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高考分数和分数线陆续公布,几家欢喜几家愁。曾3次落榜的马云近日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长微博给失意考生打气,“我想你这几天肯定很失落,我理解!那些天生会读书的人是命,但我们这些不太会读书和考试的人却未必没有我们的运气,只要我们坚持做我们喜欢的事,并努力地把它做好做完美!”然而,马云也指出,“当然读大学还是很重要的。坚持再考几次吧!未必一定要进名牌大学,但考进大学还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我们撷取了几个高考成功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他们有的在家庭教育方面独辟蹊径,有的是学校大开方便之门,有的是凭借自身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最终都殊途同归,取得了高考的成功。希望这些能带给将来的考生和家长一些思考。?
在家上学,14岁男孩远超一本线
▲王鑫瑞和父亲淡紫色外套、白色短裤,白皙的脸庞透着稚嫩……初见来自陕西咸阳14岁的王鑫瑞,从外表很难看出他已参加高考,并在今年考出了理科分的成绩。这得益于一直在家亲自教他的父亲王富朝。
王富朝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当过老师。年4月,王鑫瑞出生不久,王富朝因债务官司差点丢了命,觉得对不起孩子,并且他对目前小学基础教育有些“看法”,就决定专职在家教孩子。年,王鑫瑞5岁半时,王富朝开始给孩子上课。到王鑫瑞7岁时,他已经学完小学全部课程。
由于妻子一再坚持把孩子送到学校,王富朝这才开始联系学校,“当时没有学校愿意接收孩子”。王富朝只好找到一位曾教过自己的老师,经过学校简单面试,王鑫瑞直接上了初中。
虽然进了学校,但在随后3年里,王鑫瑞断断续续在学校待的时间不到一学期。年,10岁的王鑫瑞中考后进入咸阳师院附中读高中,因种种原因,3年中有一年半时间是在家里自学。即便如此,今年王鑫瑞的高考成绩比理科一本线分高了51分。
王鑫瑞说,“我从小大部分时间在家学习,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一直在学校,但没觉得比他们缺少什么,相反我感觉在学习上比他们更轻松,玩的时间更多”。而对于学校的学习节奏,王鑫瑞称他一直无法适应。“主要是老师讲得很慢,在家里自己学得又很快,很多时候老师还没讲到的课程我在家已经学完了。”
“像王鑫瑞这么‘特别’的孩子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当时对他能否适应,以及学校该怎么培养这样的孩子心存疑虑。”当年接纳王鑫瑞的咸阳师院附中高中部教导主任王毅称,学校将王鑫瑞作为“教育实验”的典范尝试,他首先考虑的是孩子在学校的安全,除了专门安排有经验的老师照顾外,学校还和他父亲签了一份“协议”,“毕竟他只是个孩子,是介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间的一个‘特殊学生’,所以孩子高考成绩出来后,看到他的成绩我还是很高兴的”。
截瘫女孩带领全班得高分
▲李斯雯在出租屋内复习
语文分、数学分、英语分、理综分,总分分——今年高考,吉林敦化这个5岁因病致高位截瘫的女孩李斯雯交出这样优秀的一份成绩单。
“这些年爸爸妈妈为我付出太多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这么好,我想我怎么也得拿出点成绩来,要不然说不过去。”李斯雯说,这正是她这些年来拼命学习的原因。
为了给女儿看病,长春、哈尔滨、天津、北京……夫妻俩背着女儿,去了他医院。在北京求医的日子里,没有读过什么书的杜桂芳夫妻俩觉得寸步难行。“那时候我背着女儿,我爱人背着行李、衣服,和逃荒的一样。什么地铁啊以前都没见过,有些字也不认识,就感觉到哪去都特别难。”
从那时起,杜桂芳就决定,一定要让女儿上学。抱着这样的想法,杜桂芳把女儿送到了镇里的小学。“当时孩子的姑姑在学校当老师,她对李斯雯很严格,做题时只要做错了就会打侄女的手板,但是李斯雯很少把题做错。”
就这样,十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杜桂芳都会背上女儿,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
岁月流转,杜桂芳的年纪越来越大,而李斯雯却越来越重。
