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周凯,山西大学级法学本科生。自知是时才疏学浅,纵览全身,可斟酌之处,唯思想自由而已。
引言
年9月,首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的莫干山上召开,史称“莫干山会议”。届时,与会人员几近都是一些或官或学的中青年精英,如周其仁、白南生等。彼时,不讲关系、不论学历、不比职称、不排资历,以学术水平(确切地说是各人的论文水平)来确认代表资格,也正是通过这种特立独行于中国传统社会——没有多少人情味儿——的方式从全国各地选拔了名知识分子参加会议。是时,以城市经济改革及相关问题作为会议的中心议题,将一干学人分成七个专题小组开展讨论——比方说,周、白便被划至农村经济小组,该组主要讨论如何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和改变农村产业结构的可行性办法——试图经由这种形式汇集他们的“洞见”来应对即将展开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说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以集体发声的形式建言中国的体制改革。然,出人意料的是,仅这一次,便就在中国改革思想史上举足轻重、意义非凡。
在这次会议上,以华生、何家成和蒋跃为代表的学术团体在综合考量各方的观点——如价改是“调”好还是“放”好[1]——后,率先提出了“先改后调、改中有调、放调结合”的(生产要素)价格双轨制的改革思路。所谓“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种产品存在两种价格,其中,政府指标内的部分执行计划价格,超产的部分执行市场价格。实事求是地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环境下——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地进行,计划经济亦是一以贯之,价格双轨制契合中国国情,的确可以算得上是绝好的主意。就像人们后来所评价的那样,是“由计划经济过渡至市场价格的‘天才的解决办法’”。[2]在(价格双轨制的历史意义)这一点上,我和诸位的认识想必是没有太多可出入的余地的。
[1]“调”是指由行政决定价格,故此种意义上的价格也被称为“计划价格”、“平价”,是计划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一;“放”与“调”则相反,它是市场经济的说法。进一步来说,所谓“放”,是指由市场价格机制起基础作用,因此,其价格又称“计划外价格”、“议价”、“市场价格”。
[2][见证]《华生:价改与股改中国式的渐进改革》,年5月31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ys/23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