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spinalcordinjury、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
临床表现
1、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
(1)脊髓震荡
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2)脊髓休克
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
2、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
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1)颈脊髓损伤
1)第一、二脊髓损伤
患者多数立即死亡,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
①运动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
②感觉改变
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
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患者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
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
3)第四颈脊髓损伤
①运动改变
患者为完全性四肢瘫痪。
②感觉改变
锁骨平面以下的感觉消失,其他如括约肌功能、性机能、血管运动、体温调节机能等均消失。
4)第五颈脊髓损伤
损伤早期因第四至五颈脊髓受到创伤性水肿的影响,患者膈肌功能很差,加之创伤后患者发生肠胀气等更会加重呼吸困难。
5)第六颈脊髓损伤
患者由于脊髓创伤性反应及肠胀气的影响,呼吸功能可受到明显干扰。
6)第七颈脊髓损伤
伤后膈神经机能正常,患者腹式呼吸。
7)第八颈脊髓损伤
患者可见有单侧的或双侧Horner氏征;由卧位改为直立位时,可出现血管运动障碍,即位置性低血压,经过锻炼以后,此种现象可消失。
8)第一胸脊髓损伤
Horner氏征阳性,面部、颈部、上臂不出汗。
(2)胸髓损伤
仅影响部分肋间肌,对呼吸功能影响不大,交感神经障碍的平面也相应下降,体温失调也较轻微。
主要表现为躯干下半部与两下肢的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以及相应部位的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紊乱。
1)上胸段(第二至第五)脊髓损伤
2)下胸段(第六至第十二)脊髓损伤
(3)腰髓及腰膨大损伤
1)第一腰脊髓损伤
2)第二腰脊髓损伤
3)第三腰脊髓损伤
(4)第四腰脊髓损伤
(5)第五腰脊髓损
(6)第一骶脊髓损伤
(7)第二骶脊髓损伤
(8)脊髓圆锥损伤
3、横向定位(脊髓不全性损伤)
(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
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
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
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
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
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
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
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
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
临床特点:
①支配区肌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弛缓性瘫痪;
②因神经纤维排列紧密,故损伤后其支配区所有感觉丧失;
③骶部反射部分或全部丧失,膀胱和直肠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因括约肌张力降低,出现大小便失禁。马尾损伤程度轻时可和其他周围神经一样再生,甚至完全恢复.但损伤重或完全断裂则不易自愈。
4、神经功能分级
(1)Frankel分级
(2)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
1)脊髓损伤水平
①感觉水平检查及评定
②运动水平的检查评定
③括约肌功能及反射检查
2)脊髓损伤程度
鞍区皮肤感觉的检查应环绕肛门皮肤黏膜交界区各个方向均仔细检查,任何触觉或痛觉的残存均应诊断为不完全性损伤。临床医生需行肛门指检后才能作出完全性脊髓损伤的诊断,肛门指检应注意肛门深感觉有无和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
脊髓休克期确定完全性脊髓损伤是不可能的。即使说脊髓休克期已结束,仍须对骶区功能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脊髓损伤完全与否。
康复治疗
(1)思想教育
伤者在瞬息间由一个健康人突然成为一个残疾人,其心理创伤极为严重。在治疗和康复期间,由于疗法不多,见效较慢,疗程很长,患者常忧虑重重,悲观失望。医护人员须与家属一起,共作思想工作,发挥患者与残废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使残废降至最低程度。
(2)物理治疗
①按摩
按摩时手法要轻,由远及近地对四肢各部位进行按摩,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
顺胃肠蠕动方向用手掌按摩、揉擦及深压,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顺结肠蠕动方向按摩,可促进排便;顺耻骨上按摩,可促进排尿。对下肢的按摩,操作时由足趾开始,依次为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的屈伸动作,其次为髋关节的内收、外展及举高,并使其一侧足跟置于对侧膝部,然后沿小腿下滑直达踝部。
对上肢的按摩,应被动屈伸手指、握拳,并协助做腕、肘、肩诸关节的活动。对痉挛性肢体做被动活动时,要有耐心、要缓慢地进行,切忌粗暴,以免发生软组织损伤,导致出血及日后的异位生骨。
②电疗
对弛缓性瘫痪患者,应用感应电治疗可防止其肌肉萎缩及纤维变性,并能改善肌肉营养状况和使肌肉保持功能状态。因电疗对痉挛性瘫痪患者无效,所以不宜采用。
③水疗
热水浴有助于肌腱、肌肉、韧带的伸展,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减少痉挛,使组织变得柔软些。
(3)功能锻炼
在骨折愈合后,视病情的许可,在床架、支架、拐杖等器械的辅助下,加强锻炼,使患者可以起坐、站立,甚至步行。
(4)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又称人工脊髓,其基本原理为通过适当剂量的电刺激使肌肉或肢体重现功能活动。刺激可直接作用于肌肉,亦可作用于神经。电刺激可增强肌肉的有氧代谢,释放更多的活性酶:亦可增加肌肉的横切面积和提高肌原纤维所占的百分比,从而增强肌力;还可增快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增强肌内的耐力。此外,尚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与肌肉之间开放更多的通道而加强其控制运动的能力。
①刺激股四头肌
留负极于大腿前面上中交界处,诱导期可见股四头肌间断性收缩,而于强化期及站立期则明显有力。
②刺激股神经
置负极于腹股沟股动脉之外侧,刺激后可见股四头肌收缩,虽然强度低但是效果好,能改善排尿功能。
③刺激腓总神经
置负极于腓骨小头下万,正极于小腿外侧伸肌肌腹上,用以纠正足下垂,使踝关节呈足背伸而为站立和步行作准备。
④刺激腰背骶棘肌
置电极于感觉平面以下的两侧骶棘肌,使腰背肌收缩,维持人体站立姿势。
⑤刺激正中神经
置负极于肘窝正中,正极于前臂下1/3屈侧。
⑥刺激尺神经
置负极于肘后内侧,正极于前臂中下1/3交界处之屈侧。
⑦刺激桡神经
置负极于肘窝外侧,正极于前臂中下1/3交界处的屈肘穴处。
参考资料:
1.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康知了·
2.脊髓损伤康复锻炼图解,图文演示·脊椎健康联盟·
3.脊髓损伤·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网络)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