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为光绪末年所摄《十二金钗图》,即韩家潭一带私坊中十二位著名歌郎合影。)
私坊与京朝派
我曾想深入地谈谈这个问题,但是担心写出来之后无聊的口水战便作罢了,偶而说上一二句,轻描淡写,无非警警知者而已。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么书仪的《晚清戏曲的变革》(年3月版),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两部分,分别是第三章《明清演剧史上男旦的兴衰》和第四章《晚清戏曲与北京南城的“堂子”》。其中他把一些资深京剧研究者及从遥远过去一直走到如今的老者们所清楚的事实或者还曾思考过的问题,直白坦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么书仪在第三章里分析了清末民初男旦之兴与乾嘉时男旦之兴的种种相同和不同,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社会环境。第四章里他分析了私坊的历史沿革以及一些著名演员的出身,他是把他们作为历史人物来进行评述,并且指出我们在京剧史的研究和讲述中始终在回避这个问题的事实,他希望我们能客观平静地面对并思考。
《晚清戏曲的变革》(么书仪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年6月版)
我很赞同他以上的两个结论,但我觉的意(义)犹未尽,这两章之间似乎缺少明确或直白的逻辑、因果关系,而且也仅仅局限在“男旦”这一狭隘的命题上。我的观点是京朝派京剧,更广义的是明中后期及清末民初这两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戏曲的雅训化倾向或走雅训化之路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在其发展过程中,私坊这一组织结构与围绕这一组织带来的文化形态及其变异形态是关键因素之一。
私坊,随着时代及社会、个体的种种意识和知识的更新、发展,这个名词给我们的印象是种不健康和肮脏的,也是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回避或隐讳的原因,为尊者讳嘛。但是在清末这个时代,私坊并不象我们那样理解的,仅仅是个肮脏的销金窟,这可以从其顾客的身份上得以否定,与以性活动为主体的所谓“像姑下处”是有区别的。官僚、富豪、京官、举子等等,是这个顾客群体的主要构成者,其中许多都是有着传统诗书文化底蕴的文仕们,不乏名士、风流人物和失意官僚、文人,比如罗瘿公、李释戡、易顺鼎、樊樊山等等。通过考察这些人诗文遗著,我们可以知道这种行为在当时是种时尚,风流不羁的才子与“知己”之间的关系在当时是被传诵和引为传奇的,所以查阅旧刊旧报,常有一些老者兴奋且充满感叹地讲述已故的名伶的种种“义举”,收殓、送别、赠银、顶罪等等,不一而足,都是这种关系折射出来点点余光。
樊山老人六十八岁小影
我们谈到京剧演员的出身,一般都说是科班和票友,实际仔细推敲,是有问题的。原内务府官员、总管升平署事务的文田三(京中人称呼内务府官员,向来名姓颠倒,他姓田名文麒,字瑞图,晚年号退庵居士,与喜连成社关系密切)年曾编了一张光绪三十三年(丁未)间的像姑堂表(见下),列举了当时的21个私坊,里面有着许多我们熟知的名伶(从行当上讲,几乎清一色的旦行,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科班里旦行人才最少的原因),所以私坊是和科班同等重要的演员来源,这点在么著中也有着详尽的考证。实则早期京剧文献,诸如《燕兰小谱》、《明僮小录》、《花天尘梦录》、《燕台花事录》、《长安看花记》、《都市丛谈》等等,都充斥着关于私坊名伶的记述,这些文献可以称之为“坊志”或“坊史”,征歌选色是其主旨。
