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在线 http://pf.39.net/bdfyy/zjft/
年
第3期
专题研究:应急语言问题
本期作者
王玲
南京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城市语言调查、语言规划等。
谭雨欣
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城市语言调查。
团体语言应急能力构成及在防疫中的体现
王 玲1,谭雨欣2
(1.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一、序言
年抗击“非典”结束之后,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薛澜,周海雷,陶鹏)。~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规定,表明对完善国家应急体系、提高国家应急能力的重视态度。年4月16日,新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与国家政策相对应,近年来关于突发事件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语言有“通事”和“通心”的功能。通事者,主要沟通信息;通心者,易生情感共鸣(李宇明)。它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李宇明)。不少国家早已启动语言应急服务的开发研制工作。美国政府推出国家语言服务团项目(NationalLanguageServiceCorps,NLSC),储备具有多种外语能力的志愿者人力资源,以满足国家应对国际、国内危机及突发情况下的紧急语言服务需求(滕延江:34)。年,日本气象厅、观光厅合作编写紧急地震速报、海啸警报以及发生灾害时行动指南等个常用例句,并将之对译为英语、汉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种外语。[1]年大阪北部地震和21号台风灾害发生后,大阪府就委托附属机构公益财团法人大阪府国际交流财团(简称“OFIX”)进行针对外国人的多语种服务开发研制工作,以便在灾难或突发事件中向外国游客提供服务。[2]
在启动语言应急服务产品开发研制的同时,语言应急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兴起。但与其他学科相比,国内外学者对语言应急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相关研究大部分是从修辞学或语用学入手,侧重国家政府主体在突发事件中自我辩护与形象塑造的修辞策略(Benoit;王懋康;LunaPennock),危机干预话语的修辞机制(涂家金;刘一弘;Cheng),社交平台话语使用、回应策略以及交际模式(Veil,BuehnerPalenchar;谢燕鸿,毛浩然;柯春梅,毛浩然;蒋弘,毛浩然)等内容。这些先行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方面宝贵的研究范式和参考,但根据金子惜等人对国内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官方话语研究的分析,上述研究仍有很多可以深入和完善的地方。比如:缺少应对话语研究;模型固化、理想化,结合具体问题分析的研究少;缺乏完整的话语应对理论体系建设研究等(金子惜,毛浩然)。语言应用视角下的语言应急服务研究较少,不过近两三年来,已有部分学者留意到这方面的不足。年,方寅在《人民日报》的文章中表示,新形势下如何提升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方寅)。年,李宇明、王海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基本语言建设》一文中,将语言应急能力建设作为重要的课题列入四大基本语言建设任务。王辉指出,应该发挥社会应急语言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王辉a)。王春辉指出,语言是助力社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建设语言应急机制和预案,常态化应急语言志愿服务团,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行的重要举措(王春辉)。另外,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可见语言应急能力建设研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语言学者需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ys/2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