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
中
首
郡,乌
江
明
珠
翰林——郭石渠
郭石渠,字文渊,号介弢,思南县邵家桥凤鸣场(旧称阜民场)人。著有《请豁无田之粮义厚民生疏》《中和山记》等作品存世。
生平简介
14岁中秀才,17岁以一篇《事君能致其身》的考卷中乡试第一名(解元)。
21岁中清雍正五年(公元年)进士。
以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随改礼部主客司郎中,奉旨伴送暹罗国(今泰国)贡使朗三立哇提一行回国,钦赐一品,后历任吏部、刑部郎中。
雍正十三年(公元年)任乙卯科陕西省正考官,授江南道监察御使。
致仕后将其在京城樱桃斜街住宅捐赠贵州同乡会,为会试寓馆。
故事传说
郭石渠仪表魁伟,言音洪爽,学识渊博,才华惊人,是智慧的化身,文渊二字名副其实,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官场,无一不体现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在民间
郭石渠少时聪明顽皮,一天中午背着私塾先生下河洗澡。跟踪而至的先生悄悄把他的衣裤挂在江边的乌杨树上,并出了上联要郭石渠当场作对,以示惩罚。先生刚出上联:“千年老树作衣架”,没想到郭石渠信手拈来便答:“万里长江作澡盆”,其少年才智与抱负由此可见。
在官场
雍正年间,朝廷钦命郭石渠为陕西乡试主考官,同时将苏州一姓周的命为贵州主考官,姓周的很不服气,心想我来自文才辈出的江南,到蛮荒之地去主考,而来自蛮荒之地的郭石渠却派去文化古都,他实在想不通。考完后,他决计到郭石渠的家乡去看看,试图搜集材料回京城后,好羞辱一下郭石渠。船刚驶进思南山城,就看见中天塔,于是以塔为题出上联“宝塔七层六棱四方八角”,问挑着一担柴的农民,农民手掌在胸口一拍,摆了摆手,什么话也没回应他。回到京城,姓周的就将此事讲给郭石渠听,以此取笑郭石渠,郭石渠笑笑说,那个农夫懒得理你,摆手示意给了你下联“平胸一掌五指二短三长”,周考官听后觉得非常无地自容,连忙说:“贵州人了不起,思南人了不起!”
作品
《请豁无田之粮以厚民生疏》
奏为请
敕豁无田之粮以厚民生事。窃照黔省地方土壤瘠薄,山多田少,所有稻田必系依山傍溪相水开垦,成田之后升科征粮,此定例也。然山田跷确易于变更,每因春夏之交大雨骤集,山峻水陡,土裂石流,或将熟田壅塞变为沙石者有之,或将堰沟冲坍阻其水源者有之。既阻水源,水田即变为山土,只堪种以杂粮,广种薄收,不及稻田之一半,而每岁仍照旧额征粮,夫以山土而输田粮,其苦累已多矣。又其甚者,各省新报开垦,黔省实无地可开,不过于熟田粮内逐户悬加以作新垦之数。且造册报官但凭里长那移作弊无所不至,田多者偏得加少,田少者反至加多,甚至以无田之粮骤加数倍并不通知花户,及至升科勒令如数全输,稍有迟延则加以抗粮之罪,而自此拖累无穷矣。然此犹曰有山土存焉者也。又甚者,有等贫苦士民家有缓急,欲将此项输田粮之山土典卖与人,地狭而粮重,谁其受之?万不得已势必减粮求售,故往往有田去而粮存者,其苦累更不堪言矣。至若水田变为沙石者或因其地尚有余田而原粮依旧全纳,且报垦概行加增,以致田少粮多种种苦累所在,多有此等灾伤,田粮不知从前何故不行检踏,以致贻害无已也。