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私塾
解放前夕,浏阳文庙祭孔现场。
满族官学,教官传授骑射技术。
汉代官学授课场景。
《明会典》,现藏于中国法院博物馆。
献上束脩
孔子堪称我国教师的“鼻祖”,因此虽然古代没有教师节这种提法,不过在孔子诞辰,即农历八月二十七这一天都有祭拜孔子的习俗。古代教育体系主要分为官学和私学,要成为教师或者经过考试,或者需要荐书,都非易事。获得从业资格之后,官学教师要接受检验教学成果的各种考核,私塾教师的去留则全由东家决定。在收入方面,私塾教师的主要来源是束脩,有的还可以在东家免费吃住。而官学教师和官员一样有稳定的收入,不过差距较大。
所谓古代教师节都要祭拜孔子
虽然古代没有教师节这种说法,但是在汉代和晋代,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即阳历9月28日,也就是孔子诞辰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官员祭拜孔子,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文人雅士也会祭拜孔子。唐宋时期,农历八月二十七,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主祭者为地方首长,朝廷由皇帝亲临主祭。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要从本地的学长(即主持学习事务的教师)、学正(即做训导工作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最高可以获得赏银两。清代的农历八月二十七,不但要祭拜孔子,还要提高书院、学府、监院教师的收入,成绩卓著者最高会被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比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
“教师节”一词最早出现在民国,第一个教师节是在年6月6日,是由近现代教育家、“中国教育界四大怪杰”之一的邰爽秋提出的。年8月8日,当时的教育部正式决定把农历八月二十七设立为教师节。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确定“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
官学私学获取教师资格都不容易
古代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官学和私学,官学由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支持,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前者即太学、国子监等,后者则是府学、州学、县学等。私学包括书院和启蒙教育的私塾等,私塾由富贵家族出资开办。太学、国子监等官学教师,都是举人、进士,是有编制限额的,也有相应的行政级别。秦朝官学有三老制、博士制、吏师制等,其中博士制教学规格最高,博士编制70人。汉武帝时期,太学博士首设五经博士,编制7人,到东汉增加至14人。唐代官学教师的编制按照学生数量确定,更加系统、合理,比如国子学学生人,设置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师生比例为1:25,太学、四门学的师生比则分别为1:45和1:72。地方官学以县学的儒学为例,师生比例为1:10到1:25不等。专科学校以州学的医学专科为例,师生比例为1:7.5到1:10之间。明代的国子监规模大于唐代的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各1人,下设教学管理机构的五厅和教学单位的六堂。五厅中的博士厅负责具体教学,编制是博士5人、助教15人、学正10人、学录7人,官衔分别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官学也有代课教师,用以补充正式教师的不足。
可见,想成为官学教师,绝非易事。古代论及教师资格,强调最多的是品行、学识、尽心和善教。西汉以前,官学教师多为推荐,不需要考试。东汉时期,想成为太学博士,需要通过太常主持的考试,经学名流才有任职资格。而且,对教学经历和年龄都有相应的规定,教过学生50个以上,年龄不小于50岁。隋唐时期,我国形成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对官学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教学能力也具备了一套成熟的考核办法。私塾教师大多是秀才,偶尔也有童生、监生、举人。成为私塾教师虽然不需要考试,但是“应聘”也不容易,明代称为觅馆,是需要荐书的。私塾教师一般聘期一年,期满是否续聘由东家决定。
