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汾酒赋
一
清爽群目,香压九州。惟夫中国汾酒,举世无俦。六千年之流光,仰韶早在;五十世之鲜馥,提炼不休。尘迷雪香,居东方之巨胃;天赋异禀,萌乌金之灵丘。同汾水之荡荡,入太行之遒遒。斯地也,现华夏文明之曙光,走表里山河之叠稠。得天独厚,罕匹其优。故得入万国博览,获甲等之大奖;呈中华国宴,为率先之领头。诚国酒第一,宇内一流也。
清爽:名扬海外的中国汾酒,其最大特点就是“以爽为性,以清为格”了。汾酒酒的风格特征就是“清字当头,一清到底”。说白了就一个字“爽”。“爽”成为了清香汾酒与生俱来的性格标志,“让人舒服”成为了清香汾酒令人向往的酒品境界和高贵气质。“爽”也成为所有白酒专家对汾酒共同的口感评价。国家酒类检验检测中心主任、年轻一代的白酒专家,被业界誉为“中国白酒品鉴知识普及推广第一人”的钟杰教授,在北大酒业班点评中国白酒香型特点时,对清香型酒几乎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一个字,爽”。
无俦:没有能够与之相比。汉蔡邕《弹棋赋》:“不迟不疾,如行如留,放一敝六,功无与俦。”
仰韶:杏花村遗址出土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酿酒发酵容器小口尖底瓮,表明杏花村酿酒业在多年前就已出现,说明早在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该地区就有了酿酒的习俗。汾酒的酿制技艺还被录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十世:一千五百年。一世为三十年。指汾酒名酒史有一千五百年。公元——年北齐武成帝隆重推荐汾州美酒“汾清”,此事被载入二十四史之一的《北齐书》十一卷,是迄今发现的关于汾阳(古汾州)杏花村美酒的早期最重要的文字记载,表明年前汾酒的前身——汾清已经成为宫廷贡酒。
鲜馥:清新香淳。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玉川子》:“且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此理矣。”
尘迷:原指对尘世的迷恋,此处倒用,令尘世迷恋者。
雪香:指酒。
巨胃:指“地球胃”,即“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又称“乌金高原”。因位于“美食之国”的中国,形状神似人的胃,被地质学家们亲切地称为“地球胃”。学者们研究认为:“人类最好的胃和最好的美食在东方,而人类最迷人的香味,却埋藏在黄土高原的土层里,‘黄色文明’终将揭开人类骨子里的饮食记忆”。山西位于“地球胃·黄土高原”的东部,正好处在“胃口”的位置。
乌金: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翼,黄土高原因盛产煤炭,又被称为乌金高原。
灵丘:对家乡的美称。丘,出生之地,此处指黄土高原。宋朱熹《秀野》诗:“出处知公有餘裕,未应辛苦谢灵丘。”
荡荡:光亮明净貌。宋苏轼《庐山二胜·开先潄玉亭》诗:“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闕,沉沉水精宫。”
遒遒:劲健有力。宋王安石《次韵酬宋中散》之二:“素书款款谁怜杜?彩笔遒遒独胜江。”
表里山河:表里的意思是内外。而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早在先秦时期的《左传》,山西这片地域就被形容为“表里山河”。《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山西最东部是从东北方向延绵而来又向南延伸的太行山脉,西部是由北往南的吕梁山脉,被人们誉为“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在这两条山脉之间是一连串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断陷盆地,其中以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五大盆地为最。这些山脉及两山之间的众多盆地使山西形成了“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貌。而环护着这两山一川的即是从天而来奔腾汹涌的母亲河——黄河。
叠稠:犹稠叠,稠密重迭;密密层层。宋孙应时《四明山记游八十韵》:“巨鳌出赑屃(bìxì),游龙绕蚴蟉(yòuliào)。鲸鹏恣摩荡,虫鱼纷叠稠。”
甲等之大奖:清末民初的年,山西杏花村宝泉益酒坊更名“义泉泳”,同年,“义泉泳”生产的“老白汾酒”在美国旧金山市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是中国唯一有史可查获此殊荣的中国名白酒。当时《并州新报》以“佳酿之誉,宇内交驰,为国货吐一口不平之气”为题作了详细报道。向国人欢呼曰:“老白汾大放异彩于南北美洲,巴拿马赛会一鸣惊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民国辉煌,清香汾酒工艺在全国呈燎原之势,“振兴国酒”的口号由此提出。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在京举行“汾酒唯一荣获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白酒品牌甲等大奖章95周年纪念大会”。