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今日刊登就地过年云团圆新

医院订阅哦

“今年春节不回去了,我们就地过年。”

过年回家的理由千万条,很多人积极响应:“非必要不流动”;新春团圆方式万千种,很多人有了共识:“顾小家顾大局。”人各在一方,心却依旧在一起,通过手机、互联网的短讯、视频,跨越空间来团圆。

新报1月29日刊登

就地过年

不回小家为了大家

记者走访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工作者,他们已决定留在天津过年。听他们讲述就地过年的缘由、对家乡的春节记忆以及新年愿望。

家乡:上海

职业: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夏康达

祭灶裹圆子除夕紫铜锅

给93岁小姑妈拜年温馨

辛丑牛年,我81岁,在天津生活已有五十多年了,也算大半个天津人。往年春节或者回上海,或者去儿子在津住所,今年这个情况,最好还是都在原地过年。

以前,煎蛋饺往往是男孩子们的任务。

诗人余光中曾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对我来说,乡愁就是一张窄窄的火车票。刚来天津那几年,南京长江大桥还未修建,津沪火车要在南京把火车分为三截平行置于轮渡船上,过江后再连接起来,这个过程约一个半小时,所以那时津沪快车也要二十七八个小时。

年12月30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列车三分钟飞驰而过。年春节返乡,到达浦口时,旅客都从座位上站起来,眼看火车在浩瀚的长江上凌空飞驰,那时的神奇感觉真难以形容。

乡愁的体现更是对亲人的思念。我现在在上海还有一位亲戚——今年93岁的小姑妈,“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时真想给她拜年。

小学初中时代在上海过年,印象中腊月二十三大概是祭灶的日子,这一天奶奶是要“裹圆子”的,也就意味着要过年了。老屋有个石臼,年底时各家轮流把糯米舂成粉,二十三那天,奶奶就在粉中掺入米粥,揑成酒盅状,放入荠菜肉馅,搓圆。

资料图片拍摄周小迪

圆子比北方元宵和宁波汤圆都大,是咸的,得做不少,以后好几天都会把圆子蒸蒸当早点。过年家中来客,不到饭点,那就敬茶,还有就是水潽蛋或酒酿圆子,水潽蛋就是北京人所谓的“卧果儿”。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年夜饭就是一桌丰盛的菜肴,不吃饺子,但都会有一个紫铜的暖锅,放什锦汤必不可少的就是蛋饺。这个任务交给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一个铝制圆汤勺放在炉火上,用油在热勺上擦几下,然后放一汤匙打碎的鸡蛋,摊成蛋皮,放入肉馅,边上抹点生蛋,把半边的蛋皮盖过来粘上就成了一个肉饺,吃年夜饭时放进暖锅的汤中,喻义“元宝”。

家乡:河北省石家庄新乐市

  职业:医院护士长

姚慧

除夕就拜年用祝福跨年

想给父亲补过生日感恩

我的家乡现在还属于高风险区,尤其封村封户开始,我每天要给父亲打三遍电话,他一直对我说,没事没事一切都好,却嘱咐我注意身体、保护好自己。

以“医”为业,尽心尽职。

1月2日,当地发现第一例病例,而我父亲六十岁生日是在1月5日——这本是我去年就定下的计划,能回家给父亲庆贺大寿,但不能实现了,我很愧疚。

去年春节的回家计划也是因为突发疫情取消的。在春节之前,医院收到通报武汉出现不明肺炎,我和同事们就提出不回去过年、留守岗位。大年初二第一批医疗队出征,医院,也进行了培训,时刻准备出发。二月中旬,医院新建了鉴诊留观处作为单独的缓冲病房,我从普妇科病区护士长调任到这里任护士长。

医院ICU工作中

其实作为医务工作者,真是接到任务随时就走,我们常备着一个行李箱。去年滨海新区突发疫情,我们是凌晨4点半接到通知,5点集合出发。医院医院妇科,我是当时的护士长,两周里,安排好大家的后勤保障,让同事们安心上岗。

