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董达峰仲老没走

静读

Jingdu让朗读愉悦你的心灵,用朗读温暖身边每一个人,有经典美文滋养我们的心灵,从喧闹嘈杂之中,转身——进入“静读”的世界。

前两天,在天津水上公园水香洲书院,为我的泥模“摩喝乐”布展时,眼前恍惚中有仲老的影子。

时间真的好快,一晃,仲老走了,快十年了,一切就赛昨天。

仲老,我对天津民俗学家、地方志专家、恩师张仲先生的尊称。

认识仲老是经冯骥才先生介绍,当年,为编辑一部关于“摩喝乐”学术方面的书籍,我与仲老,缘于“摩喝乐”,属忘年交,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爷俩便以师徒相称。

我突然想,将这次活动的名字定为:“纪念民俗学家张仲先生逝世十周年.跨越千年的泥模玩具展”。并展出了部分仲老的题词、手稿、书籍、照片、收藏、剪报等等相关资料。

我与仲老的缘分,冯骥才先生在《春天最初是闻到的》一书中写道:“一天我身边一位酷爱古物收藏的年轻人董达峰居然捧来一大批摩喝乐。其数量之大,品相之好,做工之美,内涵之广,令我震惊。这位小董先生属于那种从爱好进入收藏的,其实从爱好比从盈利走进收藏会走得更远更深,他连与此相关的史料书籍也一概收罗起来,有的书我也没读过;正因为这样,他才会收集和聚敛到如此一大批多姿多彩的摩喝乐。

这是一宗重要的文化财富。不仅实物天下少见,还由于它关系到七夕的风俗的内涵与流变,于我国风俗史的研究是颇具价值的。

小董年轻,需要有人帮助,我便请来仲爷——这是天津人对地方文化大家张仲先生的尊称——对这批藏品进行分类、断代、识别,搞清之后继而做整体研究。摩喝乐是学术的冷门,有几个人研究过摩喝乐呀!若要研究摩喝乐,需要博知广闻,以及扎实的民俗学的功底。在我的视野中,这种事惟仲爷拿得起来。于是邀来仲爷一看原物,他便神采飞扬,满口答应,好像送他一件大礼------,”

在编辑这“摩喝乐”过程中。我与仲老每天忙于整理、编辑、断代、登记,查找相关资料。

仲老爱吃“白记”饺子,更爱吃“同兴成”烧鸡,我便隔三差五给他带几只,仲老也爱喝啤酒,于是我们爷俩偶尔也来两杯。

这段时间,我还陪仲老为天津老美华和什么酒厂策划筹建了博物馆,并帮着征集文物,收集相关资料。

有一次,冯骥才先生的博物馆需用几件天津租界的旧物,我陪仲老到天津一位民俗收藏家家里去淘回几件,这位藏家姓高,住芥园道附近。

中午,老高做东,在刚开业的一家清真涮羊肉吃饭,席间仲老与老高,古今中外,谈的高兴,喝的痛快。很快就喝了六七瓶啤酒,老板跟仲老很熟,遂又赠送了几瓶,仲老高兴,有点醉意。

我打“您需要的物件,弄好了,仲老有点醉意。”

“小董,物件不重要,你一定给我把仲爷照顾好,给他儿子打个电话,记住一定帮我照顾好仲老!”

“好的!”

我搀扶仲老下楼,去茶馆醒醒酒,仲老不去,送他回家,他也不去,非要到我家,车到小区,我家住六楼,我要背,仲老不让,我要搀扶,他也不让。那年仲老78岁患有腿疾。

到了我家,我爱人已沏好茶水,并冲好一碗蜂蜜水。

仲老说想躺一会儿,就在我的小客厅里睡着了,六点多,仲老睡醒,跟我说了很多很多。

晚饭后,我把仲老送回同安道他家。

谁知,这竟是仲老最后一次来我家,一年后,仲老走了。

仲老知我爱书,爱藏书,经常送我一些民俗方面的专业图书。还送我,当年梁斌先生签赠给他的珍藏版五卷套《梁斌文集》,并题记:梁老送我,达峰爱书,特赠峰兄留念,张仲丁亥夏,时年七十八岁。

仲老还知道我喜欢民间旧物,特送一天津老剪纸。还有几枚他珍藏多年的“宝贝”泥玩具。

偶尔,还陪仲老去看博物馆和艺术馆,也参加过几次天津民间文物展览,并逐个给我讲解。

当年在编辑“摩喝乐”时,仲老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将“摩喝乐”,编写成一部穿越时空的小说,拍出电视剧,今天看这已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了。

突然,一天,冯骥才先生来“小董,你在天津吗?仲爷病了,医院,你去看看,有嘛情况告诉我,我马上要去国外考察了!”

第二天,在冯先生的帮助下,医院,住进了比较舒适的病房,这段时间,每个礼拜我都去看他。

仲老住院后期,已无法言语。最后几天,我去看他,仲老拉着我的手,无力地张张嘴,眼里有泪。

我知道仲老不想就走。

农历八月十四,刚下班回家,冯先生来“小董,这几天你去看仲爷了吗?我刚从欧洲回来,仲爷的病情如何?”

“去了,这段时间,我天天去,仲老的病情不是太好,可能就这几天了!”

“是吗?”

“是的!”

“一会儿,医院,看看仲爷怎么样?告诉他,我回来了,抽空去看他!”

这时,张尺来“达峰兄,你在什么地方?医院吧,我父亲不行了。”

医院,跑进病房,几位大夫正在抢救,仲老苍白的脸色很平静,已无表情。

仲老走了。

我与仲老认识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三四年,然仲老对我的好,对我的恩,已刻在我的心里。

仲老不仅在专业学术知识方面,从历史到文化,民俗到古玩,从典故到文学,从某某名家的趣事轶闻,再到圈内的奇谈怪事。多是他当年亲历的故事,但更多的是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仲老还经常带我见世面,认识一些圈内的名人大家,一见面就是:“小董,南马路开五金买卖的,入行晚,有福气,大冯的徒弟,以后,请多多帮忙照顾。”

每每这时,我眼里就渗出泪花,我何德何能,哪来这么大福气,让仲老这样对我。

我这人天性闲散怠惰,不够努力,也没有什么上进心,没有资格让仲老这么关心我、照顾我、帮助我……

仲老没走,就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看着我、守着我、指点着我……

也许,是我祖上三辈子积来的德,让我今生有福,遇见了影响我、改变我人生的两位恩师张仲老和冯骥才先生。

年5月28日

董达峰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博学会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年历片研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天津《未来》作家责任编辑,包头市最美书友会顾问。发表专著论文余篇,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国文物报》、《中国艺术报》、《中国商报》、《天津日报》、《四川日报》、《中国收藏》、《收藏》、《收藏家》、《收藏界》、《今晚报》、《山西日报》、《燕赵都市报》、《天津青年报》、《每日新报》、《乡土》等等均有报道或刊登转载,多篇文章和作品被推荐到百度首页,几十篇论文被:美国波斯顿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广西大学、东北师大、重庆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河北师大、西北大学、湖南大学、贵州大学等等转载存入数据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jj/23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