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近日表示,自建院以来从未开放过的“女性的世界”——故宫西部地区,或将于90周年院庆时准备向游客开放。记者第一时间与故宫方面取得联系求证此事,得到肯定答复,但细节要等到未来才有具体说法。虽然故宫博物院方面称这样的提法去年年底前后已发布,然而随着宫斗剧、历史戏的扎堆热播,游客过载、珍宝失窃、杀人事件等一系列故宫新闻层出不穷,无一不让嫔妃生活区即将开放的这条“旧闻”,再次吊足大众胃口。然而戏说逸闻总有偏差,影视演绎又难免与史实差之千里,甄嬛、安陵容、香妃,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究竟是不是确有原型?慈宁宫、寿康宫、延禧宫那些戏里声名大噪而即将向世人开放的宫殿又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东西六宫藏玄机
慈宁宫寿康宫为“太”妃所居
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未来开放的慈宁宫将用作雕塑馆。其旁边的寿康宫是乾隆皇帝为母亲修建的太后寝宫,准备做原状陈列,展示内廷过去的真实生活场景。而故宫中的延禧宫原来是从“水族馆”变成“烂尾楼”的,未来计划将其改造成外国文物馆。
对于这样的安排,曾在故宫出版社工作、现就职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陈晓东表示,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的确在修,比如寿安宫、寿康宫等,包括前段时间开始一直进行修缮工作的慈宁宫。“但是慈宁宫、寿康宫这部分严格说来,不太适合被称为后妃居住地、后宫生活区。因为慈宁宫又叫寡妇院,是太后生活的区域。寿康宫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清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居住、太妃太嫔随居的地方。”既然是前代所居之地,甚至是“寡妇”入住的地方,陈晓东感觉再缺少建筑,妃子们也不至于非要去触这个霉头。另外十分关键的是,明代皇帝都是住乾清宫,这些地方离乾清宫相距甚远,妃子们应该也不愿意就此与皇上产生距离。不过同时他也指出,康熙时期的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大大小小加起来约60多个,乾隆时期也达到50多个,当面临后宫妃子特别多、地方特别不够住的情况时,“可能像慈宁宫这样的地方也会利用起来。但是到了后期,一个皇帝的妃子就那么几个,光绪也就一个皇后两三个妃子,同治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个情况,而且又没有什么孩子,就不存在不够住的问题,慈宁宫、寿康宫根本就没有人住了。”而按道理讲慈安太后也应该搬往慈宁宫,但事实上她并没有搬。慈禧即使当了太后,还是继续住在长春宫或储秀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清史研究专家杜家骥先生认为,这种特殊情况的出现,应该跟慈禧的权力欲较强、垂帘听政等不无关系。
真正的妃子一般还是住在东西六宫。“往往是一个宫殿里有一个主妃,其他几个位次很低的妃嫔、答应等随着主妃入住。”陈晓东介绍,这些后妃亦并非一辈子都在同样的地方住,也会不停换着住。有的可能是因为由嫔到妃这样的升位原因而搬家,另外也可能只是因为整修房子这样一些很小的原因而搬家。“有好多也是皇帝安排的,比如说董鄂妃当时住承乾宫,承乾宫的特点就是离皇帝的养心殿最近,这便是因她较为得宠,所以住在离皇帝最近的位置。”杜家骥教授也认为,虽然没有具体规定,但是各个宫仍然存在一定的规格问题。“哪个妃子住在哪个宫,一般都是根据每个人的封号、身份来安排。比如封为皇后、皇贵妃了,等级比较高,住在叫得出名字的宫殿。其他像答应、常在她们,有时住宿条件就不是多好。”和明代不同,清代的当朝皇帝、后妃大部分住在西六宫。包括明代皇后住的坤宁宫,到了清代则完全被重新装修,变成祭祀的地方。杜教授推测,这应该与清朝皇帝不住乾清宫而住养心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顺治和康熙以乾清宫为寝宫,它是那种比较正规的大宫殿,非常华丽。而雍正皇帝以后将寝宫搬到养心殿,它的优点就是既可住又能办公,还挨着军机处,总体来讲很方便。因为养心殿正好在后宫中心区的西路,所以后妃也就跟着都来到这一带住宅区,大部分都住西六宫了。”