又临近春节了,也是我到天津工作的第11个年头。今年的年货,单位对职工照顾到位,尽量避免我们外出采购。回想老家春节,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三十晚上全家人一起吃饺子、看春晚,按照我们当地的年俗,拜年从三十晚上就开始了,初一则在村里挨家挨户地拜年,于是,这最美好的祝福也由旧一年延续到了新一年。

资料图片摄影周小迪

新年的愿望,当然是希望疫情早一些过去,所有人都能平安、健康,让所有诞生的新生命面对人间美好。

还有就是,父亲生日时,我连送一个蛋糕的想法都没能实现,因为当时快递都停了,所以希望我有机会能给父亲补过一个生日,弥补我的愧疚,感恩他的理解。

家乡:中国台湾

职业:彬岛咖啡老板

小牛

“白条”红包过年有“局”

大牛哥来天津陪我啦亲昵

我家在桃园,虽然父母对待我们几个小孩还是挺宽松的——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妹妹是空姐,哥哥大牛在上海,我在天津,但是每年到了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大家通常会想方设法回到桃园团聚。

飘在外面,每次回家过年更觉得温暖。

在我老家过年,除了放鞭炮比较特别的就是“拜拜”了。我们当地多数家庭到了过年这时会祭拜祖先等,年夜饭上的大鱼大肉基本也都是祭拜完的供品,鱼不能吃完,象征年年有余。

我本人小时候最难忘的春节记忆当然是红包!年夜饭后便是红包出场的时候,父亲优先发红包,依序按照辈分开始,每个小孩的红包上面都会有长辈亲笔写下的对于孩子想说的话,包括晚辈给长辈敬送红包也是如此,会写上祝语。

资料图片

如果没有钱写个欠也可以,哈哈,毕竟都是图个吉利。年轻人也有“过年局”,三五好友约好去酒吧边喝边玩,画好路线,连闯十几家,玩玩游戏,特别是跟着运气很旺的人一起玩,算是蹭蹭新年的好运,直到天亮酒吧都打烊。

说起来,小时候在家过年和长大后在家过年的仪式感也没差很多。去年回家前在店门口贴了“回台过年10天后见”,考虑到这个承诺,何况还有很多老客人都在等着买咖啡豆,我做好一切防护,努力赶回天津。要说记忆最深的春节,我觉得应该就是今年了,因为只有自己在天津。

今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过年期间应该每天都会营业,提前回到朝九晚八的工作状态,相信那时店里应该会有跟我一样在异地回不了家乡过年的朋友吧,大家一起喝喝咖啡、解解愁,过个特别的年。有个小心愿:希望大牛哥能来天津陪我啦。

家乡:山西省临汾市

职业:天津市曲艺团乐队演员

张翔

喜庆蒸花馍好吃炸酥肉

全家动手做年饭真香

孩子才1岁10个月,路上怕折腾,也不想给老家的父母添麻烦——我和妻子一商量,响应“就地过年”,今年春节就留在天津,为婿为夫为父,天津也是我舍不得的家。

天津、山西,都有我们惦念的人。

临汾的年俗和天津差不多,但山西以面食闻名,我最喜欢看那五颜六色的花馍,不同造型不同讲究,仿佛所有的喜庆吉祥都通过双手神奇展现出来;最爱爷爷做的炸酥肉,年前满满炸一筐,吃起来真是过瘾;年夜饭饺子是绝对主角,妈妈和馅儿,白菜猪肉、茄子辣椒、韭菜鸡蛋,当然还有山西的老陈醋……

山西花馍(资料图片)摄影雷平

想起这些,还真就馋了,全家忙年夜饭,真香。有一样不爱吃,“正月二十吃卷卷”,有人说吃了卷卷,这年就过完了,我大约也有点舍不得过完年的意思吧。

最开心的就是小伙伴们一起去逛临汾尧庙的庙会,二三百人威风锣鼓表演,雄壮威武,我在想,自己现在的工作,对音乐的这种喜爱是不是就是从小受到威风锣鼓的影响。

我的爱人是曲艺团的京韵大鼓演员,虽然疫情影响了团里正常的业务演出,但换一个角度想,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全天候照顾宝宝,夫妻俩一起“溜活”,提高业务水平。我们随时都能演出,坚信只要疫情得到控制,业务场恢复,观众们一定会回到小剧场里欣赏天津鼓曲艺术——这是我们全体演员的新年愿望。

