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青延
作者简介:陈青延,曾用笔名驰远,一九六一年九月出生,湖南省南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南县广播电视台副科级干部,一九八三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作家报》、《西南作家》、《中国社区报》、《中国散文家》、《天津日报》、《湖南日报》、《湖南文学》、《新湘评论》、《新农村》、《文学少年》、《小溪流》、《江淮时报》、《重庆晚报》、《光明日报》、《湖南工人报》、《湖南经济报》、《三湘风纪》、《驾驶园》、《湖南税务报》、《金鹰报》、《拉萨晚报》、《新闻与写作》、《湖南妇女报》、《湖南价格报》、《中国乡土文学》、《中国文学》《每日新报》等报刊,出版过《林中空地》、《真情依旧》等小说、散文集。
善意的欺骗
春去秋来,四季更替。又是一年中秋到,市面上,商店里,出现了包装新颖、品种繁多的月饼,以迎接中秋节的到来。望着这琳琅满目的月饼,我不想起了年少时在农村里过中秋节的那一番情景。我家住在八百里洞庭腹地的湖洲上。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贫穷落后的农村除精神之外,物质极度匮乏。农人们过中秋节,赏一轮明月的气氛虽然很浓,但大都手头紧巴,无钱买月饼过节。要晓得当时的农村,农人们生活用的油盐、火柴、肥皂都要靠家里的牙膏袋和破铜烂铁,找货郎担和荒货佬兑换。那时节,我父亲有一门捕黄鼠狼和捕鳝鱼的技术,每一天晚上外出黄鼠狼,如果能够捕了一只黄鼠狼,第二天一早剥了皮,拿到供销社去卖,还能换回一张"工农兵"哩。这样一来,可以说,在当时我家还是算有钱的农户了。就凭这种经济条件,年中秋节,我父亲到乡上菜场卖完鳝鱼回来时,都要到乡供销社买两个制作比较粗糙的月饼回家过节。我们一家兄弟四人,加上父母亲共六人。中秋节那天晚上,我父亲便拿出菜刀,将买回的两个月饼,每一个切成三块。我们全家人每人一块。我们兄弟四人拿着父亲分给的一块月饼,坐在屋前的禾场上,趁着皎洁的月光,两大口就吃完了。说出不怕人笑话,当时,我们四兄弟连各人月饼包纸上掉下的月饼屑子,都用舌尖舔完了。我父亲嗜酒,每天都要自斟自饮几两烧酒。没有菜时,他就拿几粒花生米,也能喝几两酒。有时,没有花生米,他就喝几两"枯皮酒",用普通话说,就喝光头酒。遇上中秋节,父亲就拿着分给他的那块月饼,边赏月,边下酒。我们兄弟四人,吃完分给自己的月饼后,还盯着父亲的那块月饼,直吞口水。母亲在一旁看了,干脆把自己那块再分给我们,把我们从父亲身叫走,带着在村路上散步,赏月。母亲还叫我们跟她哼着一首古老的调子:“月亮走,我也走,我帮月亮背巴篓……”时如白驹过隙,一晃四十几年过去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我也因参加工作居住到了城里。每年的中秋节,天,还是那片天,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场上的物质也丰富了。一年前,乡下的弟弟开了一个月饼加工厂,中秋节那天,托人给我送来了两盒月饼,让我尝尝味,过一个快乐的中秋节。那时,我单位和我老婆单位都分发了月饼,朋友也送给了我几盒,家里月饼充足,档次也高,我们一家三口人都吃腻了。弟弟送我的那两盒月饼放在家里,原封未动,无人问津。我家里依着一个菜市场而居,时不时地有老鼠光顾。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不料,弟弟送我的那两盒月饼被老鼠糟蹋了。可恶的老鼠,使我们一家人浪费了弟弟一片心意。后来,弟弟问我,他做的月饼好不好吃,我只得善意地欺骗说,好吃。如今,进入了一种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整天都是脚步匆匆的,工作忙忙的,迎中秋节的月饼尽管丰富多样,但大家过节的气氛却没有从前浓厚了。我想起一年前的那个中秋节,浪费了弟弟亲手做的两盒月饼,还在感到内疚呢。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主编编辑部投稿邮件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