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车厢虽好,仅靠自觉可行吗

喜欢乘坐高铁出行的朋友,最近迎来一个好消息。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静音车厢”,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静音车厢”。

消息一出,在网络上引起不小的波澜。

很多人表示

“静音车厢”太有必要了

请尽快推广!

不过也有网友提出疑问:

保持安静不是应该的吗?

“静音车厢”难道意味着

其他车厢可以吵闹了?

还有人担心“静音车厢”难以落地

标准如何设定?

此话题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为很多人实在是苦噪音久矣。除了个别熊孩子叽叽喳喳、上蹿下跳,部分执着于公放音效的手机使用者,也在充电宝、流量包的加持下实力大为增强。

早在年,就有网友提议:希望动车可以增加“冷漠号”车厢;年,主持人孟非因坐高铁被吵了一路,也曾发微博建议高铁设“熊孩子专用车厢”;年10月,演员叶璇在高铁上阻止一名大声外放手机音乐的老人,也曾引发网友热议。由此可见,京沪高铁推出“静音车厢”,满足了很多期待,值得认可和点赞。

事实上,“静音车厢”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年,澳大利亚悉尼在公共交通线路上推出了“静音车厢”服务,乘客在该车厢内需要把手机调成静音或者干脆关闭掉。年,青岛公交也曾有意打造“静音车厢”,只不过形式是发放共享耳机,想法和行动也仅限于热心驾驶员自己,并没有制度化。

那么,什么算静音,什么不算?打呼噜的能不能坐?非静音车厢难道就可以肆意喧哗?作为国外已有先例的国内新事物,借鉴他山之石,静音车厢完全不妨一试。

首先,希望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是许多乘客乘车、乘机、乘船时的良好愿望。如果在购票时能够有所选择,既是为自己选择,同时也是为他人创造一个相对更为静谧的环境,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何乐而不为?

其次,所谓“静音”,标准也不难把握,以努力不对他人产生声音上的影响为最低标准。如把手机设在非响铃状态,必须接听的电话到车厢外接听等,这些都不难把握。至于打呼噜这样的非主观状态,且声音有大有小,可以暂不做明确规定。

当然,设置静音车厢,不意味着在其他车厢可以肆无忌惮地制造噪音。保持旅途安静,是维护良好乘车秩序的必需,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具体体现。但毕竟,在漫长的旅途中,在晴朗的白日,同行者之间进行一些不影响他人的交流,也应是可以理解和允许的。

同样,如果人人都能管住自己,多为他人着想,也就无需设静音车厢了。就算是在静音车厢里,也有相应的规则,可就是有人不肯遵守也是白费。就像前段时间在高铁上占着中间位置的男子,不肯给坐在里边的乘客让道儿,他是不知道这是应有的道德品质和乘车规则吗?他就偏要胡搅蛮缠,所以,静音车厢也是一种更明确了规则的场所和乘车形式,最终执行规则的还是所有乘客。

不管怎么说,“静音车厢”的推行,都是一种文明的呼吁,一种人性化服务的创举,值得其他公共场合复制推广。为喜欢安静的旅客创造更安静的环境,让他们的需求不被忽视,这也是铁路服务以人为本、日趋精细的一种体现。“静音车厢”的开启,也启示我们,不管在什么车厢,只要在公共场合,一个有素质的人,都不应该在公共场合吵闹到没有底线。

只有人人守规则、守公德,才能让更多人享有“静静”的旅程。这或许也是“静音车厢”设立的初衷所在。

来源/综合至澎湃新闻、每日新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点亮在看聚焦山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fz/22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