“她在班里人缘很好,每次考试成绩下来,总有成绩不理想的女同学找她哭诉,她总是劝到对方好了为止。”李斯雯的班主任贾复娟说。“更重要的是,她永远都是班里最积极、最刻苦的一个。每次有孩子淘气、厌学,我就会在班里喊:‘往前看,往讲台边上看,看看李斯雯在做什么,再看看你们……’立刻就取得效果了。”今年的高考,高三20班共有36名学生考了分以上,贾复娟说,她要感谢李斯雯,是她鼓舞了全班同学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
宽松式教育成就“学霸姐妹花”
▲薛青林、薛黛林两姐妹
两位身高差不多,发型、脸型相似,连谈吐都相似的女生,在今年高考中考出了相似的成绩——分和分。他们是来自深圳中学高三(1)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薛青林以分位列广东省理科15名,妹妹薛黛林排在广东省名。
这对双胞胎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据介绍,他们的姥爷、姥姥是工程师,父母都毕业于西安交大,学的也是工科。得益于良好的家教,两人从小就阅读大量书籍。
“只要我们要的书,家长都给买。”妹妹说,父母给了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并不会紧逼他们学习。
姐姐薛青林说,从小她大量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初中开始转向经济、历史、哲学,以及现代文化等领域,现在对建筑很感兴趣。
妹妹薛黛林虽然也是理科生,但在语言方面有较高造诣。年,她参加第十二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银牌,这也是中国队选手首次获得的4枚银牌中的1枚。喜欢看日本动漫书的她,经过自学竟也掌握了日文,现在阅读原版日本书籍基本没问题。她的理想是在大学里学习语言类专业。
好成绩与父母对她们的信任和宽松教育密不可分。姐姐薛青林说,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她们一度打起了麻将,每天放学后打一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放松。父母对她们很信任,并没有阻止她们这种“出格”的行为。而麻将也没有影响成绩,反而涌现诸多“学霸”或者“学术大牛”,“我们开玩笑说,当年的牌友都上了清华北大了。”
此外,学习方法也很重要。姐妹俩从小一起长大,成绩也不相伯仲,甚至存在的弱势和漏洞也相似。于是两个人会互相配合,分头整理错题和作业等,然后在互相交流和学习,这样就事半功倍。此外,他们表示从不进行“题海战术”,而是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性分析,真正理解透。“其实很多人的学习方法都大同小异的,只是效果不同而已。”姐妹俩认为,只要跟着老师的引导进行复习就可以了。
和爸爸坚守约定脑瘫考生考出分
▲徐永琛
长春18岁的徐永琛和同龄男孩子一样,喜欢打游戏、爱玩,又不太一样,出生时因为妈妈难产,他患有“脑缺氧后遗症”,也就是脑瘫。然而今年高考,徐永琛却凭借他的惊人毅力考出了分的好成绩。
“孩子写字、走路、说话比同龄的孩子晚,在小学三年级以前不会写字,吃饭都需要喂。”爸爸徐明国说。
徐永琛不到6岁就上了小学,“当时他不会走路,选择上学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没有幼儿园接收他。因为大脑无法有效支配双手的活动,在课堂上,他只听课,不写字,就这样读了3年。”徐明国说,到了四年级,他用硬纸板抠出方框,将纸板盖在本子上,让徐永琛练习写字,练了1年多,总算能写了。
上高中后,虽然因为身体不是很好,徐永琛经常请假,但成绩一直还不错。徐明国让孩子每晚10点半之前上床睡觉,假期时也不上课外班。
“在他心目中,自己的成绩可以考上吉林大学。”徐明国说,高二最后一次考试,儿子考了年级第名,他就故意刺激儿子:“你觉得吉林大学一年能在你们学校招多人吗?咱们换个目标,考长春大学应该没问题。”
“那这样,如果我下次考试能进入年级前30名,你就把烟戒了。”徐永琛开始和爸爸约法三章:没收徐永琛手机,家中断网,非周末时间不许看电视;爸爸要戒烟,保证接、送,减少外面的应酬。
一个没有手机的暑假过后,高三第一次考试,徐永琛排到年级第27名。于是,从去年9月11日开始,徐明国戒了烟,推掉了大部分的应酬。徐永琛也开始为高考做准备。“刚没收手机时,也反抗过,后来一想,不就是一年不玩手机吗?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徐永琛说。
提起学习方法,小伙子笑了,“我就是一边预习新功课,一边复习学过的课程。”不过,“我在家学习时是要听音乐的,尤其是古风。”
(综合《华商报》、《南方都市报》等)
献礼国庆中科白癜风帮扶怎样才能治愈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