会议指出,我国四川、贵州等地很多知名企业此前都打着自己品牌的酒曾获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完全是虚假宣传。在年巴拿马世博会上可以确认的是白酒产品获得最高奖项即(甲等)大奖章的,只有山西、直隶、河南选送的三种高粱酒,其他获奖产品都没有注明是白酒。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白酒大省四川省、陕西省并没有任何酒类产品获奖。贵州公署的酒获得的是银奖,相当于五等奖,而且没有品牌名称。茅台、五粮液、陕西西凤等根本就未获得任何大奖。根据贵州茅台上世纪50年代建厂之初到年的系列产品资料显示,年、年茅台酒瓶背标上的文字中均只宣传“曾在巴拿马赛会评为世界名酒第二位”的内容。
呈中华国宴,为率先之领头:汾酒是共和国第一国宴的首款用酒。根据历史史料,早年参加革命的杨汉三作为老掌柜的后人受党组织委派,到杏花村组织恢复汾酒生产,为一年后将要召开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准备需要的新中国国宴汾酒,这是汾酒厂成立伊始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年9月,开国大典前的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宴席的每一个餐桌上,都摆上了毛泽东主席特别嘱咐从山西杏花村运去的陈年老白汾酒,从而使汾酒成为新中国第一种国宴用酒。
二
夫其基因高贵,与生俱来。钟灵秀于恒岳,沐佛光于五台。笼天造之湿暖,伴地设之洞开。杏花万千,蕴自然之殊质;神泉无数,费天赋之忌猜。奥妙福地,引岩溶之甘醴;千年酒国,旋奇霖于根垓。斯诚诸吉宠爱,神佑无灾。因四美之齐俱,类冰玉之绝埃。独天华之六葩,非凡流之可比;弃众芳之五角,用绝世之奇材。况复造粮心诚,求质心切。无水不湛,炼酒至纯;种粮必精,持酒风节。测天下之吉壤,由我培植;汇国中之好粮,为民输血。衍玫瑰乡之寒青,注祁连山之皓雪。化黑土地之玉粱,洒黄土地之金屑。势必好中以选优,希翼与众之有别。唯谨唯一,摈糟粕之芜杂;全意全心,求菁华之纯洁。五字配料,细静准稳又匀;三曲混合,中外古今双绝。伟哉,无丽不臻,完美无缺。此诚谓树天下之良心,彰汾清之甘洌。
基因高贵:年,杏花村汾酒厂在郭庄泉上游的岩溶水域,新打出了一口5号井,井深m,井水清澈透明,清洌甘爽,煮沸不溢,盛器不锈,洗涤绵软。经国家、省、市三级部门化验分析鉴定,终于揭开了“神井水”的奥秘:该井的“水族基因”非常优秀,水的PH值约7.3-7.6,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属弱碱性,水中的锶、碘、锌、钙、钼、镁、铁等元素含量高,对人体十分有益,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其中亚硝酸盐、氰化物、重金属、硫化物等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多项指标还低于国际标准。
笼天造之湿暖,伴地设之洞开:指杏花村天造地设、独一无二的适宜气候和绝佳地理环境。杏花村位于山西腹地——晋中盆地(又叫太原盆地)西南部的斜坡上、吕梁山脉的正前怀。巍峨雄伟的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绵延公里,当穿过交城、文水、汾阳、孝义时,出现两个“大拐弯”,交城到文水形成第一个“大拐弯”,汾阳到孝义形成第二个“大拐弯”。到汾阳地界时,吕梁山突然变细变窄,并向东南弯去,与东面的太岳山合围,形成了一个大约度的“大拐弯”和两山交汇的“大漏斗”,漏斗下面涌出了山西著名的岩溶大泉——郭庄泉。汾阳城东10公里处的杏花村,正好位于两个“大拐弯”之间、郭庄泉岩溶水系“上游扇面”的正中央。后有大山依靠,前有名泉流水,中间一马平川。杏花村的清香汾酒正是用郭庄泉上游的岩溶水酿造的。冬季,吕梁山脉庞大的山体挡住了西北吹来的寒流空气和大量黄土,臂弯里的杏花村成为了天造地设的避风港湾。夏季,南部的关中平原、以及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斜插吹来的凉风和海洋季风,通过“大漏斗”北上,遇吕梁山阻挡停留回旋,最终造成了杏花村气候的冬暖夏凉和温润清爽。这是酿造清香汾酒需要的最佳气候生态。
引岩溶之甘醴:新中国建国以后,汾酒厂经过无数次现代科学的论证和研讨,决定选择一种深层岩溶水来酿酒,同时供人直接饮用。尽管酒厂内有一口千年古井,但井的深度并不能满足“现代微生物学”对酿酒用水的严格要求。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汾酒厂先后打出了1号井、3号井、5号井等。井深都在米左右。这是比“地表水、原水、净水、纯净水”等更好的水。目前,有资料显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是新中国第一个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岩溶深井”的酿酒企业。米的地下深度,至今保持着中国白酒企业用水的“吉尼斯深度”。
奇霖:指杏花村特有的地形雨。杏花村位于汾阳城东只有10公里左右,但是,因为吕梁山脉从交城来到文水后,转了个弯,来到杏花村这里会形成一种“地形雨”,降雨时间比汾阳早,降雨量比汾阳大,时常形成一种“村外日出村内雨”的奇特现象。杏花村下大雨,汾阳城可能是小雨,或者晴天,甚至滴雨不下。这正是杏花村“雨量丰沛、空气湿润”的特殊小气候。