光绪三十三年像姑堂一览表
堂名
像姑姓氏
地址
备考
云和堂
朱幼芬、梅兰芳
韩家潭
梅初本从幼芬学戏
安华堂
王琴侬、王小侬
韩家潭
锡庆堂
陆宝珊
韩家潭
绚春堂
姜妙香、姜妙卿、诸葵香、诸茹香
韩家潭
妙香初习旦角、茹香现在里子角中之红客
倩云堂
郭凤凰、郭梧桐、郭芝仙、郭猴子
韩家潭
郭梧桐之徒小梧桐
国兴堂
国佩芝、国佩玉
韩家潭
瑞春堂
国芝香、国茹云
韩家潭
怡云堂
孙小宝、孙小红
韩家潭
堂主为孙怡云
渠华堂
孙宝云、孙香云
韩家潭
堂主为朱素云
瑯玡堂
王凤卿、王瑶卿、王佩仙
韩家潭
天水堂
赵砚香
韩家潭
复春堂
陆莲芳、陆桂芳、陆小三
韩家潭
莲芳即小翠花之岳家,与陆华云为兄弟行者
景春堂
吴秋霞
大外廊营
秋霞乃爪尖之徒,彩霞之师兄,为小(胡)喜禄之徒孙
韵华堂
胡素卿
大外廊营
韵秀堂
迟大合、迟玉林、阿顺
百顺胡同
玉林即迟月亭,阿顺即姚玉芙
德春堂
杨小琐、杨小凤
百顺胡同
堂主为杨小朵
景善堂
徐兰元、徐珠元
樱桃斜街
兰元已改业琴师
宝春堂
陈桐仙
樱桃斜街
颖秀堂
陈桂香
陕西巷
陈七奶奶之子陈葵香即其师弟
云瑞堂
王蕙芳
石头胡同
国春堂
姚佩亭、姚佩兰、姚佩秋、姚佩霞、春林
朱茅胡同
姚、迟、陆三家为像姑帮中有名大户,姚资尤富,亭行大,兰行三,秋行五,霞行九,三即新明大戏院主人,亦即泼硝镪于姚玉芙面上案中主动份子之一,秋即与小楼合资创建第一舞台者。
丁未距今只十有七年,朝市变迁,流风顿歇,偶志歌痕,弥增旧感,呜呼,教坊法曲,零乱龟年,往事追思,音尘若梦,读斯表者,可以知时流之趋尚,可以参嬗蜕之时局,虽曰雕虫之末,亦足以观当世得失之林也。(退庵老人)
(与《十二金钗图》同时拍摄)
年乔荩臣在《北京新报》上写了篇戏评,提到演员的出身分四种:科班、门里出身(演员子弟)、羊毛(票友)、私寓像姑(私坊)。早年间私坊出身是不准上台演戏的,如果要借台演练还得抓阄,另外不拿戏份儿,还得请客贴钱(《北京新报》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唱戏的也讲出身》乔荩臣)。而且私坊出身与科班出身的演员,早先在称呼上也是有别的,老报人徐剑胆曾言,“科班出身,称某某先生,不曰老板,除非为一班之主,方可称为老板。假如彼系科班出身,如有人称之为老板,彼即赧然不悦,形于颜面。”(《北京益世报》年4月3日《剑胆谭剧(三二)》)但是私坊演员具备的优势不是科班人物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就是观众和演员文化素养上有着显著区别。
由于能够传诵吟哦、投赠诗文的都是文仕,这个群类与私坊知己的交往,产生了两种行为:其一,文仕们会教育或熏陶他们的“知己”,其二,培养能够获得文仕们青眼的“知己”。这样就为留下了许多活生生的物象,比如在雅致的庭院里操琴的名伶,替文仕们代笔著诗的名伶,写得一手好字的名伶,抒发心胸泼墨叠山的名伶,吟哦品曲的名伶,等等,这些文艺技巧和交游本领是科班子弟所不具备的,我们撇开一些私人空间的事情不管,单就演员素养讲,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些私坊人物的文化素养是远远高于科班出身的演员的,后者大都是文盲。
朱莲芬(延禧)尝为潘祖荫代笔而乱真,人称“状元夫人”
当然这种素养是受教育的结果,包括文仕们的直接熏陶,也包括私坊经营者的营业培训,教授的内容不但有诗文词曲,琴棋书画,更有曲子、把子、轴子戏,能够花大把银钱请名教师传艺,资金来源不但有私坊经营者的投资,还有许多文仕们的投赠,这是需要经济实力的,所以许多私坊人物是手把徒弟,两者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的。由于自身素养的提高,和文仕之间互相交流有着共通的语境,这些人物的登台演出更能获得中上层的青睐的欣赏,这从当时一些文仕的诗歌文字中可以得以应证,品颂的主题绝大多数是私坊演员,科班人物很难获得这种认同,除非科班人物也能有着私坊演员那样“雅训”的倾向,但事实上,科班子弟也在朝这个方向前进。