翻完牌子讲究多
最受宠妃子可随驾出行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的白宏钟老师觉得,现在一些宫廷历史剧的描述过于失真,“翻牌是有这么一回事,但要说皇帝晚上在哪个妃子的宫殿睡觉那是不可能的。”皇上晚上翻了哪位嫔妃的绿头牌,就点名由谁侍寝。被翻牌的妃子要先沐浴、化妆,然后脱得一丝不挂,由太监用一块红毯子包起来,抬到皇帝的寝宫。应该是让妃子从皇帝的脚底下钻进去。也并不一定住整晚。待之后还是让妃子从被角钻出来,再裹上抬回去。“很程式化的。至于不去妃子的宫殿,是出于安全考虑也好,还是觉得有失身份也罢,总之是基于多种原因的考量。”
陈晓东谈及皇后或后妃侍寝的问题时,提到养心殿后面有个临时的休息地方——体顺堂。“很小的一个房子,有这么几间屋,但是进深非常窄。旁边还有些三四平米的小屋子,可能是给那些位次略低的妃子临时休息之用。而皇后则有专门的一个地方。”虽然皇帝在宫内有住处,但事实上清代的不少皇帝在宫内居住的日子非常有限。“一般来说冬天住得比较多。夏天则多住在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地方。”每每带去的就是几个自己特别宠爱的妃子,“并不是每个妃子都能随皇帝出去,毕竟车船有数,有人员限制。带谁不带谁的就要看受宠的程度了。”据考证,乾隆皇帝唯一的一位回族妃子——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没有影视剧中所渲染得被强占、是霍集占的小妃子一说,史料记载容妃就是被叔叔和哥哥送过来的。其受宠程度,除了从生前获赏赐无数、去世分赐他人众多中可见一斑,即以她随皇帝出去的次数来看,也能明显感到皇上对其偏爱有加。“而且从记载来说,她地位也是比较靠前的,在令妃之前。”
花销均有定例后妃用膳讲究“私人定制”
在陈晓东的印象中,具体描述后宫嫔妃一天生活的记载没有,“其实就是一个人做点针线活儿,聊个天,做个小游戏,都是些挺平常的活动,一天也比较好打发。”皇帝不在宫中的这段时间,大部分人就在宫里边干待着。宫内一些妃子月例钱(每个月的份例)特别少,不太够生活,就会做一些手工、刺绣之类,托太监拿出去卖了贴补家用。不过杜教授的观点是,嫔妃的月份一般都够用。是有些笔记记录下妃子做小工、让太监拿出去卖的情节。有时候一些间接描述也能透露出这种讯息。比方说太监不许随便出去,假如某个太监因为私自出宫被治罪了,偶尔也会提到他拿哪个妃子制的什么东西出去卖云云。“这个东西也许有,但是官方的说法、直接的记载我还真没见到过。正史里面的典章制度不记这些东西。”
后宫等级森严,日用花销、伙食费用等等均有定例,称“宫份”。据档案记载,宫份自皇后至答应分为八级,在待遇上差别悬殊。皇后宫份最高,年例得银一千两。皇贵妃以下递减。除此之外,皇上也会对妃子有所赏赐。吃饭的时候尤其明显。“皇上在宫内吃饭一摆一大桌,上百碟或几百个大小碗,能吃的就那么几个,不动的基本都会赐给妃子。像我们熟悉的香妃原型——容妃,因为是回民,所以皇上当时基本都会赐给她羊牛居多。”除非遇上重大节日摆设家宴,日常用膳多在各自本宫,帝后妃嫔并不同桌而食。到了晚清,后宫妃子们、包括皇太后,还会有自己的私膳房。“像慈禧就有私设的西膳房,菜肴相对更精致。因为御膳房的饭菜需要全天供应皇上,所以基本上就是做好的饭放在热气上烘着,味道必定打折扣。光绪基本都是随着慈禧吃西膳房里的东西。”其他的妃子,如果是位分比较高、月钱比较多的,也可以自己弄一个小厨房来做。对于那些不太有地位、负担不起的妃子,她会找到跟自己关系比较不错、有自己私膳房的大妃子,每个月放下些钱随着一块儿吃。嫔妃们个人专属的小厨房并非随意私设,因为宫中毕竟还涉及防火的安全问题,不能随意开火,而是有专门的地方安设、由专人打理。
宫斗就是利益之争
子嗣问题你死我活大部分时间尚友好
从早期的热播港剧《金枝欲孽》,到近年的国产大戏《甄嬛传》,剧中情同手足的姐妹相互出卖、怀孕被设计陷害而导致流产,欲擒故纵、扮猪吃老虎等谋略施展的深宫圈套、天真烂漫的少女逐步成长为充满心计的妇人……尔虞我诈的“宫斗戏”不但是剧中不容小觑的看点,更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真实的后宫难道也是如出一辙的复杂?陈晓东对此有着自己的一番看法。“观众一般看惯了《一代皇后大玉儿》《甄嬛传》这些剧集,就以为后宫斗争非常激烈,好像一个不小心随时死无葬身之地。但其实我觉着也没有那么恐怖,因为都是人。女人间可能为了争宠有那么一些伎俩权术,但实际有时她们之间的关系也会非常融洽。”