根垓ɡāi:亦作根荄,植物的根,此处形容杏花林之根。
因四美之齐俱:离开了“地球胃、吕梁湾、漏斗(岩溶)泉、地形雨”这四个要素,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产出正宗的清香汾酒,这是“离开杏花村酿不出正宗清香汾酒”流传至今的千古密码。
独天华之六葩,非凡流之可比;弃众芳之五角,用绝世之奇材:天华:亦作“天花”,佛教语,天界仙花,此处形容雪花。南朝陈徐陵《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六葩:雪的别称,雪花六角,与众不同,故名,唐李咸用《和人咏雪》诗:“轻轻玉叠向风加,襟袖谁能认六葩。高岫人迷千尺布,平林天与一般花。”著名白酒专家李小兵认为:“天地万物,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表现。中国白酒各香型的结构造型在显微镜下是不同的,清香白酒是‘六角雪花型’,其他香型白酒分别是‘五菱型’和‘四边型’等”。因此说汾酒“独天华之六葩”、“弃众芳之五角”,强调汾酒清香结构与众不同,最为特殊,也最为完美,是一种最具有生命活性结构形态的香型,与天山雪融水(天山雪融水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超轻水,又被科学界称为“生命之水”,这样的水,活性极强,对人体某些“关闭的机关”,有非常明显的激活和“打开”作用。长期喝雪融水,很少生病,能够延长寿命)的“六角雪花型构象”相同,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不可思议的发现。清香型白酒专家们给清香汾酒起了两个现代时尚的名字:“纳米香”和“纳米汾”。汾酒“六角雪花型清香构象”的首次发现,为“清香品种优质论”和“健康白酒论”,找到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创新理论。“六角雪花型清香构象”的发现,也颠覆和改变了人们对清香白酒的认识。清香型白酒不再是简单的“干净、卫生”,而是从“结构性别”上与其他香型有了根本的区别,从“基因血统”上具有了高贵之气。另外,实验结果还表明,白酒不同香型的导电率是不同的,在所有白酒香型中,清香汾酒的导电率最低,这说明汾酒是最干净卫生的,酒体中“游离的乙醇分子”最少,这也与清香汾酒独特的“六角雪花型构象”有关。六角雪花型”结构,决定了清香白酒口感的爽适度,“导电率”决定了清香白酒的干净卫生程度。从这两个维度的科学实验,人们终于清晰的知道了清香汾酒到底好在哪里。
测天下之吉壤,由我培植;汇国中之好粮,为民输血:年后,汾酒集团提出了建设自己原粮基地的战略。为民输血指造酒就是为民输血,因为中国的酿酒人一直坚信“水是酒之血”的说法。
玫瑰乡:山丹军马场向东公里,就是甘肃省永登县,全国最好的豌豆在这里收割装车,跨过大半个黄土高原运往黄河以东的山西杏花村。豌豆是制造清香酒曲最好的原料。永登县还是全国有名的“玫瑰之乡”,采集的玫瑰花也被一同运往山西,酿制一种专供女人饮用、美容养颜的玫瑰汾酒。
寒青:指能给人以清凉感觉的苍翠色。宋徐铉《北苑侍宴杂咏-松》:“细韵风中远,寒青雪后浓。”此处形容豌豆颜色。
注祁连山之皓雪:祁连山被称为“万宝山”,“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因位于河西走廊之南,历史上亦曾叫南山,还有雪山、白山等名称。其北麓有“亚洲最大的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山丹县连片的大麦被祁连山雪水浇灌成熟。汾酒在此建设全国原粮基地,实施原粮战略,避免了灾害年粮食的减收和市场粮食质量的参差不齐。
化黑土地之玉粱:玉粱即高粱。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洛阳人家……正月十五日,造火蛾儿,食玉粱糕。”东北高粱是中国最优质的高粱,是汾酒原料主要来源地。年,汾酒集团新的领导班子提出建设全国原粮基地的规划,东北高粱、内蒙古高粱和山西本地高粱等三大基地的高粱成为汾酒优中选优的主要用粮。汾酒集团聘请全国最有权威的几位高粱专家,经过6年精心培育的“四个高粱基地”,其高粱品质在各种有益人体的元素含量上,非常令人惊奇: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配比全国最合理,单宁含量最合理,淀粉含量高,维生素B3B5含量高,高粱的子粒和茎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胡萝卜素,成熟前的高粱绿叶中粗蛋白质的含量约14.5%,尤其是作青饲青贮时含量较高。“三大基地”的高粱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颜值高,品牌响。高粱杆挺拔玉立,高粱穗丰硕沉甸,高粱籽结实饱满。远看玉树临风,形象挺拔;近看质地沉稳,色泽圆润。
洒黄土地之金屑:金屑指“植物孢粉”和“种子孢粉”。万年前,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的土层里诞生了一种由“植物孢粉”和“种子孢粉”组成的自然香气——清香。汾酒独有的“清香”和“爽净”,还应归功于酒中的酯类——就是“黄土高原土层里的‘孢粉的味道’,即与雨后花草和树木释放出来的挥发性油脂味相似的‘芳香的味道’”。酯类的作用,在于增加酒香,甚至决定香气的品质。尽管有研究表明,杏花村酒清香味的来源比较复杂,与地理、原粮、容器、工艺、微生物代谢、陈放时间等都有关联,但酯类仍起主导作用。由于清香型白酒中的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含比的协调度为目前各香型之冠,因此,“清香纯正”的感官体验不是凭空而来。
