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左右,急救一科司机班班医院新冠肺炎专用急救站点值班,突然,他的手机响起,电话中传来急救中心应急办工作人员的声音,指派他们组接运一名有发热症状、疑医院发热门诊。接到电话后,王洪德和他们组的一名值班医生赶紧进行出车前的准备,“刷手服”、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喷溅面罩……从头到脚有近10件,按顺序穿戴,并且仔细检查它们的密封效果完好后,俩人迅速登上急救负压救护车,驶向这次任务的出发地点。将疑似医院的发热门诊距离并不长,只用了几分钟。和王洪德一组的值医院的发热门诊间隙,王洪德开始对车辆将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病人被转诊后离开的第一时间,我们就要开始消毒,用消毒剂将车子的每个地方仔细喷洒消毒。”王洪德介绍到,负责转运疑似和确诊患者的都是负压急救车,负压急救车的特殊之处在于车厢内的气压比外部低,内部空气会进行无害化处理排出,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交叉感染,每次完成转运任务后,要立即清理车内废弃物,对负压救护车和医疗设备进行仔细消毒。对车辆洗消完毕后,驾驶员和医生要进行人员洗消,“我们要相互为对方喷洒消毒液,之后脱掉身上的防护设备,按规定进行处理,这样的过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脱掉防护设备后,我们身上就只剩下绿色的刷手服和保暖内衣了,还是挺冷的。”之后还要继续完成洗澡、换衣等洗消程序。俩人回到急救站点,已经是14:00左右了。赶紧吃上一口饭,也许下个任务马上就会来临。王洪德说,这已经成为他每天24小时待命的常态。主动请缨连轴转两个多月今年46岁的王洪德从事急救工作已经有19个年头了,非典、汶川地震、8.12天津港爆炸等大型急救任务都有过他的身影。1月20日左右,王洪德得知急救中心要组建疫情急救队时,他在第一时间向自己的领导提出了申请,希望能够参加这次任务。由于自己年龄比较大,而且还要担负急救一科日常的很多工作,领导在得知他的想法后,并没有马上同意。王洪德并没有就此泄气,而是主动向领导说明自己不仅有多年参加大型急救任务的经验,而且也能将自己日常的工作都圆满完成,最后在他不断地说服下,领导终于答应下来。“天津市急救中心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全市院前急救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在市区、滨海新区和远郊五区共设立了11个急救站点,每个站点配备负压急救车。”王洪德说,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派发专用负压车、发热专车、普通车三种不同防护级别的急救车辆。目前,医疗急救任务被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疑似和确诊患者,第二类是发热患者,第三类是其他患者。第一类患者的救治转运都在全市医院之间进行,由中心应急办直接安排。他所值守的专用急救站点就是负责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救治转运任务。王洪德说,他们在专用急救站点值班都是24小时待命状态,每个急救站点会配备两组人员同时值守,每组人员由一名司机和一名医生负责,并且每组人员都是值守14到16天,然后隔离14天,再继续值班。“我现在就是已经值守了第一轮后,接着值守第二轮。已经连续近两个月没有回家了。”王洪德说到。一天连续接送10趟疑似或者确诊患者回到急救站点已经转天凌晨3点根据统一要求,感染者或疑似病人的转运过程中不能有家属陪同,整个行程中,只有医生和驾驶员负责病人的一切。“有的病人病情危重,有的病人心态焦虑,他们没有家人在身边,这一路上,我们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还要安慰病人的情绪。”王洪德说,虽然他在接送病人当中不能与患者对话,但是在驾驶过程中他会尽量将车开得很稳当,不会造成患者因为行车而产生任何的忧虑。王洪德说,他们接送患者一圈下来至少需要在两个小时左右,有时候如果等候患者期间稍长一些,耗时会更多一些。一月中下旬前后,由于新冠肺炎患者疑似和确认的患者逐渐增多,王洪德和他的急救队员们也是非常忙碌,有一天上午,王洪德刚将一名确诊的新冠肺炎医院,下午14:00左右,就又接到转运疑似患者的任务,王洪德说,他和值班医生将该名患者接送完毕后,还没有回到站点,又接到接送患者的任务,他们马上又奔向另一个地方。等到王洪德和值班医生回到站点,已经是转天凌晨3点左右了,王洪德回忆到,当天,他们组连续接送10名疑似和确诊的患者了。新报记者孙瑜从竹李文博新媒体编辑翟玉静新报精华文章导读3月起,驾驶证变“18分”?开车不戴口罩被扣6分?不要命!医院顺走体温枪,结果……紧急扩散!一名确诊病例的这趟车经过天津西站!每日新报公众平台我们了解天津这座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ys/2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