当地威风锣鼓表演(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孩子出生时,爷爷奶奶曾到天津探望,去年计划今年回家过年,现在也不能成行。今年就地过年,视频拜年固不可少,但我们也等疫情过去,自驾回山西,带孩子“认认亲”,这是我们这个小家的新年愿望。

他乡守岁

天涯海角心中有家

天津,讲究“年”的仪式感。很多在外奔波的天津人选择留在当地。心团圆,云聚会,幽默感和知足常乐的“哏儿都”特性显露无遗。

目前所在:浙江省金华市

职业:演员

沈泰

忆奶奶元宝蛋老规矩

横店剧组“大团圆”难忘

这些日子一直在横店忙着电视剧《大中医》的拍摄,杀青差不多要到3月份,横店鼓励演员尽量留剧组过年。响应号召,我今年肯定要在剧组过年了。

去年春天才复工,演员,好好工作最幸福。

说起来,上一次在剧组过年大概还是十年前,剧组不到万不得已通常不会选择春节开工,所以我这些年过年基本都会安排开工作,回津和家人团聚。

我奶奶是一个很讲究老例儿和礼仪传承的天津老太太,坚守着对“年”的那份仪式感。在她那儿,年是从腊八就开始的,泡腊八醋、煮腊八粥,然后跟随天津老例儿每一步,贴门神、吊钱儿,亲自做元宝蛋等过年的吃食,我们这些孩子最盼着的就是穿新衣服、放鞭炮、放大假、熬一宿……很兴奋。除夕、初一是大爷、叔叔和我们家这几家在奶奶家聚,初二是姑姑姑父他们回娘家,热热闹闹气氛特好。

饭桌上很多规矩都是奶奶教的,比如“吃不言睡不语”,比如怎么拿碗用筷,包括过年哪些话该说哪些话忌讳等等,在这方面老太太对孙辈还算是挺“严厉”的,但我内心对于奶奶坚持的老传统很支持,到现在有很多自己也记得清楚,也会很在意。

年那个春节聚完没多久,3月份奶奶就去世了,这让我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去年一方面赶上疫情,另一方面,没了奶奶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天各一方的伯伯、婶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可能今后更多的就是“云聚会”了。

被访者提供

今年在横店的这个春节,大概也是前无古人的一个场景——同组的有倪大红老师、刘佩琦老师、蒋梦婕、于朦胧等演员,此外差不多还有几十个剧组驻扎在此,新朋旧友重聚。那天我们还说,横店这个春节应该会非常热闹,干脆你家出点面,我家备点馅儿,大家一块包饺子、晚上唱个歌、吃饭看春晚……真的很难得,估计也是很难再被复制的一次剧组体验了。

目前所在:印尼巴厘岛

职业:自由手工艺者历史文化研究学者

唐文权

天津胃天津话天津人

回家好好嘚啵嘚啵解馋

去年年初搭乘飞机前往曼谷,按照之前的计划,转机到了印尼巴厘岛,结果当晚岛上就关闭了国际航班。原本一个月的旅行,羁绊当地。数次搬家,一次次的航班取消,我索性安心住下来。

自己裁红纸,开始写春联、刻吊钱儿。

还好我有“傍身技”——做饭。岛上物资有限的前提下,我几乎做遍了老天津卫的美食:煎饼馃子、包子、四碟炒菜打卤面……甚至不少工具都是自制的,比如摊煎饼用的“刮板”;“洗”出了面筋、凉皮;烙出了多层暄软的天津烙饼,切切又能有一顿焖饼;大饼卷一切时,炸茄夹必不可少;五月节摘竹叶包粽子,冬至包饺子……

一次改善伙食时,做了一碟子熬带鱼烧豆腐,配上了烧茄子、西红柿鸡蛋汤,图片刚发到朋友圈,有朋友秒问:“呦,在红桥哪家饭馆子?”天津胃当然得以天津胃来慰藉。

长期没有汉语交流的机会,我“如鲠在喉”。我就用手机录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ys/23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