唯谨唯一:唯有谨慎,唯有专一。《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五字配料:在汾酒的配料工艺上,白酒泰斗秦含章在“汾酒试点”时,根据赵成礼的配料经验,总结出了“准、匀、细、净”四字配料法,进行了科学系统、精准简练的概括和梳理。后来,酿酒大师们又总结出:稳、准、细、净、匀“五字法”。自此,汾酒的“原粮配伍”工艺,达到了名师引路、精益求精、出神入化的地步。
三曲混合:在“冷散加曲”的配伍工艺上,汾酒分为“清茬曲、红心曲、后火曲”三种曲,在冷散的过程中,三种曲是按照“四三三”配比,加起来正好是“十”,充分与红糁(高粱)混合,形成配伍好的入缸材料。关于三种曲的配伍,白酒泰斗秦含章曾专门进行过研究,他从微生物学、中医人体学的角度认为,三曲混合十全十美,对人体健康极有好处,用三种曲进行酿酒生产这在中国酿酒业是非常罕见的。事实证明,三种曲的比例不同,功能不同,生成的微生物不同,但相互配伍后,又会激发能量,妙不可言,发酵后又会使汾酒的清香风格和品质口感,细腻爽净,风骨盎然,独树一帜。
三
尔乃用心于技,致诚感恩。凭仅存之工艺,铸中国之酒魂。清字当头,一清到底;地缸发酵,全球独门。水骨里清纯诚纯,无愧世界之最;杏花村古迹奇迹,足称遗产之屯。助汾酒清香之十贤,身世显赫;列中国名酒之二翼,地位独尊。且复传香天下,散枝八方。开茅台之原始,创西凤之滥觞。国酒之源,率中国汾酒之试点;清香之祖,破中国白酒之天荒。菌种酒名,天下独一;汉逊酵母,自然生香。导酒学之先路,塑酒业之辉煌。苛行最严之风标,广控昭质;引领国际之规范,覆盖酒场。持古法以制曲,弃巧机而弗伤。五感六觉,期通天而神助;三非四极,持守正以自强。履践五信仰,成不朽之密码;遵循十秘诀,送万世之流芳。集名师大师之如云,展周身之绝技;成哲匠大匠之谈薮,开文化之课堂。
一清到底: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祖庭,被称为中国白酒的“母体香”,其最大的风格特点是“清字当头,一清到底”。
地缸发酵,全球独门:中国白酒的香型风格共有4个,与其它所有香型体积庞大的泥窖、石窖、砖窖不同,清香汾酒采用的是深1.2米、直径0.8米的地缸,即埋入地下的圆形陶瓷缸。小巧玲珑,精致无比。这种特殊的地缸发酵工艺,投资巨大,精细复杂,干净卫生,已经延续了千百年,是世界发酵工艺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地缸”因为小巧精致,工艺复杂,被人称为“酒中小灶”。
水骨里清纯诚纯,无愧世界之最:“清字当头,一清到底”、“最干净、最卫生、最健康”以及“中国白酒第一爽”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汾酒别具一格的清香工艺特点和现代科学实验做支撑。所有白酒专家曾发出过这样的呼吁:“清香型白酒是最干净卫生,最清洁纯正的白酒,是最适合走国际化道路的中国酒种”。
杏花村古迹奇迹:杏花村遗址在汾酒集团所在的杏花镇东堡村东北方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根据获得的层次关系及对其内涵的分析,考古上将其堆积形成分为八个阶段,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详见《文物》杂志年第4期,晋中考古队《山西汾阳孝义两县考古调查和杏花村遗址的发掘》。)其巾第一、二阶段属于大约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在出土的器物中,除了大量的陶质罐、盆、瓶、壶、盖、碗、刀等生活用具外,还令人惊叹地出现了小口尖底瓮,其外形整体成流线型,小口尖底、鼓腹、短颈、腹侧有双耳、腹部饰线纹。根据酿洒专家包启安先生研究:“小口尖底瓮实是酿酒发酵容器。”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因此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两项记录。
汾酒清香之十贤:清香汾酒作为“中国酒魂”和“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年来汇聚了群星璀璨的大师巨匠。其中,在全行业引人注目的是著名的“汾酒十贤”,他们为汾酒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们是高湛:为汾酒(汾清)奠定“御酒”地位的北齐武成,谓之“汾酒名匠”;杜牧:让汾酒以诗扬名,蜚声中外,从而奠定山西杏花村“中国诗酒文化村”地位的唐朝大诗人,谓之“汾酒诗匠”;傅山:精研和改良竹叶青酒秘方,为杏花村酒坊题词“得造花香”的明末清初医学家、思想家、书法家,谓之“汾酒医匠”;曹树谷:以七首《汾酒曲》真实反映山西杏花村酿酒的历史和盛况,以及汾酒的传承、技艺和知名度的清朝诗人,谓之“汾酒史匠”;杨得龄:民初14岁酒坊学徒,为汾酒呕心沥血66年,经营和治理汾酒前身“义泉泳”和“晋裕汾酒公司”,使汾酒在国际上两次获大奖,在国内6次夺魁的老掌柜,谓之“汾酒营匠”;方心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工业微生物学开拓者和应用现代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传统发酵产品的先驱者之一。