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读少帅的红颜知己

昨天读了张爱玲的《少帅》,

想起自己也写过张学良和赵一荻,

又想起这本书的版权已经到期,

就把这章拈出来贴一贴吧。

少作,稚嫩处请尽情笑话。

在民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将军张学良,晚年时老夫聊发少年狂,总结自己的一生时写了一副字曰:“平生无憾事,惟一爱女人。”又作一首打油诗自况:“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惟有好色似英雄。”坦荡直白,着实可爱。

张学良

张学良一生有没有遗憾,或者到底算不算英雄,搁置一旁暂且不论,平生多情、爱美女却是事实。年轻时张学良是很有女人缘的,他后来坦言自己一生共有过十一女朋友,也就是情妇,那些欢场女子还不算在内,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他追求女人,是女人倒追他,当然了,毋庸讳言这其中不少是冲着他的权势地位而去的,但就在年之后,仍然不乏容貌气质绝佳的女子,真心诚意地帮助他、陪伴他、等候他,这些女子,就是本章故事的女主角们——少帅的红颜知己。

张学良的原配夫人叫于凤至,比他大三岁,年出生在吉林省怀德县,她的父亲是一位商人,在商埠小镇郑家屯开了一家专营粮食、丝绸和杂货的“丰聚长”和一家当铺“丰聚当”,同时担任县商务会长,也就是说于凤至虽然是在一个小地方出生长大,家境却可称得上小康以上了。提起自己与于凤至的亲事,张学良在晚年的口述历史中说:“那时,人家对我父亲都敬而远之,都叫他土匪军队,都怕我父亲。但辽源的商会会长于文斗,后来就是我的岳父,对我父亲非常好。他看中了我父亲,他说我父亲可不是一般平常的人。将来一定会有大发展。就这样,我们两家订了亲。”当时张学良只有九岁,于凤至也仅仅十二岁,由于两个父亲之间的友情,他们素未谋面,命运就已经联系在一起了。

于凤至

迎娶于凤至过门那年,张学良才十四岁。因为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过世,留下孤儿寡母生活在一个日军进占、人心惶惶的地方,她母亲感觉很不踏实,所以催促张家早日来接亲。就这样,于凤至十七岁就嫁进了大帅府。张学良起初对这桩婚事是不满的,但他年龄尚幼,无力违抗父亲张作霖的意愿,加上相处之后发现于凤至不仅容貌秀丽,且兼性格温柔贤淑又知书达理,绝非一般乡间旧式女子可比,渐渐地也就接受了这个妻子,婚后他一直唤比他年长三岁的于凤至为“大姐”,对她是尊敬多过爱恋,就像他晚年所言,两人的婚姻“虽然说不上美满,也就这样的过了数十年的共同生活”。

年轻的张学良,不仅因身为奉系军阀首领的长子而被京津沪的上流人士列入“民国四公子”,而且还是与汪精卫、周恩来和梅兰芳齐名的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这样一个集权势、地位、财富和外表于一身的年轻男子,仅凭一个于凤至要守住他,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她似乎也明白了这点,所以对张学良在外面的风流韵事鲜少加以管束。张学良因此有很多机会结识名门闺秀、小家碧玉、娴雅少妇乃至梨园昆伶等等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女子,他心知肚明她们中的一些之所以对他热情地贴上来,其实并非完全是为他本人着迷,却是有求于他手中的权势和财富,风流的少帅当然不会白白放过这些机会,只要是他中意的女子,欢愉过后基本上他都会一一满足她们的要求。但张学良在男女情爱上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讲究你情我愿,绝不动用权势强行追求女人,“你要不理我,我也就不朝前(追你)了。”

以张学良的条件,他在男女情爱上该是无往不利的,事实也证明大多数情况下的确如此。少数情况就是少帅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如年6月他率领东北军进驻上海,在一次酒会上认识了当时上海社交界风头最健的年轻女郎宋美龄,并立即为她高雅的气质和优雅的谈吐举止所倾倒,在他眼里她简直就是“美如天仙”,两人一起跳了几支舞。初次见面留下了个好印象,他驻留上海期间又主动约会了宋美龄好几次,一起看过戏,吃过饭,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好感,但是张学良已有妻子于凤至,他的父亲张作霖对这门亲事和这个儿媳妇是相当满意的,他不可能离婚,而他又深知以宋美龄的身份地位是断断不可能屈居人下的,所以他们的关系也就在好感这个阶段上止步了,多年后张学良承认当时“若不是当时已有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从这一件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张学良虽然风流,却不失分寸,相比之下蒋介石就激进得多,他在刚与苦苦追求得来的第二任夫人陈洁如新婚不久,就认识了宋美龄,随即展开追求,屡遭拒绝却不退缩,最后终于得手。

