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凌晨,人民日报客户端推送了一条新闻,称“由于救援部队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现场勘测到氰类剧毒物质,现场处置任务非常复杂危险。”
根据《每日新报》新媒体24小时值班编辑监测,早晨6点开始,这条新闻被疯狂转载,虽然新闻中提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已派4名专家携带装备和人份抗氰药物前往爆炸现场进行处置,但因为氰化物是剧毒物质,消息依然引起了恐慌。
自爆炸发生后,对于氰化物存在着种种解读以及谣言,让许多人笼罩在不安中,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今天早上,新报新媒体记者联系到了一位从美国攻读化学专业归来的博士后陈先生,日常试验中,他使用过比氰化钠毒性还大的氰化钾,并亲自操作过处置氰化钠。本报记者请陈先生详细解读处置氰化钠的全过程。
新:网上称现在在调配双氧水抗氰,并且列出了化学方程式NaCN+H2O2+H2O=NaHCO3+NH3,这种处理方法是对的吗?
陈:这种处理方法思路是对的,氰化物可以是氰化钠,可以是氰化钾,但处置过程中的反应比较相似。氰化钠被双氧水氧化后,先形成氧氰化合物,而后会分解成碳酸氢根,比如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无毒无害。
新:有消息称处置过程中会形成氨气,氨气对人不是也有害吗?
陈:氨气本身是有味道的,高浓度的氨气会对人有害,所以氨气泄露都输要疏散周边群众,但是这个处置过程中,大量氨气挥发的可能性比较小。
人一接触氨气就立即离开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如果周边居民闻到了氨气的味道,及时撤离就可以。我们在实验室里也会接触到氨类物质,按照规程操作是安全的,如果接触到了并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医院。
新:高温对氰化物有影响吗?
陈:现在的气温也就30多度,这样的气温对氰化物没有任何影响,它们很稳定。
新:氰化物到底有多毒?是碰上就有生命危险吗?
陈:氰化物确实是剧毒物质,人的致死量是0.1克,舌头尝到氰化物溶液会觉得非常刺激。但氰化物中毒主要是摄入性的,比如吃入、吸入。如果皮肤接触到了空气中的氰化物,只要没有伤口,迅速清洗就可以了。
新:国家对氰化物是如何管理的?
陈:我使用氰化物时体会到国家对氰化物有非常严格的管理,这类物质在公安部门有严格的备案,备案数量精确到克。氰化物要求必须双人领用,双人启用,双人保管。
新:有没有处理氰化物的其他方法?
陈:我在实验室里用铁盐处置过氰化物,这样处理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只会产生无毒的固体废物。硫酸亚铁、氯化亚铁这些铁盐都是化工产品,唯一的问题是,用铁盐比用双氧水成本要高一些,并会产生固体废物。用双氧水处置,后续影响可能要小一些。
新:氰化物日常应用广泛吗?
陈:非常广泛,比如采矿冶炼行业,金矿提金就要用到氰化物。
编者按陈先生是我的朋友,今天早上看到现场检出氰化物的新闻以及外地的朋友发来担心泄露的消息后,我逼着他接受我的采访。
因采访需要先通过陈先生所在单位的允许,但截止到发稿时,审批手续依然没有完成,所以我对陈先生的身份做了模糊处理,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专业性,还有我对他人品的信任。
这两天,新报的记者们大约要分出1/4的精力做各种辟谣,我和我的同事们不断收到亲友们发来的消息或截屏,问我们这件事是不是真的,除了一些寻人信息,其他几乎全是谣言。
我们一直要求政府对我们公开透明,与之对应的,每一名公民也应该具备可以接收、分析这些信息的理智和冷静。
质疑是建立在思考、经验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但怀疑可能是盲目的,造谣则将受到法律的处置。
如果你真的觉得那些牺牲的消防战士令人心痛,那就不要再信谣传谣,不要让用生命扑灭大伙的英雄们,在天堂里看到人间还是一片乱象。
新报新媒体记者顾明君
以上信息由每日新报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恶意抄袭者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一秒钟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多少钱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jj/15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