宣传
治白癜风的偏方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