另一位令少帅动心但最终无缘的女子叫蒋士云,她是北洋政府外交官之女,人称“蒋四小姐”,比张学良小十岁,曾随父母去欧洲生活,精通英语之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年底张学良携妻子于凤至抵达上海,在上海市长张群所举办的欢迎宴会上,他就被年华正好、风姿绰约的蒋士云所惊艳,尤其她小小年纪却一口纯正的英语和法语,令张学良刮目相看,而蒋士云,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也爱上了面前这个风度翩翩的年轻将军。

不过张学良的身边从来不缺女子,也不缺美丽聪明、崇拜他的女子,所以他对蒋士云虽然有意,却没有展开追求。倒是这位蒋四小姐一心牵挂着张学良,对他念念不忘,终于在年鼓起勇气前往北平,欲向张学良袒露心迹,并且她当时已经暗暗下定决心,不求名分只求能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可到了北平她才知道,少帅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位“四小姐”,只是不姓蒋,姓赵。尽管蒋士云已做好心理准备不要妻子的名分,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三女共侍一夫的场面,所以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北平再次出国,临行前张学良与她约定,两人要做永远的好朋友。后来,蒋士云嫁给了在伦敦邂逅的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做了贝太太,张学良晚年时曾对人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

提到赵一荻,又名赵绮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赵四小姐,张学良的罗曼史中就属她这一段最为人所津津乐道。赵四小姐祖籍浙江省兰溪县,年出生在香港,在天津长大,她的父亲赵庆华曾经官至北洋政府交通次长,也算位高权重了,他生有六男四女共十个孩子,赵一荻是女儿中最小,因而人称赵四小姐,又叫赵四。这位赵四小姐虽然外语及不上上面的蒋四小姐厉害,可她也是聪慧过人的,美貌则更不在话下,十四五岁时便做过《北洋画报》的封面女郎,惊艳全城。年,赵四小姐初涉天津社交圈,就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张学良,一个美貌如花的少女和一个风流倜傥的少帅,两人相拥在舞池中旋转,想不擦出火花也不行。其后他们频频约会,常约在一起打网球,这年夏天张学良到北戴河避暑时,赵一荻也在哥哥们的陪同下去了北戴河。频繁的接触令他们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尤其是年轻的赵四小姐,更是深深爱上了张学良。

《北洋画报》上的赵绮霞

年是张学良政治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年,熟悉历史的读者想必知道,那年的6月4日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在皇姑屯遭到日本关东军的炸弹袭击而身亡,国仇家恨加在一起,张学良遂决定实行东北易帜,以早日实现全国统一,齐心抗日。而当时东北军的老将杨宇霆和常荫槐根本没把这位年轻的首领放在眼里,不仅百般阻挠东北易帜的实施,还意图谋害张学良。幸而张学良意志坚决行动果断,抢在杨、常二人行动之前先将他们击毙,这才使得旨在促进南北统一的东北易帜得以顺利进行。

经历了这些惊心动魄的变故之后,张学良病倒了。身在天津的赵四小姐闻讯急得不得了,她不顾一切地搭乘火车前往沈阳探望。然而就在她抵达沈阳后不久,便有小报得到消息,以“赵四小姐失踪”为题大做文章,将此事当作一件桃色新闻在报纸上热炒。赵四的父亲赵庆华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对此深感颜面无光,一气之下就在天津的报纸上登了一份《启示》,表示要与赵四脱离关系:“家有不孝四女,近日与人淫奔关外。反此皆与遂山平时家教不严有关。现登报声明,本人从即日起与四女赵绮霞脱离父女关系……”不仅如此,他还从此闭门谢客,过起了隐居生活。

如此一来,赵四小姐有家回不得了,只能在沈阳住下,不过当时张学良已有一位“随军夫人”谷瑞玉,尽管常常与少帅闹矛盾,但她也曾多次跟随他南征北战,有劳军之功,因此赵四连如夫人的名分都没有,更不能住进大帅府,只能以张学良私人秘书的身份陪伴在侧。直到后来他们的儿子张闾琳诞生,而张学良又与谷瑞玉因不合终至离婚后,于凤至见赵四对张学良一往情深,便极力主张在大帅府的东侧建起一座小洋楼,专门让赵四母子居住,至此,这位年轻、爱情至上的赵一荻,才算是获得了张家的承认。

