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天·画地·画自己
——中国农民画六十年的嬗变与展望
中国农民画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不断地创新、丰富和发展,艺术日臻成熟,影响全国,享誉全球。中国农民画的传承与嬗变硕果累累,已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宝库的新画种。中国农民画承载农民的梦想,是农民的精神家园。农民画生动活泼地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灵活现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广大农民追逐小康梦想,放飞幸福希望,画天、画地、画自己,画出最新、最美的农民画,中国农民画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春雨》桦甸·康梅花
《牛》东丰·李俊敏
一、溯本求源,坚定农民画发展道路
中国农民画的命运与社会主义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和成长紧密相联,是一部农村文化史。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农民画经历了多元兴起、快速发展、走向辉煌的三个历史阶段,成为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奇葩。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为农民画多元兴起阶段。年,在全国“大跃进”形势下,促成以诗配画为特点的农民画兴起。江苏邳县、河北束鹿、昌黎、陕西户县的一些农民拿起笔来,开始吟诗作画。同年9月,中国美协、江苏美协等在北京举办了“邳县农民画展览”。年,陕西西安市举办了“户县农民画展”。年,在北京全国美术展览会上,举办了“户县农民画展”。不久,在全国8个城市联展,并赴阿尔巴尼亚展出,扩大了农民画在国内外的影响。这一时期,北京房山、河南舞阳、吉林东丰、上海金山、天津北辰等30多个县都开展了农民画创作活动。农民画兴起阶段,可以说一波三折,既有“大跃进”年代的浮躁,也有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又有“文革”的干扰,但农民画像种子一样,不管风霜雨雪,总是克服千难万险发芽生根。最可贵的是锻炼了骨干,保留了农民画的种子。
上世纪80至90年代以来,为农民画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金山、浙江嵊泗、重庆綦江等地农民画大胆创新,形成多种风格并存的新局面。年10月,国家文化部、中国美协在中国美术馆首次主办“全国农民画展”。参加的画乡之广,参展作品之多,获奖作品之好,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年3月,文化部社文局颁布《关于命名户县、金山等45个县、市、区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文件,进一步推动了农民画在全国的发展。年,经农业部批准,农民日报社主办了“首届中国农民画展”。年12月,在国务院原副总理耿飚倡导支持下,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正式成立,他出任第一届会长。这标志着中国农民画首次统一名称,首次建立国家一级社团组织,首次统一谋划全国农民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上世纪90年代末,户县、东丰等县相继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农民画展,各省及省际之间也举办各类农民画展,这促进了农民画的大交流、大发展。
新世纪是农民画走向辉煌的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画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全国多个县经常开展农民画活动,有多个画乡经常参加全国性的画展和各种交流活动。吉林东丰、陕西户县、上海金山、浙江秀州、广东龙门、重庆綦江等30多个画乡发展较快。新时期农民画的发展形成机制,注重产业化和基地建设,注重农民画创作质量的提高、注重农民画的理论研究,注重农民画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出版,注重农民画国内外的宣传交流。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举办各类画展,宣传推介了一批画乡,连续5年评选了“十大农民书画家”。年3月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诠释,“农民画是个广义概念,也包括牧民画、渔民画等。《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设有《农民画卷》,是美术典籍中对农民画的正式确认。”这一确认体现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画的本质,尊重农民画的艺术规律,尊重农民画的发展道路。
中国农民画是以农民作者为创作主体,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题材,具有民族、民俗、原发、原创的特征,是表现地域文化、民间风格的中国绘画。农民画源于农村,源于农民生产、生活,它既继承了中国民间艺术,又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充实丰满、质朴率真、夸张变型、色彩浓烈、表现生动、技法多样的特点,展示了农村多姿多彩的景象,描绘了农民鲜活的人物和精神气质。原生态、大众化、时代性是农民画的价值观。农民画家“画天、画地、画自己”,“我画我心,笔随心走”,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是接地气的原创艺术,展示的是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
二、把握规律,推动农民画产业发展
