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路是一条横穿淮海路、太仓路、兴业路、自忠路、建国西路幽幽静静的马路,法租界时期叫萨坡赛路,是以一个法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抗战胜利后改名叫淡水路,淡水是台湾省的一个地名。淡水路是上海一条极普通的小马路,所以知名度不高,一切就像它的名字那样淡淡的。
淡水路66弄4号《中国青年》旧址
淡水路66弄4号《中国青年》旧址现时尚饭店
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诞生在淡水路66弄4号。该处是单开间的石库门楼房,当年二楼客堂和亭子间是办公室,三楼小阁楼作印刷间,底楼客堂是《中国青年》创始人之一肖楚女的寓所。创办人与编辑者为恽代英﹑林育南﹑邓中夏﹑萧楚女﹑任弼时﹑张太雷﹑李求实等。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年7月迁回上海。年4月在延安出版,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纪念碑揭幕,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暂不对外开放。
萧楚女和熊俊
萧楚女(-年)湖北汉阳人。幼年丧父,家贫无以为生,十二岁在一家木材行当学徒,不久流浪外乡,做过轮船杂工、街头报童、酱园徒工、排字工人等。年4月15日,萧楚女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逮捕,4月22日牺牲于南京石头城监狱。
恽代英
恽代英(--年)原籍江苏武进人,生于武昌。年参加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随即加入共产党。年被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任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恽代英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年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年后,在党中央宣传部工作。年在上海被捕,被关押在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军人监狱”,化名为王作林。后来被叛变的顾顺章指认,暴漏了身份,三天后,年4月29日中午在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6岁。
淡水路91弄15号“七君子之一”沙千里旧居
沙千里
沙千里(-年)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因家庭贫困,小学还未读完,就到上海大丰棉布批发字号当学徒,五年升任帐房。年考取上海法政大学法律系。北伐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上海三区党部执行委员。年考入上海法科大学,任《青年之友》周刊主编。年后在上海执行律师业务。抗战前后,他执行律师职务,积极参与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年11月与邹韬奋等6人以“危害民国罪”被捕,即“七君子事件”。
七君子
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是救国会的领袖人物并以律师身份为遭受国民党迫害的进步人士进行辩护,因而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年1月在香港出席民盟三中全会。年他随军南下,参加了接管上海市的工作,任上海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9月作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的代表,出席了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调北京任贸易部副部长,商业部副部长,政务院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六办公厅副主任,地方工业部部长,轻工业部部长,粮食部部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秘书长等职。年4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淡水路号萧红、萧军旧居
年6月,萧红、萧军搬至萨坡赛路(今淡水路)号,这期间认识了文艺理论家胡风并有了较密切的往来。胡风回忆初次见到萧红:“我觉得她很坦率真诚,还未脱女学生气,头上扎两条小辫,穿着很朴素,脚上还穿着球鞋呢,没有那时上海滩的姑娘们的那种装腔作势之态。因此虽是初次见面,我们对他们就不讲客套,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了。”
淡水路号萧红、萧军旧居
两萧上海旧居追踪:年11月2日,两萧和梅林一行三人到达上海,租住在襄阳南路号杂货店二楼的亭子间。年年底,两萧搬到襄阳南路弄福显坊22号。年2月两萧搬至襄阳南路号3楼。年6月,两萧搬至淡水路号。次年春天,两萧搬到四川北路弄永乐坊,离鲁迅家很近,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去大陆新村。萧军的“绯闻”让萧红苦恼,想去日本待一段时间。年7月17日在萧军的目送下,萧红登上轮船,驶向异国。因鲁迅逝世,年1月9日萧红搭乘日本邮轮回到上海后,两萧住在重庆南路弄一家由俄国人经营的家庭公寓,这里是他们在上海的最后一个居处。为了化解心中的苦闷,她再一次选择了规避。年4月23日夜,萧红踏上北去的列车。离别期间,和萧军鱼雁频通,他们都在努力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萧红5月中旬返回上海。胡风要去武汉继续办《七月》,邀请两萧等人一同前去。年9月28日,萧红、萧军同部分文艺工作者一道撤离了上海。