黔省如是,他省得无是乎?臣请敕下督抚责令地方官通行查勘,果系无田之粮,悉行豁免,其变为山土者将粮开除改为土丁,其变为沙石者亦令核实开报减其分数。至里长之那移作弊尤必严加惩究。嗣后编审不许私自造册任意悬增。必通知得业之家,据实造报,当增者增、当减者减,庶不致以荒作熟、以熟作荒,而田与粮均、粮与田称矣。抑臣更有请者,闻黄平等州县,向因雍正六七年内有事苗疆之初,添设营汛,兵米维艰,州牧只图目前之利便不顾将来之累民,捏造公呈,欺谎上官,以为合属士民情愿将条丁银两改征实米运赴岩门司上纳,致令题请施行,其实非士民所情愿也。盖黔地崇山峻岭,道路崎岖,非若他省有舟车輓输之便也。且州邑乡村距岩门四五日或七八日不等,士民自此有搬运之劳、有守候之苦、有家人吏役需索之害,计其所输照旧额多费三倍始得完清。莫不嗟怨捏造公呈之人贻害无穷也!今数年以来幸蒙皇上至仁如天,轸念苗疆之苦叠沛,殊恩有加无已,将阖省钱粮米石尽行蠲免,士民感激欢呼颂祝无疆矣。而臣窃以为,为百姓宽数载之征输,莫如为百姓除无穷之苦累,目今苗疆业已平靖,而驻防兵丁现有楚省水路运粮之便,可以将银就近买食,又何必将丁银改征实米以为民累乎?臣请敕下督臣将此项粮米仍改本州县征收银两,照旧额赴库完纳,将见共乐输将之便,永免拖累之忧,于生民大有裨益矣。谨奏。
《中和山记》
中和山者,思城之主顶而阖郡人物之所由发祥者也。诗曰“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斯山有焉。大岩之麓相距数百余步,突起峰峦,巍然秀拔,怪石嵯峨,周于四隅,翠柏森森,与石俱古,一望崆峒,郁郁葱葱,盖黔山之杰出而思唐第一胜景也。登临其半有古坊焉,高插云际,额曰黔南名刹。由坊而上,茂林深树,曲径通幽,渐入佳境,嶙嶙秀石,若象若狮,若龙若虎,若奔若立,若转若旋,殆难名状,中有巨者,方正平厚,屹如屏立,硚然不群,同野李公渭镌(juān)中和二字于石上,而斯山之名于是乎千古维昭焉。
虽然李公之名此山也,岂无所以名之者?以中和之灵秀钟盛世名儒,李公其最著者矣。创理学于黔中,启名教于千古,中和之发越孰大于斯?且申、田诸公大忠大孝后先接踵,光于家乘,荣于国史,垂芳百世,仪型后学,班班可考,非中和之降神何以至此?他如人文蔚起,科甲蝉联,说理敦诗,风俗淳厚,是皆中正之积厚而和顺之流光。犹其小焉者也。
至若浮屠菩提,积翠山巅,点缀烟霞,亦复可玩。其阁则有玉皇也、文昌也、观音也,其楼则有藏经也、寿佛也、一乘也、三元也。更堪羡者,前集一馆,虚敞轩豁,额曰“消夏胜景”,又曰“大中文会”。盖有明一代诸先达讲学论文咸萃于斯,以阐大中之理,发壅和之蕴。不尤彰明而较著者乎?况山间之四时迥殊,于人世夏则凉风袭体而酷暑无闻,冬则暖气薰腾而严寒不入,惟中和之氤氲实鼓汤无间,名实之孚信有征焉。
呜呼!名山胜地造之在天,培之在人,创始甚难,赖后之承。盛衰何常,今非昔比,馆阁萧条,楼坊倾圮。流览兴怀,徒凭吊于高人达士。重新整旧,是所望于名公巨卿。
参考资料
1.汪育江《思南与乌江文化》之《翰林郭石渠》。
2.田永红《思南文化辞典》。
3.任志平《思南读本》。
4.“郭石渠”互动百科、百科、百度百科。
5.《思南报》
(游享思南、明珠思南综合整理)
总策划:王芳
审核:赵昌余
编辑:王永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