中国文化多年,民间文化处于基础地位,发挥着母体作用。世代相传的、美不胜收的民间美术,充分体现了广大群众对美术的热爱和聪明智慧。农民画汲取了农村的剪纸、刺绣、箱子画、灶台画、坑围画、泥塑等民间艺术的滋养,并借鉴了各种绘画艺术的元素,踏着时代的节拍,广泛而深刻地反映自己的生活。农民画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本质上也属于民间绘画,但农民画是有组织的创作群体,有辅导的创作活动,发展迅猛是其它画种无法比拟的。农民画创作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反映时代特点和广大农民梦想,也是其它画种无法比拟的。农民画具有无比的生命力、无限的魅力、无穷的感染力。
从全国各地看,农民画种类繁多,色彩纷呈,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原生的视域,模仿写实型;二是民间的视角,继承传统型;三是创新的视界,抒情写意型;四是现代的视野,新潮时尚型。农民画传承了农耕文化,展示了农村广阔的天地和生命力,展现了农民的精神气质和感情色彩,表现了农民追求的精神家园和美好的艺术境界。不同地域的农民画,表现不同主题,不同的民俗,形成不同风格。东北风情、西北风情、江南风情、中原风情、西南风情、沿海风情、边寨风情的农民画多姿多彩。水粉画、丙烯画、油画、彩墨画、黑白木刻、粉印版画种类繁多,发展趋势迅猛。农民画风格形成具有三个主要因素:地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画家个人的审美情趣。农民画作为艺术品,表现了农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也凝结着农民的心血和汗水,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源动力。
加快农民画产业发展,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有利于农民致富奔小康。
农民画产业发展的关键在领导和政策。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党委重视,政府支持,文化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形成合力,是行之有效的。青州市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画协会与农民画家的关系,实现了快速崛起,创造了经验。二是纳入规划,推动产业发展。秀州、桦甸、马关、户县、舞阳等画乡把农民画产业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政策扶持等方面尽力而为,健全农民画发展体系。三是市场运作,建立多元投资体系。龙门县推动农民画与企业联姻,与旅游合作,大量招商引资建基地。秀州、金山、綦江、户县等依靠多元投资建立农民画产业园是一个成功的经验。民权、孟津、菏泽等一村一品的农民画经营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各地多元投资建立农民画院、农民画馆、农民画村、农民画一条街,都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四是制定扶持政策,稳定和发展农民画两支队伍。农民画作者的培训、作品参展、农民画奖励办法,农民画作者职称,辅导老师的职称评定,农民画经营公司、农民画经营扶持政策问题,迫切需要在调研基础上制定扶持和优惠政策。五是加强行业建设,维护农民画作者权益,建立健全各级农民画协会,有利于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经验交流、同业宣传、引导市场、行业监督、维护权益、举办画展、推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乡夜》桦甸·陈淑江
《任乡情流淌》桦甸·卢凤霞
《世界情中国梦》东丰·吕延春
三、走向世界,引导农民画创造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也是农民的梦。农民画的中国梦,就是要描绘农业的一个宏伟的蓝图,农村的想象空间,农民的未来希望。为农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是我们的宗旨。
首任会长耿飚亲笔题字,“永远不要忘记农民,要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永远不要忘记农民,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嘱托,为农民服务是我们根本方向,为农民办实事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办好事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这三句话既是研究会宗旨和旗帜,也是工作的检验标准。高举旗帜、打牢基础、壮大队伍、完善机制、提高技艺、发展产业,让农民画普及全国,走向世界,是各级农民画研究会的共识,也是广大农民画家的迫切愿望。
农民画的普及推广关键是农民画乡建设。农民画乡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的绘画传统和绘画群体形成一定范围,绘画作者达到一定规模,绘画作品达到一定水平,农民画培训、创作、展示基地健全,管理形成机制的县或区,农民画乡本质上是表现在一定地域内绘画群体的属性。我考察了全国40多个农民画乡,共同的特点是可以借鉴的。一是挖掘悠久的历史,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各地农民画都散发着泥土美学的芳香,释放着民间艺术的光芒,以传统文化为根茎,以地方民俗为养分,以自身生活为源泉,是农民画乡共同的箴言。二是呵护和扶持农民画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县委重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舆论引导、政策扶持是农民画乡建设的重要保证。三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bbfz/2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