年考察杏花村,与杨得龄一起探讨汾酒酿造技艺,总结出著名的“七必秘诀”,并写出了我国制曲酿酒的批科学论文《汾酒酿造情形报告》等,谓之“汾酒艺匠”;秦含章:中国食品工业奠基人,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酿造界共奉的一代宗师、酒界泰斗。为“汾酒标准”和“清香类型白酒技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开创了汾酒酿造史上应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传统工艺的先河。-年,秦含章主持了著名的“汾酒试点”,谓之“汾酒科匠”;秦斌:—年,担任杏花村汾酒厂厂长,年亲自向点将,邀请秦含章搞“汾酒试点”,谓之“汾酒师匠”;常贵明:投身汾酒事业50年,担任主要领导17年,享有“酿酒界泰斗、汾酒厂功臣”之美誉。任职期间,汾酒连续六年获得“综合经济效益全国轻工业名”,成为全国酒业的“汾老大”,谓之“汾酒大匠”;赵迎路:年被汾酒集团列为标杆式人物,并号召全公司员工向他学习。年被评为“感动山西”十大人物之一。赵迎路大力推进汾酒工艺创新,创新总结出汾酒“三高、四准、两过硬”操作法,推动汾酒全国轻工业获得“国家质量奖”和“国家企业技术进步奖”,谓之“汾酒创匠”。“汾酒十贤”个个身怀技,开创先河。他们是汾酒名扬世界和开拓发展的大师巨匠,推动汾酒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汾酒的文化火种、技艺先驱和稀缺资源。“汾酒十贤”在中国酿酒行业,甚至世界酿酒行业,创造了史无前列和精彩传奇的“名匠、诗匠、医匠、史匠、营匠、艺匠、科匠、师匠、大匠、创匠”之“十匠精神”,书写了中国清香汾酒的成名史和灵魂史,开创了中国白酒的科技标杆和质量高地,树立了中国白酒的东方品格和世界价值,他们划破长空、永载史册。
列中国名酒之二翼:指汾酒和竹叶青同列中国名酒之行列,为白酒行业绝无仅有之现象。
传香天下,散枝八方:“中国第一商帮”晋商把汾酒带往了世界各地,成为中国酒的代表,并在全国各地散枝开叶,衍生出许多名酒。
开茅台之原始,创西凤之滥觞:指贵州茅台、陕西西凤等中国名酒都源自山西汾酒。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了一套“西南丛书”。其中的第二册为年编的《贵州经济》,有关于山西汾酒与茅台镇白酒之间渊源关系的记载:“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这个记载证明,茅台镇白酒的源头是山西汾酒。茅台镇白酒吸取了山西汾酒工艺和陕西白酒工艺的精华,山西人在茅台镇开始酿制烧酒的时间是在满清咸丰之前。年出版的《祖国的贵州》也有相关记载。
翟旭龙先生在《酿酒史上的“丝绸之路”》一文中引用了一条重要的资料:“年,茅台酒厂代表在全国名白酒技术协作会上所作的题为‘发扬固有风格,提高产品质量’的发言中说:‘茅台酒相传始创于年左右。…有陕西凤翔府岐山县郭姓盐商请了山西技师,仿汾酒与西凤酒的操作方法操作生产。”这一切说明山西汾酒的确是国酒之源头!
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陕西省工业厅编的《西凤酒酿造》一书。该书一开篇就指出:“西凤酒产于陕西凤翔、宝鸡一带,以凤翔县柳林镇所产最为著名。据了解凤翔县城西街原昌顺振作坊在明代万历年间以前即行开业,一说西凤酒过去为山西人所经营,至明代万历以后山西客户陆续返籍则由当地人才开始经营这种酒,以后逐渐发展到各县,故推测西凤酒可能是山西汾酒传来的。”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在《杏花村访酒》中写道:“据史料记载,贵州的‘茅台’,是清康熙年间,一个山西盐商传去的。陕西的‘西凤’,是‘山西客户迁入,始创西凤酒’。至今我国不少地方的酒名中,仍带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见其渊源。”
菌种酒名,天下独一;汉逊酵母,自然生香:在中国白酒行业率先开展的“汾酒试点”中,科研人员对汾酒的生产过程逐一研究定型,撰写出了近百万字的文字材料,揭开了汾酒得天独厚的科技秘密。“汾酒试点”人员从解剖组成汾酒品质的主要物质成分中发现,汾酒酯香的主体是乙酸乙酯。通过鉴定大曲和酒醅中的种微生物,找到了汾酒特有的生香菌种。最令人意外和惊喜的发现是——两株异常汉逊酵母(代号AS2.和AS2.),产酯能力突出,有优雅清新的水果甜香气味,是杏花村清香酒“香”与“味”的最主要来源。为便于记载和运用,将其定名为“汾酒1号”和“汾酒2号”。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异常汉逊酵母”可提高酒的生物催化剂——酶的含量。呈现质地均匀,正反面、边缘和中央部位的颜色为均乳白色;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本身就有明显的酒香味,即可以自然生香。两株“异常汉逊酵母”在中国白酒界是首次发现,在整个白酒行业引起了轰动,而专门以一种酒命名菌种名称,全国也是首次。科研人员首次从微生物学的角度破解了清香型白酒“自然生香”的内在密码,感受到了我国“千年国粹”的博大精深和奥妙成因。随后,两株“异常汉逊酵母”微生物被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编入《中国菌种目录》一书。
导酒学之先路:年,汾酒集团提出了“汾酒学新思维”概念,正式将“汾酒学”列为了一门“学问”。
