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ldquo记者rdquo路

我对新闻的兴趣,来自于一份橙色的报纸—《经济观察报》。

当年它的很多重磅专题策划,如孙志刚事件,温州高铁事件追踪报道,确实让人看到了媒体、记者在社会公共事件中的深度观察和调查,甚至在推动其解决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而行文中那种冷静、理性而又客观的风格,也浸润滋养了我人格和世界观的形成。

但是我从未想过自己要成为记者,或是新闻工作者,我只是单纯地喜欢那种深度探讨的状态,不盲目评判,不高歌猛进,只是客观如实地报道,讲故事,讲新闻事件中每一个人的经历,他们的内心世界.

个人命运与大环境,大时代交相辉映,跌荡变幻,时常让人感到世界的宽广无边,温和包容。

于是当我从校园迈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自然带上了一份温和观察的力度。在人力资源部工作几年后,我来到了企业文化部,回忆当年的竞聘,好像是为了赌一口气,或是急于证明什么,也或许是冥冥之中,对文字有一份执念,想靠得更近一些。

事实上,那时我并不太清楚企业文化部的具体工作,大致上觉得就是搞宣传吧。时常看着他们大会小会满场跑,拍照摄像写报道,其他也就不得而知了,甚至那个发布所新闻的园区网,我几乎也没怎么看过。

总之,两个单位虽然是在一层楼,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完全不在一个世界。

年3月的一天,我搬着电脑来到了十三楼走道的另一端—企业文化部的某办室,那一间同时也是团委办公室兼会议室。初来乍到稍有些欣喜,白日里几乎见不到同事,人少活多,大多浸泡在科研现场拍摄采访。

当天晚上,江部长安排了一个部内学习,对近期园区网的新闻发布情况进行了点评,每一篇稿件,从标题到行文,都一一指出优劣,点明修改方向。我细细听来,颇有兴致。

消息、通讯、评论的写法,此前从未接触,却又是未来主要工作内容,我听着听着,就想起了此前看过的那份橙色的报纸,那些曾经看过的重磅报道,脑海中依旧记忆深刻。

也想起古琴邓老师说过的话:“任何学习过的东西,都会成为你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不会凭空浪费。”从前的积累,此时或者已经开始了触动和启发。

我并非新闻专业科班出身,未有系统的学习,但我觉得新闻的概念与技法都是容易学习的,更重要的能力在于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知识素养的广博累积。

而这些能力,也决定了你在这条路上能够走多深多远。

记得当年江部长告诉我,去企业文化部之前,我的两篇文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篇是“七一”时写的一篇半文半白的评论,另一篇则是“创先争优”的汇报总结材料,觉得有些潜力,也还可打磨深挖。一番言语,也让我觉得前路开阔。

做新闻宣传工作,写肯定是第一位的。

当年到企业文化部,写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评论,题目已不太记得,但主题宏大讲深化改革,由国家到社会,再到研究所层面,写作过程中,此前阅读的《经济观察报》确实给了我很多灵感,从素材搜集到行文修改成稿,也就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写得十分顺畅。

在园区网发表时,我反复点击阅读,心里有一丝自得的成就感。在食堂吃饭时,还有同事向我提起那篇文章,有些词句他们竟还能脱口而出,让我十分惊讶又欣喜。

那时赵书记也比较关心我,细心地问我写一篇文章要多长时间,还勉励我新闻的各种题材都要多方尝试,要在的园区网上发表更多的文章,笔头子不能停下来。

从此,我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新闻写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那一年多时间里,我跟着了魔一样三天两头往基层跑,到试验一线,采访科研人员,跟踪重点项目进展,就连做个“工间操”,我也能观察出些门道,写下《工间操随想》,看到所大门口有条人为走出的小路,也能结合不良行为习惯的探讨,写下一篇引起大家热烈探讨的深度评论……

那段时间,我进入了一种无比兴奋的状态,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人生中另一种开阔的方向,尽情学习挥洒。

虽然工作环境是科研院所,工作性质和人的状态相对同质单一,但在我的眼里却满是素材,满是新闻线索。

别人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偶然得来的一个消息,都能触动到我,引起强烈的好奇与兴趣,时常二话不说兴冲冲地带着相机和纸笔来到现场,实地采访了解情况,回来后又连夜加班赶稿子。

无数个加班的日子里,我在字词的敲击中无限陶醉,时时能感受到心理学家说的“心流”的力量,兴奋、愉悦又开阔,那跳跃的情绪久久不能平息。

我至今还能记起那段时间所写的一些文章题目,《小马的一天》《寂寞先生》《心恋》《开诚布公见真义》《骑行天地间》《“微”的精神》《光华》《爱与哀愁》《文化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工作中的报道和生活里的随感杂糅相汇,互为融合,互为提升,好像是民国时期的报人们一边是新闻采写,一边又撰写着鸳鸯蝴蝶派小说,互为补充又相得益彰的状态,于是文字鲜活而不拘泥,各自精彩,带着一股清新自然的泥土芬芳。