小翠花、郑过宜(剧评家)《四郎探母》
由于戏园营业中,私坊出身的演员比科班子弟更能吸引中上层文仕,就象乔荩臣说的“人缘重、眼皮宽,于是反客为主,照样挣戏份拿钱”(《北京新报》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九日《唱戏的也讲出身》乔荩臣),戏馆的营业自然就红火,这就为私坊演员脱籍入大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现实条件,许多私坊出身的演员成为唱大轴、中轴的老板,要么就是戏班的老板,而科班出身的演员除了有数的几位(而且也受益于和文仕的交往)外,大都流向开场和零碎、扫边了,要么就离京走外埠,最典型的就属贾璧云了。这些人物的名姓在么著里有着广泛的列举。所以从道光年间开始,各种堂名、清吟小班以及雅集、菊榜等活动在韩家潭不断产生,可谓浩浩荡荡。当然不是有个堂名就是私坊,取堂名是时尚,经营私坊则是一种营生。
贾璧云十八岁小影
韩家潭的各家门户也不是隔离的,人的眼睛和想法也是很直接、质朴的,底层对上层的攀附以及对穷苦的本能回避和鄙视,使得私坊的营生非常红火,一些科班出身的演员也开始受这种风尚的影响,开始和文仕们进行交往,而且获得很大的成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程长庚和谭鑫培,而且都是清末到民初这段时间里梨园行的首领。这里隐藏着一种行业内部的规矩,即私坊出身的演员名声如何显赫,和科班相比,终是略逊一筹。所以后三鼎甲谭、汪、孙里,就当时而言,孙菊仙的声誉远比谭汪来得早来得高,但是票友下海,而汪桂芬虽被鼓吹为程长庚之嗣响者,怎奈其私坊出身的事实,终是抵挡不了谭鑫培走上王位的趋势。所以许多私坊演员脱籍都要去小班或大班重新下挂,最典型的就是梅兰芳搭入喜连成。如果和早年科班子弟不允许和班外人士交往(俗称应酬)的规定以及程长庚在三庆班废除“站台”的行为结合起来看,两类人之间的差异和身份认同间有条看不见的鸿沟,甚至影响到婚嫁。
谭鑫培
和文仕们的密切交往,毕竟能提高演员的文化素养,能够获得比科班演员更大的名誉、地位和利润,这种风尚和传统造就了一大批“雅伶工“(徐凌霄语),他们的表演风格逐渐向欣赏他们的那个类群人物的眼光和意趣靠拢,正如昆曲从整本大戏逐渐走向折子戏的过程一样,雅伶工自身和他们的演出剧目及风格也开始了昆曲化的历程。京朝派的特征实质就“雅训”,徐凌霄在年就揭示过,年12月在《大公报》发表的《旧都剧事变迁概述》及年2月发表的《旧都剧曲之变迁》两篇长文里也详细阐述了这个命题,而且认为这种“雅化”的倾向与行为,可以算得“提高皮黄,使之进于清曲之功臣,亦可算断送皮黄于剧曲之罪魁”。在他语境里,传统文人化的倾向,如果不加以影响,将最终使“京朝派”旧剧走向自灭。但是从清末到民初这一历史阶段讲,这种“雅训”化的转型或发展,对提高京剧地位和艺术价值则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徐也不否定,所以他理想的戏剧状态就是“京伶演海(派)戏”,他是从一个事物的发展历程来思考的,而且是从戏剧本体角度思考的。
凌霄汉阁主戏照
随着庚子国变,清政府被迫进行改革,报纸开始发行,特别是针对广大平民创办了大量的白话报,以《京话日报》、《正宗爱国报》最著名,对开启民智作了大量的社会教育工作,这两份报及其创办人彭翼仲、丁宝臣在当时声名赫赫,深受普通民众的欢迎。启蒙的结果之一,社会舆论开始中医如何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有哪些表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xingtangren.com/mrxbnr/16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