五感六觉:汾酒以“五感六觉”的“完美酒神”之内涵和形象,来表达对天的敬畏,对地的敬守,对人的敬重,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五感”指满足天神的“五感”——即“尊重感、高贵感、安全感、舒适感、愉悦感”;在“五感”中,杏花村酒做得最拿手的是“舒适感”,就是“爽”,“爽”到未饮口生津,饮后赛神仙。“六觉”指满足天神的“六觉”——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知觉”。在“六觉”中,杏花村酒做得最拿手的有两项:“嗅觉”和“味觉”,具有天然的花香味和果香味,清字当头,一清到底,达到“香味两奇绝”的程度。
三非四极:汾酒酿酒师以极其精心、极其精工、极其精进之状态和心态,孜孜追求清香汾酒的“三非四极”之境界——即工艺上非精益求精不能造化;口感上非细腻入微不能陶醉;风格上非独树一帜不能引领和品质上的极精、品牌上的极简、品味上的极致、品格上的极度,这是他们一辈子的梦想。另一说,“三非”指白酒之酿造非实力雄厚的企业不够资格,非技艺高超的团队不能胜任,非厚德载物的信仰不能坚守。
五信仰:汾酒的酿酒师傅们,结合自己独创的酿酒秘诀和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总结出了汾酒“工匠精神”五要素——“持度、执念、精研、本真、传承”,这五要素既是汾酒师傅身上千年传承的独特气质和个性,也被称为“中国酿酒人的五个信仰”,是中国白酒生生不息的“千年密码”。这“五信仰”一是持度——持度守正,恰到好处。一瓶好酒的诞生,需要酿酒师对天性、地性、酒性、人性的融会贯通和审时度势,拿捏到恰到好处、掌握到炉火纯青、最终达到“和度”之境界。让中国汾酒口感品味独具特色,匠心技艺精湛绝伦,品格神韵叹为观止。二是执念——一念执着,一生追求。对于一个合格的酿酒师来说,执念和持度并不矛盾。汾酒的酿酒师,从走上工作岗位那一刻起,对酿酒的每一个环节,细致观察,惴惴琢磨,如痴似醉,旁若无人。在执念中,找到了清香汾酒“一水一生态,一品一气象、一格一境界”的千年密码。三是精研——精益求精,匠心追梦。汾酒酿酒师以极其精心、极其精工、极其精进之状态和心态,孜孜追求清香汾酒的“三非四极”之境界——即工艺上非精益求精不能造化;口感上非细腻入微不能陶醉;风格上非独树一帜不能引领和品质上的极精、品牌上的极简、品味上的极致、品格上的极度,这是他们一辈子的梦想。四是本真——心性自然,至真品高。一个道业深厚、操守合格的酿酒师,往往心平气和,沉潜温润,品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出道法自然之美,酿出至真高品的琼浆玉液。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素省净方得妙諦”。五是传承——世代承运,薪火相传。对于清香汾酒和酿酒师来说,传承是一把高高举起的火炬,照亮每一位汾酒人的内心,使之辉煌年。从口传心授的师徒之道,到继往开来的桃李芬芳。汾酒正是在传承中炉火纯青,在传承中登峰造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清香技艺优秀传人制度”已经渗透到每一个汾酒人的血液之中。
十秘诀:汾酒数代酿酒大师提炼总结出的十个工艺传世秘诀,即“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粱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料必得其准,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前七个为二十世纪年代汾酒作坊老掌柜杨得龄和中国微生物学先驱方心芳共同总结得出,后三个为后人所总结。
谈薮sǒu:指知识渊博,对答如流。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谈论》:“称人谈论不竭为谈藪。
四
观夫荣华绝代,灿艳倾城。华赡多姿,风光令名。既青罗且复素裹,兼蕙质而又冰清。曲线玲珑,体同贵族;浮光璀璨,神感轻盈。泻飞涧之爽爽,射明眸之莹莹。烨烨吐花,若秋波之潋滟;摇摇载魄,如月色之空晴。聆淙灂之清澈,飞冽泉之湍鸣。似春花之淡雅,如朝露之鲜明。常发若有若无之清馥,频惹如痴如醉之钟情。岂不羡汾清之湛湛,恨混浊之尘尘乎?舒适哉,接其润既慢慢,沁其舒也真真。感其力之软软,爱其性之仁仁。若清肺之喷雪,似润物也无声。绎思味久,钟意养成。岂不叹歧路之迢递,念梦思之遶萦;忘一世之遽尔,笑万年于瑶觥。美哉,汾酒!洵人间之至宝,天上之奇珍也。
灿艳:鲜明华美。清周亮工《墨菊》诗:“不识黄金真灿艷,独怜青女自横陈。”
华赡:华美富丽。
风光:光采;体面。
令名:美好的声誉。南朝宋鲍照《行京口至竹里》诗:“君子树令名,细人効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青罗:青色丝织物,此处形容青花汾酒的外表。《隋书·礼仪志七》:“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
素裹:白色的妆束,此处形容白色的汾酒瓷瓶瓶体。毛泽东《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蕙质:女子美好的仪态和秉性。唐陈山甫《汉武帝重见李夫人赋》:“髣髴烟光,飘飖蕙质。”此处形容青花汾酒有美好的设计和品性。
爽爽:清脆响亮,形容汾倾倒入酒杯中发出飞泉一样的清澈声响。
烨烨:明亮;灿烂;鲜明。
摇摇:摆动、摇曳貌。《太平广记》卷四八五引唐许尧佐《柳氏传》:“﹝柳氏﹞乃回车,以手挥之,轻袖摇摇,香车轔轔,目断意迷,失於惊尘。”
