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报界宗师张季鸾

简介

张季鸾(年—年),名炽章,享有国际声誉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和报纸评论家。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生平

张季鸾幼时就读于烟霞草堂,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因文章出众而深得沈卫、沈钧儒等名人的赏识和器重。

年,张季鸾官费留学日本,攻读政治经济学,课余主编倡导革命的《夏声》杂志。

年回国,任上海《民立报》记者。辛亥革命后,张季鸾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

年至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

年,张季鸾与胡政之、吴鼎昌合作,组建了“新记公司大公报”,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主要负责评论工作。此后的十五年间,他始终坚持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紧扣读者心声,使《大公报》发行量跃居当时中国报业发行量的榜首。

“四不”办报方针

提到张季鸾,大凡对其人其事有所了解的人,首先想到必定是他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原则。正是这一他一生所倡导和坚持的“四不主义”,界定了《大公报》的堂堂“报格”,并付诸行动以使天下公众监督。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后,就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不党”,就是报纸不属于任何党派,“原则上等视各党,纯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

“不卖”,就是“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不以言论作交易”;

“不私”,就是“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不盲”,就是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这八个字,体现在张季鸾始终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立场的办报实践中,也是其一生所追寻的新闻自由主义的精髓。

“三不”人生信条

与张季鸾“四不”办报原则相辅相成的,是他要求报人所要做到的“不求权、不求财、不求名”的三不准则,这可谓是他一生修身立命所严守的规范和信条。

一、不求权

即不谋官,不做官,这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相背离,与现实生活中某些地方的卖官、买官、跑官、要官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张季鸾的父亲张楚林是清光绪初年榆林城进士,官授山东邹平、宁阳等县知县,说起来他可是正宗的书香门第出身、地道的官二代。张季鸾本人自幼聪颖过人,勤学上进,以文笔著称。年以优异的成绩、18岁就通过陕西官费留学日本的遴选,成为当年陕西年纪最小的官费留日学生。留日期间,他首批加入同盟会陕西分会,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回国后不久,经于右任推荐,年出任孙中山的秘书,并亲笔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凭借这些不寻常的政治资源,张季鸾想要做官实在是十分容易的事,但他一生却无意在官场混迹,甘为“恬淡文人、穷光证者”,以办报为业,以言论报国。

民国初年,他曾拒受国会议员之选,一时传为佳话。又有人“请其出任某部次长,亦遭拒绝”。年经挚友、国民二军军长、河南军务督办胡景翼推荐,张季鸾任陇海铁路会办,这是当时很多人求之不得的“肥缺”,但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拂袖而去,说:“不干这个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

年,张季鸾和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时,三人决议约定五事,第二件事即“我等三人专心办报,在三年内大家都不得担任任何有俸给的公职”。年12月,吴鼎昌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实业部部长。翌日,就辞去《大公报》社长职务。而张季鸾、胡政之则一直坚持办《大公报》。张季鸾直至年病逝重庆,仍是穷报人一个。

二、不求财

即不谋取分外之钱、额外之财,表现在张季鸾的一生里,主要是在办报中坚持非营利性方针,做人坚守不取任何非分之钱财的原则。

张季鸾一生志趣全在新闻事业上,他从未把办报看作是投身政界的敲门砖、向上攀援的阶梯和营利赚钱的门道。他始终认为自己办的报纸既肩负着引导舆论、监督舆论的作用,又承担着反映世情民意、匡导扶助社会的重任。因此必须坚持做到经济上的安全独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治上的独立和言论上的公正。

年夏,他和吴鼎昌、胡政之接办《大公报》,三人决议约定五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资金由吴先生一人筹措,不向任何方募款”,以后坚持数十年不变。从未有过搞捐款、拉赞助、办实业,登有偿新闻,或以亮相曝光为由要挟他人,谋求钱物等不良现象出现,而《大公报》在新闻界的威望和舆论重镇的地位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树立起来的。

张季鸾一生来钱的机会很多,包括一些在世人眼中是“取之有道”的钱财,他也坚拒不收。友人康心之撰文说,张季鸾过生日时,有人“以万元为先生寿”,那时他经济十分拮据,竟也婉拒不收。年春,他在天津初患肺疾住院治疗,蒋介石送1万元,高桂滋送元,他不收;同年秋,他回榆林省亲谒墓,蒋介石派人送1万元路费,他又拒收;年,张季鸾在重庆病重住院时,蒋介石再送1万元治疗费,他还是不收,以至他临终时身上只留10元法币,财产也只有老家的那院旧屋。张季鸾去世后,妻儿只能靠《大公报》社的资助生活。全国解放之后,妻儿衣食无着,周恩来总理特批每月元给予资助,至今他的后人,儿媳、孙女、孙子生活极其普通。

抗战期间,重庆一度流行白喉症,特效针剂奇贵,很多家庭无力承担,张季鸾趁去香港的机会,自费买了几箱药品带回重庆,医院,惠及很多贫困者。而张季鸾的经济来源不过就是报社的工资和劳力股的分红,资助别人多了,自己就更加不易。

三、不求名

即不慕虚华,不求虚名。张季鸾生前,对权力、钱财看得很轻,对荣誉、名位也看得很淡。他说:“我们以为不求权不求财,是士人常行,容易办,不求名却不甚容易。因为办报都希望人爱读,读者越多越喜欢,名声越大越高兴,而危机也在这里。因为一个报人若只求虚名,得喝彩,有时要犯严重错误,甚至危害国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荣辱观、人生观。张季鸾言论终身,初期仅署别号,接办《大公报》后,文章概不署名。社评不署名制,虽不自《大公报》始,却自本报使此制成为定制。不署名制,于立言便利且有力,盖以代表全社,自较个人为重,亦寓个人不求名之意。

张季鸾的社评写得出色是公认的,常常是一经刊出,就风靡一时,引起民众和舆论的极大







































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
复方白芷酊价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xingtangren.com/mrxbfz/19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