淡水路号3楼(37年10月--39年底)“八办”旧址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在延安中路弄21号一座石库门住宅公开成立,简称“八办”。年11月12日办事处迁至萨坡赛路号(今淡水路号),转入地下活动,负责人刘少文。期间开展了大量工作,出版了《文献》等杂志,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幢沿街座西朝东的三层楼房,二房东是进步话剧演员蓝兰,她住在二楼和底层;三楼是“八办”机关,前楼为刘少文、孟进夫妇住房,后楼作会客室兼饭间。年春节前,译电员朱志良以学生身份住进三楼亭子间。佯称刘少文为“叔父”,孟进为“婶母”。当时党中央和“八办”的来往电稿都是由他翻译的。
淡水路号丁玲、胡也频旧居(前门)
淡水路号丁玲、胡也频旧居(后门)
丁玲
丁玲(4.10.12-.3.4)湖南临澧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年开始发表小说,以《沙菲女士日记》轰动全国。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年完成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曾获斯大林文艺奖金。全国解放后,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职。年3月在北京病逝。文学、爱情、政治是丁玲一生的三个主题。
胡也频和丁玲
胡也频(3--年),福建福州人,祖籍江西新建。早年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在北京、烟台等地过了三四年的流浪生活,开始写小说。4年与女作家丁玲结婚,年到上海主编《红与黑》杂志,次年与沈从文合编《红黑》月刊和《人间》月刊。年加入“左联”,被选为执行委员。--陶年,胡也频曾住鲁班路万宜坊。年1月17日胡被捕,2月8日与柔石等牺牲于龙华,人称“左联五烈士”之一。
淡水路号丁玲胡也频旧居(后门)
4年在北平结识青年编辑胡也频,年结婚。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提出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劝胡第二天回到了杭州。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和好如初了,年11月8日,丁玲生一男孩,取名胡小频(即蒋祖林),年2月7日,年仅29岁的胡也频被枪决于上海的龙华司令部。胡也频牺牲以后,丁玲跟冯达认识了,于年的11月住在了一起。他们结婚了并一起度过了长达三年的平静生活。年5月14日两人被捕。在浙江莫干山的监狱里,丁玲怀孕了并于年9月生下了一个女婴。年2月,出狱后的丁玲来到延安。年38岁的丁玲与25岁的陈明结婚。年丁玲作为“丁玲反党集团”的主谋遭到批判,随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长达8年;以后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监狱。5年出狱后,再被送到山西长治老顶山漳头乡村。直到年平反为止,陈明一直陪伴着她,他们的爱情经受了最严酷的考验。
年7月,胡也频和丁玲从杭州来到上海,胡任上海《中央日报》副刊编辑,沈从文讲是否办一个刊物。正好胡也频父亲来上海,带了一千元钱来,是一笔卖房子钱,想投资入股到一家叫“小有天”的福建菜馆。胡也频便和他父亲商量,借这一千元钱开书店,讲明三分利息,他父亲同意了。9年1月10日由胡也频、丁玲夫妇与沈从文主编的《红黑》月刊在此问世,共出8期,其中胡也频的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同年1月20日,为人间书店编《人间》月刊出版。沈从文几乎每天都到他们那里去,连伙食也包在了一处。一个多月后,由于沈从文的出现,煽起了房东青年妻子微妙的感情欲望,胡也频感到在那里继续住下去已不合适,而沈从文也正需要搬家,后来三人共同租赁淡水路号“同住”,还在上海出版了取名为《二百零四号丛书》。后因资金短缺,红黑出版处停办。
淡水路号丁玲胡也频沈从文旧居(前门)
淡水路号的“新房子”相隔号仅三个门牌号。胡也频、丁玲及丁玲母亲住二楼;沈从文和母亲、九妹沈岳荫住三楼。底楼为红黑出版社办公用房。有一小天井,最后是单层所谓“灶披间”,即厨房。房屋前后各设有出入口,即前门和后门。在那里住至9年止。旧址建于20世纪初,砖木结构3层,坐西向东。现为居民住宅。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2-年)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4年开始文学创作,年由北平来沪,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年-年在山东大学任教。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自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年9月9日在当时的北平中央公园宣布结婚,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新居是北平西城达子营的一个小院子。年突患脑血栓,入院治疗。年病逝于北京。
附:沈、丁、胡关系如此好,外面更是谣言满天飞,说三人出即同行,睡就同眠,对三人同住,关系亲密作了许多暧昧的猜测。其实,沈从文和丁玲从没有男女之情,更没有什么出轨的事,由始至终两人都异口同声说只是朋友的普通关系。四十多年后,不但彻底破裂,而且破裂的方式令人遗憾。丁玲在年发表了《也频与革命》一文,文中对沈从文在五十年前创作的《记胡也频》,作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书中提到胡也频和我与革命的关系时,毫无顾忌,信笔乱编,类似的胡言乱语,连篇累牍,不仅暴露了作者对革命的无知,无情”甚至不惜漫骂:“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市侩”。丁玲的指责实在过火、过分、不合情理。就算他们当年确实存在政见的不同,沈从文对新民主义革命没有正确的认识,也毕竟只是个人的倾向,他并没有从事什么敌对的工作和进行破坏,事后的追究及大义除了借贬低别人来显示自己又有什么作用?造成丁玲后来政治失意难道是以前的朋友沈从文?作为朋友,沈从文对胡、丁是人至义尽,而丁呢?