载魄:开始发光。
淙灂cóngzhuó:水流相激声。唐张说《独孤公燕郡夫人李氏墓志铭》:“永宁里,先人之旧庐也。有通渠转池,巨石嶔嵰,喷险淙灂,洄潭沉沉,殊声异状。”
接其润既慢慢,沁其舒也真真。感其力之软软,爱其性之仁仁:北大教授孔庆东为汾酒题词:“其润也慢,其入也深,其力也绵,其性也仁”,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种酒的特性,也是一种中华品格。
绎思:推究思考。
遶萦rǎoyíng:犹缠绕。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脱实自开坼,牵柔谁遶縈。”
遽尔:仓促;轻率。明张居正《答宣府张崌崃》:“待旨而后许市,诚为后时,但恐彼之罚处,未能如约,则我亦不可遽尔许之。”
瑶觥gōng:玉杯。唐薛用弱《集异记·蒋琛》:“酌瑶觥,飞玉觴,陆海珍味,靡不臻极。”
五
尔其文化之根,健康之本。宣五德于一酒,于天地之无遁。誉中国白酒产业之奠基人,塑中国酒品之清稳。擎中国白酒文化之火炬手,求民众身心之无损。著中国白酒技艺之教科书,彰大国工匠之丹恳。称中国白酒历史之活化石,澄万里玉宇之浊混。通神带劲,激人间之最能;消滞驱寒,为烧酒之至狠。融色香味格于琼斝樽樽,得甜净绵爽于清流衮衮。建酒德酒品之体系,完清明清正之煌焜。故得流酒韵,树酒旌。承中华之国粹,称药长之美名。行节操以治汾酒,无隐憾得行一生。兼以跨界跨越,多姿多彩。博物馆,赏三千之奇珍;醉仙楼,看万吨之酒海。浩瀚酒国,乃中汾之酒城;汾酒上庠,谋定力之常在。文化启创新之旅,青瓷展艺术之采。光信仰之重辉,秉初心而不改。融理气于神工,为万灵而主宰。
五德:人的五种品德。谓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何晏集解引汉郑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
烧酒之至狠:清代,汾酒被大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年出版)中赞为“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中至狠者”。
色香味格:白酒品评大师们认为,酒的品质优劣,主要关键在色、香、味、格四方面。
琼斝:玉制的酒杯。元陈镒《寿蔡伯玉隐居》诗:“歌姬拥座飞琼斝,贺客盈门集翠裾。”
甜净绵爽:以清香型白酒为例,最好的清香酒体一般用五个字可以概括——清、爽、绵、甜、净。具体描述是:清香纯正、口感柔和、自然协调、余味爽净。这个标准是汾酒几代人总结制定的,也是专家们普遍认可的。
衮衮:大水奔流貌。宋王安石《望越亭》诗:“乱山千顷翠相围,衮衮沧江去復归。”形容汾酒汇集犹如大水奔流于世界。
煌焜:辉耀。清孙枝蔚《刘殷授七子经史图》诗:“长盛昔多男,门庭最煌焜。”
酒韵:酒后的风韵。清丘逢甲《兰史招饮酒楼迭前韵》之二:“越女珠光开夜宴,闽娘酒韵忆春槽。”
博物馆:汾酒博物馆始建于年,是全国同类企业中建馆最早、馆藏最丰富的专题博物馆之一。年10月,展厅面积达0平方米的汾酒博物馆新馆扩建竣工。新馆全面展示了汾酒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以“传承国宝,清香久远”为宗旨,将汾酒的“千年历史、千年业绩、千年文化、千年贡献”以实物、模型、书画、电子动画等方式展示出来。活灵活现的立体投影、栩栩如生的巴拿马获奖情景、别具一格的现场酿造、高雅珍贵的名人字画、琳琅满目的酒器酒具,十个展区既独立成章,又相互映衬;高度浓缩了汾酒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足迹,是对中国第一文化酒最具权威的诠释和佐证,彰显了一个高品质、高定位、高水平的汾酒文化历史长廊。
醉仙楼:位于汾酒集团汾酒工业园内,汾酒工业园占地多亩,园内秀木成林,绿草如茵;亭台林立,山石嵯峨;湖泊如境,野鸭戏水。醉仙楼是汾酒集团的标志性建筑,整个楼体为唐代建筑风格。登临醉仙楼顶层,游客可观赏到汾酒集团的全景。
中汾酒城:从太原出发,沿青银高速一路向南,到“杏花村”出口驶出,会看到一大片仿古建筑群,犹如一幅古朴画卷。它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群,而是一座城,一座生长在酒都汾阳杏花村的“村中城”。这座“村中城”即为“中汾酒城”,是山西被冠名为“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的核心部分,东西全长4.2公里,占地面积达5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平遥古城;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相当于十个北京故宫,仅周围用青砖垒砌的城墙就绵延10公里,多座仿唐宋、仿明清建筑气势恢宏、布局严整、纵横成网,连缀成了年中华白酒文化的注脚。这座古城致力于在汾酒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下,承担山西白酒资源整合任务,最终成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灵魂,以生产为基础,以旅游为载体,以销售为核心”的“十里酒城”,力图在中国白酒业转型提质和国际化进程中,从种植、酿造、储藏、灌装、包装、物流、会展、质检以及旅游休闲全产业链切入,勾勒出一座“中国白酒第一城”。