教学成果考核名目繁多
明代最严
官学教师有了从业资格,不是从此就万事大吉了,还要通过各种考核检验教学成果。唐代对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在内的学官,要定期考课,一般每年一小考,3到5年一大考。考核内容分为业务、品德和教学效果等,考核结果分为9等。其中,授课数量是考核定级的重要标准之一。唐宋及以前,对教师业务的考核主要体现在教学数量上,明代则开始和教学质量与升学率挂钩。元明清时期的地方公办小学统称社学,教师聘期有两种,一是固定聘期一年,比如嘉靖时期的隆庆县、惠安县,弘治时期的建宁府。二是没有固定聘期,根据考核结果决定是否续聘。有的地方每月两考或一考,有的每季一考,考核主持人多为乡约、州县官、学官。明代知县王建耀,每月初一、十五都要考核社学教师,如此频繁也是少有。
明代对教育主管和教师的考核,除了考满、考察,还有学官考课法。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推出的教师考核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颁行,中心是“以九年之内科举取中生员名数为则,定拟升降。”《明会典》记载,乡试中,府学教授有9个学生中举,州学学正有6个学生中举,县学教谕有3个学生中举,才算称职,可以获得升迁资格。另外,如果学生连续3个月月考没有进步,教师就要被扣除部分收入,主要形式是罚米。如果学生在年底岁考中仍然没有进步,府学12人、州学8人、县学6人以上无长进,府州县地方官员和教师除了被罚俸,还要被训导。如果府学24人、州学16人、县学12人以上无长进,教师就要被取消资格,巡按御史或按察使有权直接开除教师。府、州、县的地方官员则要被处以笞刑。因此,可想而知,对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加严厉。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黄佐的《南雍记》记载,永乐七年六月,北京国子监学生唐谦等想做官,吏部安排考试,结果成绩很差,按照规定应该把主管教学的司业赵季通治罪。明成祖朱棣虽然放过了他,但是就此昭告全国,如果学生成绩不好,教师就要被发配到环境恶劣的地方去。这大概是我国古代考核官学教师最严厉的一项规定了。
古代收入等级分明和教学质量挂钩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私塾学生首日入学,先跪拜孔子神位,再跪拜教师,并送上贽敬或贽见,有的俗称“拜见”。私塾教师坐西面东,以示尊礼。私塾教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束脩的原意是扎成一束的10条肉干,后来指私塾教师的酬金。在每年特定的节令、学年开始或结束、私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会给教师银钱或礼物,称为节仪、节敬。一些私塾在规条中,会写明节仪或节敬的数量。有一些私塾,则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不再另行送出。还有一些私塾,平时不向教师支付束脩,而是在节令时支付,便有了束脩和节敬的双重含义。唐代有的地方以酒肉或丝绸之类的东西代替束脩。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以粮食充当束脩,比如明代,一年给教师60石谷物、16两到40两银钱。明末名医陈舜系在黄惟萼家做私塾教师,一年给粟米20石,每月还给文钱,加起来70多两。
私塾教师的支出中,吃饭是其中一项。因为有的东家概不负责教师的吃饭问题,教师只能自行解决。比如河南安阳的马氏家族、江苏苏州的彭氏家族,分别明确私塾教师每年的收入是50两和72两银子,没有其他任何福利。元明清时期的社学教师也是自费就餐,不过学校会按照学生数量支付伙食补贴,每年的标准是15两到20两银子。此外,私塾教师还有两种吃饭方式,一是东家出钱或采买柴米油盐菜蔬,教师自行烹调,二是教师轮流到学生家吃饭。私塾教师不仅可以吃住在东家,大户人家还会设立专灶。比如山西太原的晚清私塾教师刘大鹏的东家,不仅对他三餐免费,对他的孩子也免费。
和私塾教师不同,太学、国子监等官学教师,和官员一样有稳定的收入。汉代太学博士官秩,每月收入石谷物,和当时郡丞的收入水平持平。南宋明道书院山长(院长兼主讲教师)的收入是每月贯,每天还补助文伙食费,一年的收入高达几千两银子。而明代官学教师的收入是最低的,还经常被扣罚。以洪武二十五年国子监教师的收入为例,祭酒最多,每月21石米,相当于今天的斤,学录、典籍最少,每月只有5石米。而县学教师的收入更少,每月只有3石米。
孙菽阳来源每日新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