年对张学良来说是比年更大的一个坎,这一年发生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九一八事变。而在事件发生之前的8月16日蒋介石曾明令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不顾。”事变前的一个星期,蒋介石与张学良会晤时再次重申:“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本进攻,一律不准抵抗。”而在九一八当夜沈阳失守之后,蒋介石再次密电张学良:“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因此面对日军的层层进逼,张学良没有采取积极有力的抵抗,晚年时他承认当时选择不抵抗并非完全由于蒋介石的授意,其中也有他本人的判断失误,他误认为日军百般挑衅滋事,是为了找借口进一步扩大军事行动,侵占地盘,为了不授对方以口实,所以他致电部下“万方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就这样,在九一八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日军顺利侵占了整个东北三省。

张学良率领东北军对日军的侵袭节节退让,几乎是将东北拱手相让,因而落下了个“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遭到全国上下的一致声讨,当时还有一个文人马君武,在上海的《时事新报》上发表了两首《哀沈阳》:“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意思是说张学良九一八当晚与赵四及电影明星胡蝶在跳舞,醉生梦死,根本没把国事放在心上。如此一来,不仅张学良被爱国民众骂得狗血淋头,连赵四也成了“红颜祸水”。而事实上,当时张学良大病初愈,医院疗养,九一八当晚他确实陪同一位友人去看戏,但看到一半时突然接到电报,就匆匆离去,再也没有回到戏院。

国土沦丧,东北同胞惨遭日寇凌辱,这些都令一向爱国爱民的张学良痛心疾首,而舆论的压力和民众的谴责,更让他痛不欲生。年3月,在蒋介石的暗示下,张学良发表下野通电,引咎下野,并前往上海,为出国考察军事做准备。就在张学良抵达上海虹桥机场时,那里已经聚集了大批自发前来示威游行的民众,他们高呼着“不抵抗将军滚出上海”、“上海不欢迎张学良”等口号,发泄着对入侵的日军和不抵抗的东北军的不满。这个时候的张学良早已不复当年那个叱咤风云、意气风发的少帅了,他是众矢之的,是全民唾弃的罪人,而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并给予开解的就只有夫人于凤至和秘书赵四小姐。

那可以说是张学良一生中的最低谷,他早年染上鸦片瘾,后为戒烟又在庸医的误导下注射吗啡上瘾,九一八之后的强大压力下,张学良注射吗啡的频率越来越高,身体已经差到濒临崩溃。也许是受了刺激决意重新振作,也可能是为了避免出国后因吸毒而留给洋人“东亚病夫”的形象,张学良决定在上海先戒毒,再出国。下定决心之后,他当着全家人的面拍了一把手枪在桌上,宣布自己要戒毒,并叮嘱赵四,谁要是再给他拿毒品的话,就直接枪毙,还撰写了条幅“陋习好改志为鉴,顽症难治心作医”以明志向。之后,在德国戒毒医生的帮助下,张学良被全身捆绑束缚在床上,忍受着万蚁噬心的痛苦,时不时发出阵阵求救声,守在门外的赵四既不忍心听到他撕心裂肺的喊叫,又不能违抗命令给他送药,只能用手堵住耳朵不去听。在熬过了痛不欲生的七天之后,张学良以顽强的毅力终于成功戒除了毒瘾,调养一个月之后,更是神情气爽,整个人脱胎换骨重生了。

年4月,张学良携夫人于凤至、秘书赵四小姐和随行人员启程赴欧洲考察,直到次年1月才返回国内。这期间种种无须赘述,值得一提的是他旅欧期间又见到了已经身为贝太太的蒋士云及其夫婿贝祖贻。

回国之后的张学良一心想抗日雪耻,却被蒋介石安排到陕西去剿共,担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这时起他开始对这位自己一向信任有加的拜把兄弟蒋介石产生了不满。年,张学良屡屡请缨参加抗战,都遭到蒋介石的严词拒绝和训斥,在书谏、面谏和哭谏都不奏效而蒋介石又放言要用机关枪扫射爱国学生的情况下,张学良被逼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只好联合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将军将蒋介石监禁,强迫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目的是为了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的会谈过程这里也不赘述,我们要知道的是,和平解决之后张学良为替蒋介石挽回颜面,便亲自护送他返南京,谁知抵达南京即被出尔反尔的蒋介石扣留,又送上法庭进行军事会审,结果是从此遭到监禁失去了自由。