上庠:古代的大学。《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此处指汾酒商学院。
为万灵而主宰:替生灵主宰,替消费者主宰,指汾酒集团不像某些企业一样唯利是图,而是千方百计降低百姓购酒成本,千方百计提高汾酒的纯净度,努力让百姓消费得起,竭诚为百姓健康服务,使汾酒有贵族的身份,平民的身价。万灵,众生灵;人类。《鹖冠子·度万》:“唯圣人能正其音,调其声,故其德上及太清,下及泰寧,中及万灵。”
六
是以四海传芳,芳流长久。纪载于二十四书,诗传以百千万首。国中驰名,宇内可王。劝誉劝酒,成帝饮之杯杯;尽善尽美,闯王誉之上上。汾酒八曲,为万口而传吟;清明四行,成千古之绝唱。诚乃六朝御酒,无双佳酿。主席爱喝,总理厚望。关治国之泰安,连修身之无恙。可以保寿长,抒欢畅。自然得酒学泰斗之力推,博宗教领袖之嘉尚。唯愿封百酒以敬天,传万世之难忘。
王wàng:称王。
劝誉:奖誉,赞美。《墨子·尚贤下》:“日月之所照,舟车之所及,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得此莫不劝誉。”
成帝饮之杯杯:汾酒产地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
闯王誉之上上:闯王李自成曾在杏花村倚马立书“尽善尽美”四个大字,表达“乡民尽善,汾酒尽美”之意。杏花村百姓为了表达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怀念,便把杏花村更名为“尽善村”,直到年才又改回“杏花村”。杏花村里至今传颂着这样一首诗:“醇香汾酒献英雄,万民拥戴起义军,闯王留得题辞在,尽善尽美杏花村。”
汾酒八曲:清道光年间著名汾阳文人曹树谷编辑、整理了《汾酒曲》八首,此诗被收入汾阳县志,是关于汾酒的史诗。
清明四行:指唐朝大诗人杜牧所著七言绝句《清明》四行诗。公元年左右,杜牧于春天由并州南返,路过汾州杏花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使得杏花村名满天下。
六朝御酒:杏花村酒从隋、唐、宋、辽、金一直到元代六朝经久不衰,成为世界酒文化的一大奇观。
主席爱喝:年党中央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在庐山会晤了红军时期的老战友贺子珍,一天晚饭的饭桌上,毛主席自己斟了一盅山西杏花村老白汾酒,自己先呷了一口,微笑着对她说:“我还是这个习惯,酒要喝的,但不多喝,汾酒很纯正,我爱喝……”一个“纯正”,道出了开国领袖毛主席对杏花村汾酒的一贯钟爱。
总理厚望:汾酒在建国初期被周总理亲定为“国宴用酒”、又亲自为扩建拨出专款,并率先开展汾酒试点,进行科技攻关。
关治国之泰安:开国大典国宴中,汾酒被周总理亲定为“国宴用酒”,获得了“第一国宴用酒”的称号,国家领导人以饮汾酒为自豪,汾酒一度有了“政治任务”的压力,要保证国家领导人的健康。同时,汾酒也承担着“国家战略物质”的使命和角色。因此,汾酒质量和产量的细微变化,常常会引起“有关部委”的重视。甚至一度有“汾酒质量关乎领导健康和国家战略”的说法。
酒学泰斗:指秦含章。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时,白酒泰斗秦含章先生与邓颖超分在一个小组,他让邓大姐转告周恩来总理,今后要多饮汾酒。邓大姐很好奇,问他为什么?秦含章回答:“汾酒纯净。”“纯净”二字不仅道出了老科学家对总理的热爱,也道出了汾酒在老科学家心目中的地位,
宗教领袖:指赵朴初。年10月11日,赵朴初先生陪同“日中友好净土宗协会第一次友好访华团”在朝谒玄中寺后,到杏花村汾酒厂访问。在日本稻岗团长题字留念后,赵朴初先生为杏花村题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诗篇:和风华语正纷纷,举盏欲招千古魂。般若汤兮长寿水,不妨畅饮杏花村。在题跋中,赵朴初先生注明:“稻岗团长云,日人称酒为不老长寿水,而佛家则呼酒为般若汤,宜与良朋开怀畅饮”。先生诗中的“和风”指日本大和民族,“华语”指中华民族。和风、华语,般若汤、长寿水,净土宗祖庭、中国白酒祖庭,在这个时刻连结在了一起。
七
盛矣哉!倾国酒之神力,助万家之甘丰。惟兹中国汾酒,液素心红。然则汾酒之意,岂独在酒之中?其必曰:为健康之中国,万物之大同也。噫,若其酒食有汾酒之净,且复粮馈齐汾粮之工,则必传清香于天下,弘不世之神功矣。
甘丰:丰盛鲜美。宋梅尧臣《张圣民学士出御书并法帖共阅之》诗:“殷勤来邀彊一往,虚堂肴酒罗甘丰。”
液素:液体洁白。素液,洁白的液体。唐元稹《春分投简阳明洞天作》诗:“琼杯传素液,金匕进雕胡。”原称仙家的饮料,此处形容汾酒。
粮馈:亦作“粮餽”。粮食给养。唐朱敬则《论刑狱表》:“粮馈已穷,智勇俱困。”
汾粮:汾酒厂在东北区域、山西区域选择了12种适宜酿造汾酒的高粱品种,聘请全国最顶级的高粱专家,实施育种,统一品种,严格要求,规划生产。全国最权威的前5名高粱专家,都在为汾酒服务,每年都到汾酒厂搞实验,并研发出了自己的专用种子——“汾酒粮1号”。
不世之神功:不世,不是每代都有的,即非常、非凡,形容功劳极大。《后汉书·隗嚣传》:“足下将建伊吕之业,弘不世之功。”
(本赋为骈赋,韵依平水韵)
由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共同主办的“汾酒杯·山西赋”赋文学大赛自年9月7日发布征稿启事以来,受到全国乃至海外华人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bbfz/22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