那时园区网也有一股文化的潮流被带动起来了。

不仅部里的同事汪婷婷、陈昱、余婕等被调动起来笔耕不缀,而且基层通讯员里也涌现出一批颇具才华的写手,戴霖、高慧敏、李成行、张吉、江云飞、樊乐……

大家在文字上各有所长,有擅长文艺散文、文化小品、古典诗词的,也有在人物报道和政评论方面颇有灵气的“怪杰”。

一时间园区网文章类型丰富,涵咏深刻,点击率高,职工们爱看热议,成为一道颇具回味的风景。

我至今记得,三室的通讯员李成行有一阵子写人物报道也是达到“走火入魔”的状态。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对写作仍孜孜以求,每写一稿,立意与行文必要推陈出新,与众不同,反复与我研讨,要么是要借鉴王家卫某部电影的叙事风格,要么是追求某一经典音乐或绘画作品的意象作为文章主旨……

他几乎是朝着新华社专业新闻写作团队的水平看齐靠拢。每一篇报道必改五六稿,方成文刊发,然后技惊四座,那一执着之精神,令我万分感佩。

笔者辛劳耕耘,读者们也同样热情高涨。

很多篇报道都有着超高的点击率,还有着长长的跟帖评论和留言。有一次,一位基层技术员对我说:“我们现在都形成一个习惯了,早上上班,开电脑,打开园区网,看刘姐文章,或是高喊一声‘**又发文章了’,仔细地阅读每一个字句,然后再安心上班。”

有一段时间,园区网的工作论坛还出现了一篇“赞企业文化部”的帖子,赞扬近来园区网的文章精彩有深度,能让大家触动深思。很多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在后面留言跟帖,连平时忙忙碌碌不太言谈的会务主管吴清也在下面发了一番感慨,确实给人极大的鼓励。

那时,江部长正在北京出差,一听到关于这个帖子的消息也甚是开心,一回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帖子,还即兴发挥地写了一段影评……

那一年,企业文化部党支部获得所优秀党支部称号,上台领奖时,江部长笑得特别灿烂。

而那一段时间活跃的氛围,也让很多人极具绽放,甚至策划了很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活动,至今回望还有回响的余音不绝于耳。

青年思想力沙龙、新年音乐会、青年艺术节、园区网新开设的“员工文化”栏目,成立“飞乐队”举办专场音乐会……

我们好像是前行摸索的探路者,传承、创新、融合,给研究所吹来一丝清新的风。

当然,事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往后的工作中,也有困惑,也有瓶颈,新鲜多元之后,如何更加聚焦科研主业,如何更具深度广度地去表达,如何把一本正经的事情说得有意思,如何适应外宣的写作模式,如何在融媒体的环境下多方位增强本领,开阔视野,也是这一程中要趟要走的路。

后来的几年中,前进的脚步依旧。

和同事们一起外场采写报道,去各式航展采访、与更多的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深度交流、在天津开启新的新闻宣传策划,同杨部长、志刚、艺文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满世界找线索找新闻,在对外宣传中扛起责任,与中国航空报、中央媒体、地方媒体交流融合,适应对方的需要策划撰写稿件,认知与能力又进一层。

至今还记得,这些年里,航空报的编辑帮助我们对每篇的悉心稿件的打磨,记得与《经济日报》和我同名同姓的记者刘瑾一同交流,与中国青年网记者方瑞的坦诚交流,天津《每日新报》记者季岩的刻苦用功,《天津日报》记者孟兴的风趣幽默,每每给我带来的全新的触动和启发。

还有航空报每年培训中请来的各路媒体大咖们,那些更具新意与未来视野的言谈,让彼此的思维碰撞,又交融升华。

我时常想,从现实工作来说自己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记者,只能说是从事行业新闻采写的宣传文化工作者,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有一颗“记者”的心,热爱采访、观察、交谈与记录。

“记者”是一个如此有趣的职业,让我们得以和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所思所想,让我们能够拓展视野的局限,看到更多鲜活的生命状态,更多有趣的灵魂,听到更多有别于平常的观点。

世界之大,经由“记者”之道,又可无限探索,无限靠近。

昨天,和一同参加非暴力沟通学习的娅斓姐深聊,发现她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对一名中医理疗师进行跟踪记录,心下甚为感叹。

作为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未受过新闻专业的训练,却有如此新闻自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ls/232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