蒋介石心胸狭窄,对这个曾令他颜面扫地的“东北虎”已存有杀之而后快的打算,这时是宋美龄及兄长宋子文等一干人等站出来说话劝阻,尤其是宋美龄,她甚至不惜为此与蒋介石翻脸,这才算保住了张学良的性命。而后来蒋介石败走台湾,又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西安事变”和张学良,再起杀心,这时又是宋美龄威胁蒋介石如果他坚持要杀张学良,那么她就离开台湾,把蒋介石所有的秘密都公布出来。这才又救了张学良一命。如此竭力保护,难怪后来张学良在回忆录里说:“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她说西安事变,他不要金钱,他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

后来张学良公开自己保存的信件,共计多封,其中数与宋美龄的通信最多,有封以上,西安事变后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络和良好的关系,宋美龄仍然在信中直呼张学良为“汉卿”,张学良则称她为“夫人”,自称“良”,从这些信件我们可以看出,宋美龄一直在关照着张学良,不仅经常寄送礼物,代转家人的信件、物品,还为改善他的生活条件乃至逐渐获得自由而不懈努力着。晚年的张学良笃信基督教,也是受了宋美龄的影响,而他和赵四小姐的最后结合,更是由宋美龄一手促成。

宋美龄是民国史上非常不简单的一位女性,她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看起来似乎也集冷漠与慈悲于一身。为了一个曾经监禁过她丈夫的人,她屡次在自己丈夫面前进言,甚至不惜威胁动怒,足见她的确如张学良所说,是他的知己。

西安事变轰动了海内外,年出国以来一直与三个孩子留在伦敦的于凤至也得到了消息,她毅然把孩子们托给友人照看,只身返回南京,向与她有金兰之谊的姐妹宋美龄求助,希望能营救张学良。在得知张学良不可能被释放后,她又决定了留在他身边陪伴,短短两三年间跟着他,被辗转送往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和贵州等地幽禁,吃尽了苦头,长期的舟车劳顿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致使她不幸患上了乳癌。年春天,在宋美龄的努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于凤至离开张学良的幽禁地,前往美国求医。大概这对少年结伴的夫妻都没有料到,这一别竟成了他们的永别。

于凤至到达美国后,医院接受乳癌治疗,一边想方设法找回在伦敦的三个孩子。年她写了一封信,托人转交给幽禁在贵州的张学良,信中说:“汉卿,前次你托蒋夫人代转的信件已经收到,我的病情好转很慢,目前仍在接受电疗。估计短时间不会有更大反复,我处一切均不须挂念。三个孩子去年总算回到了纽约,随信寄去他们的合影三张,这是他们特意为你照的。……我想战争总有结束之日,到那时你的自由会有希望。我们也好都回去和你团聚。”这封信对于当时已被幽禁近十年、与子女不见长达十几年的张学良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安慰,只是抗日战争于这年八月终结之时,张学良的自由仍然遥遥无期。

于凤至后来治好了乳癌,但母子四人在美国的生活也陷入困顿,于是她拿着手中所剩不多的一笔资金杀入股市,竟然很有斩获,一举解决了在海外的生活难题。50年代,她的二子一女中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白发人两送黑发人,给她的打击有多大可想而知;60年代,为了成全已信仰基督教的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结合,她又毅然签字同意离婚,虽然手续上离了婚,但她从来都当自己仍然是张学良夫人,正如她后来曾对人说的:“我生张家的人,死是张家的鬼!婚姻虽然解除了,可是我的心始终属于张汉卿,只要他高兴,让我做什么我都没有怨言!”于凤至没有被这些突如其来、接二连三的打击所打倒,晚年的她还进军房地产业,以独到的眼光赚下了丰厚的家财,后来又斥巨资买下好莱坞山顶的两座豪宅,为的是有朝一日张学良重获自由来到美国后有一处舒适的养老之地。可惜,她最终都没能等到自己的丈夫,年,距离她年告别张学良已经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医院去世,临终遗言是希望女儿能设法把她和她思念的丈夫葬在一起。

于凤至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中国传统女性,不仅因为她应对命运的连番折磨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也因为她在长久分离后保持不改的一往情深。

张学良被拘之后,除了宋美龄和于凤至之外,还有一个人曾为营救他而积极奔走过,那就是与他有缘无份、互相承诺永远做好朋友的贝太太蒋士云。蒋士云婚后大多数时候都住在国内,与张学良很少机会见面,但她一直在







































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
治疗白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xingtangren.com/mrxbnr/16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