陈晓东记得史料比较完整的记载,就是晚清溥仪时的两个后妃,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虽然争宠是在所难免的事实,但她们二人关系还算不错。因为年纪相仿,彼此间也常会开些玩笑。婉容每次“得罪”了文绣还会特意写信道歉,“这个应该是有档案留下来的。”陈晓东觉得后宫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残酷,这些偶有为之的互动也不时为妃嫔的生活增添些小情趣。“他们三人之间就相对和谐,也没有说争个你死我活的。现在一些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的描述有点过,添加的人为想法太多了。不过也不是说就没有那些事情。”陈晓东以皇太极的母亲叶赫那拉·孟古为例。叶赫那拉·孟古进宫时很得努尔哈赤的宠,但是多尔衮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进宫时更年轻漂亮,一下夺走皇太极母亲的位子,接替她成为爱妃。“这中间也有一些说法,说她们之间发生过很多算计陷害的事情。像阿巴亥之死是因为有两个小妃子告发,说她跟大贝勒代善有染。类似这种情况会有一些,毕竟每个人都会争取自己的利益地位。”陈晓东表示,明代的后宫似乎比较多事,但是清代尤其到了中后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混乱。“或许有一些记录,但大多是逸闻野史,也不是宫内记载的,因为真正记载不到这部分。”
对此,杜家骥教授则略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影视剧中的明争暗斗并非无中生有,“勾心斗角肯定是存在。虽然不一定像他们编的那样,但确实就是那类性质的事件,非常多。”比如光绪皇帝根本看不上隆裕,一心喜欢珍妃。长期冷落之下,这位皇后自然不会高兴,内心渐渐失衡,不时也耍些手段以保颜面。一夫多妻的大家庭,妻子又有等级位分,肯定少不了矛盾。杜教授称,这也是一些女人不愿意嫁进宫里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皇子皇女受尽这种矛盾环境下的折磨,很多人就很感慨地说:悔不该生在帝王家!”争宠的重要性可以想见,野史也有不少相关记载。“生个女儿还差着,不生育的就更不行。而一旦生了儿子地位就有可能提高,又有可能遭遇被人下药陷害孩子的事情,这都是有真实记载的。后宫里有些特别霸道的,一听说哪个妃子怀孕了,马上想办法给她弄掉。”杜教授特别指出明代宪宗时候的万贵妃,其子早夭,万贵妃为避免失宠,一旦发现宫女怀有身孕,便想尽方法让胎儿致死。明宪宗有次跟给他梳头的太监感叹,自己都白头发了还没个儿子,若不是后来这位梳头太监告诉宪宗其实他有个儿子在宫外,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继位的明孝宗弘治皇帝。
不过杜教授也坦言,后宫嫔妃之间成为朋友应该也是正常现象。“总不可能谁和谁见着都跟仇敌似的。”
至于现如今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对历史的演绎,几位采访对象则一致认为与正史渐行渐远,有的甚至和真实情况千差万别。白老师认为,同早些年的影视作品相比,现在不少影视剧在历史方面的失真程度更严重,娱乐化倾向也更明显。
“早年像《火烧圆明园》一类的作品,还算注意一些细节。”杜教授也发觉,虽然这些编剧对古代宫廷制度多少有所了解,但是很多细节掌握得并不准确,一旦遭遇细节刻画就漏洞百出。陈晓东指出,如今的宫廷戏、宫斗剧其实多为想象,说白了也是在加工历史,只是用了那一些人的名字,那一些时空、建筑的环境,说了一些他们认为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实际有可能历史上都没有出现过。”影视剧里的一些陈列,有的也只是根据对人物的想象配合做出来的,与故宫珍宝馆里展出的文物并无相关。另外有些错误,也不完全是今人的演绎,可能只是后代记录者根本忘了前代人是什么样子,甚至对自己老祖宗的事情都回忆不清。“所以好多事也是半信半疑的好。”同时他也提到,有档案记载皇家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夸张,皇帝家也没有奢华到那种程度。并不是说什么东西一有点坏的马上随便换掉,“他们要节俭其实也挺节俭的,一块地毯可以铺好多年,甚至是上一代留下的。”
故宫开放应有限制
部分区域房间小楼梯陡不安全
谈及故宫西部地区的陈列布展设想,陈晓东表示自己更偏向原状或类原状的陈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这么回事,原状陈列的开放应该最为吸引人、最有意义。不过慈宁宫如果作为雕塑馆也并非全无道理,因为故宫还是有一些雕塑的,但是始终还没有地方陈列它们。”