年,沈从文在北京
年解放后,沈从文因一直和左联不合,处景甚艰,那时的丁玲却是高官,沈携次子访丁,想丁玲一施援手,但丁玲不但对故人冷冷冰冰,对请求也置若罔闻。绝望的沈从文惶惶不可终日,曾经一度神经出现问题,甚至自杀。要不是沈从文自杀,丁玲还不会亲自回访呢。对这种横加的指责和辱骂,沈从文一直沉默,没有发表过任何回应,只是在给朋友的信中,流露出不平的心情---这些信件沈从文死后,才由友人公开发表。沈从文用大度包容了一切,没有让遗憾变得更遗憾:昔日的好友,相互指责,口诛笔伐,情何以堪?从此,沈、丁彻底破裂,形如陌路人。沈、丁两人在别人的误会中结识,最后却在彼此的误会中反目,直到双方去世。看着两个同是时代的受害者,都是善良的人,发生这样的误会,令人心酸。
淡水路弄诗人艾青旧居
艾青年从法国回国后,与力扬、江丰等在丰裕里4号创建“春地美术研究所”。是年6月12日艾青被捕、关在马斯南路监狱(今思南路建国中路口)。
艾青
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同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年出狱。抗战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等职。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艾青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年病逝,享年86岁。
淡水路弄丰裕里98号2楼画家陶冷月(年~逝世)旧居
陶冷月(~年)江苏苏州人。20-30年代历任长沙雅礼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河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又与谢公展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年后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年冬入住淡水路丰裕里,名曰“风雨楼”。年后在中学任教;年被错划为右派,2年摘帽,多年的寂寞也带给陶冷月意外的“幸运”:文革期间未被抄家,因名声不大,够不上“反动权威”,身体和精神没有受过重伤害,大部分画作得以保存。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擅长山水、花卉、走兽、游鱼,继而练习西法,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早年在苏州、上海、南京等地举办有20余次个人画展并有作品参加日本东京书画会、美国费城博览会、万国美术赛会。年为庆祝其九十寿辰,上海、苏州分别举办画展。传世作品《松雪》、《月梅》等藏上海博物馆;《双松明月图》、《月夜千叶梅花》等藏苏州博物馆;有《冷月画集》三册行世。年12月3日逝世于上海寓中,享年91岁。
淡水路号青帮大字辈、辛亥元老徐朗西旧居
徐朗西(~1年)陕西三原人,住淡水路号。日本铁路学校毕业,留日时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斗争和护法运动。徐与陈其美、蒋介石结拜为换帖兄弟。辛亥光复后,听从孙中山指示,放弃以帮会名义发展组织,成立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云社。民国成立徐任南京临时政府造币厂厂长。民国16年后,不满蒋介石独裁及黄金荣集团不法活动,致力文化艺术教育,民国20年起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抗日战争后,逐步与共产党合作。徐系青帮大字辈,又是洪门峪云山主,是上海洪帮中地位最高者。解放前夕,徐郎西联络上海码头和三轮车同业工会等组织,准备迎接上海解放。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安排下,于上海解放前15天化装乘飞机离上海到香港,又乘轮船到天津转赴北平。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后返回上海,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又任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委员。1年10月病逝于上海。
淡水路弄1号年农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淡水路弄1号音乐家黎锦晖旧居
黎锦晖(-7年)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年创办“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年后,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7年逝世于上海。
淡水路弄3号记者陶菊隐旧居
陶菊隐(~年)湖南长沙人。就读长沙明德中学。年一度担任长沙《女权日报》编辑,次年起为上海《时报》“余兴”栏撰稿,不久,就任《湖南民报》编辑,稍后辞职接办《湖南新报》,任总编辑。同时,还为上海一些大报撰写湖南通讯。0年受聘为上海《新闻报》驻湘特约通讯员,撰写长沙特约通讯。年任《武汉民报》代理总编辑兼上海《新闻报》驻汉口记者;其间还为《申报》、天津《大公报》撰写通讯。年任《新闻报》战地记者,随国民军报道“二次北伐”。与天津《大公报》的张季鸾并称为当时中国报界“双杰”。抗战爆发后,曾受蒋介石单独召见。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他不得不退出新闻界,过着“隐居”生活,专注文史研究和写作。年后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文革”中遭到残酷迫害,“文革”结束,终获平反,又重新握管疾书,于年病逝。
淡水路弄1号邓演达主持的农工党首次代表大会旧址
上海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诞生地,也是邓演达先生的主要革命活动场所。年8月9日,农工党的创始人邓演达在上海淡水路弄1号,主持召开了有十个省区代表参加的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使中国农工民主党成为国内成立最早的民主党派。年12月2日,中国农工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会址挂牌暨邓演达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此举行。(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北京白癜风多少钱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