如果把“建院以来从未开放过的西部地区”视作神秘的世界,陈晓东反而觉得故宫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本就存在不适宜开放的部分,并不稀奇。在他看来,故宫不是个展览馆,只是一个居住的区域。真要让它作展览,其实会有很多不便,需要多方协调。“真不能指望故宫全部都开放。也不可能说有个地方原本只放一张桌,我硬把文物摆满一桌子,估计别人看着也别扭。”
作为曾经的故宫人,陈晓东基本走遍故宫所有开放的地区,甚至很多不开放的部分,也曾经因为工作原因通过各种机会去到过。如今单纯作为一名故宫爱好者、游览客,他更坚持要理性看待故宫的开放。“有些地方真不适合开放。比如里面的建筑过于复杂,一个楼可能都得三十几个工作人员来管理,里面还放不放东西?可能很多在墙上还有不少东西,需要用一个塑料把它蒙起来,那小屋就更窄了,怎么走?”陈晓东透露,故宫也很少开那种三四层的建筑。比如乾隆花园里的符望阁,是挺大一个带阁楼的三层建筑。其室内装修颇具特色——各种不同类型的装修巧妙将其分隔成了无数小空间,一层还在东西南北设了四个宝座。但与此同时,问题便随之而来——基本上这个楼是没有办法做安保的。“整个第一层就至少得安排十个工作人员看着。到第二层、第三层、阁楼怎么办?阁楼上边有柱子,矮的地方,个子稍微高一点的人进去还得低着头。”此外,整个建筑内部过小,也导致了故宫有些地方不适宜开放。陈晓东记得有个宫殿,里面用类似花岗岩一类的岩石在四面墙上雕刻出雪的样子,全屋只有一个窗户,窗户边上安设一个宝座。皇帝想欣赏雪景的时候,或者一整年没有下过雪了,他就跑到这来坐着看雪景。“整间屋子除了这个宝座其他地方都非常小,这间屋子怎么开?只能容下一两个人,工作人员在里面就已经满了,游客还进不进去?”类似这样比较小的屋子,还有养心殿后面的“梅坞”及其身后一些建筑,在陈晓东看来,这些建筑都不适合开放,“因为再往里走面积都很小,一个屋里至少要配两个工作人员,俩人还要互相看得见。一个三四平方米的小屋配俩人,再进去又一个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再配俩人,几个小屋子就得配多少人?”况且在这种特别小的屋子里,究竟放不放展览物品也是个问题。不放东西,空空的房间根本没有参观的必要。放东西的话,安保就是大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故宫的开放考虑还要顾及游客的安全问题。陈晓东讲到御花园后面很高的两层建筑——延晖阁。一层倒是有一定的空间,但它又存在另外一个问题——由一层通往二层的楼梯非常陡。腿脚利索的中青年上下都非常困难,更别提年事已高的老年参观者。一旦开放,游客出现安全问题,故宫又将如何承担?
如今新建的博物馆,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建筑本身考虑,为的就是将来作展览时更方便易行。但陈晓东觉得故宫不是这样的设计,就注定了会有好多脱离现实的想象无以为继。所以现在故宫展出的大部分,就是一些又有意义又方便欣赏的地方,同时空间又足够大,可以放置一些历史文物,以供游客欣赏品鉴。
对于外界对故宫的一些误解、认为故宫把守着许多景点不予开放而有失偏颇,陈晓东反而建议大家应该先想一想为什么出现那些不开放的状况。“故宫一些地方不开放是有它的道理的。有时为了迎合社会上的一些声音,说要开放多少地方,其实好多并非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陈晓东认为,故宫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展览了很多好东西而已,它更是一种皇帝生活方式的象征。“这点对于很多人来说,超过了其他层面的意义。”故宫所吸引聚集的人群,下至底层百姓、农民职工,上至文化学者、商人领导,甚至各国元首、明星大腕……涵盖了各个层面。“因为很多人在骨子里、在内心的最深处,可以说都有着一个皇帝梦。”即便是来自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能够亲自去看一看皇帝是怎么生活的、用过什么样的东西,“对他来说或许都会有种圆梦的感觉,要是用票价去限制未免不太现实吧?”近些年有的火爆景区票价动辄涨到两三百甚至更高,故宫票价何以维持多年而不涨?恐怕也是和这样一层意思息息相关。见习记者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