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看不出来的编校差错丨名家专栏bu

名家简介

张遵融,编审。天津教育杂志社原副社长、主编。曾被聘为“天津期刊审读员”“天津期刊质量评委”“人教社教材审读专家”“天津语言文字规范化顾问”等。在《咬文嚼字》《语文学习》《语文月刊》《天津教育》《今晚报》《每日新报》等报刊发文余篇,其专著《会说不会写的词语》已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常见语文差错辨释手册》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没得说”还是“没的说”?

《将心比心这个婆婆赛亲妈》:“夫妻关系更是没得说,〔……〕。”

其中,“没得说”应为“没的说”。

没的说,“的”轻读,即“没说的”。?指不成问题;不容置疑。?没有商量、分辩的余地。?没有可挑剔、指摘的。?形容非常好或十分满意。?没有再说的了;无话可议。

没的╳=没╳的。如“没的看”即“没看的”;“没的吃”即“没吃的”;“没的研究”即“没研究的”等。

“的”字附着在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和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等后,构成“‘的’字短语”,也称“‘的’字结构”,其语法功能相当于一个名词,具有限制、指别作用。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等。

没得说,“得”不轻读,没有来得及说;没有条件说:一忙,这事~。丨在那种场合,有些话~。

得:得空;得使;能够。如“没得看”“没得吃”“没得研究”等。

2.“不止”与“不只”

《两场雪》:“这纷纷扬扬的雪啊,下了不只两场,〔……〕。”

其中,“不只”应为“不止”。

不止?〈动〉表示超过某一数量或范围,后接表示数量或范围的词或短语;有时直接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有“不只是”“不只有”“不限于”的意思:他~六十岁吧丨受到奖励的~老张丨班里~他一个人会画画儿丨我们设计了~一种方案。?〈动〉继续不停(用于双音节动词后):大笑~丨血流~。

不只〈连〉表递进关系,用于前一个小句,相当于“不仅”“不但”,后一小句用:?“也”“而且”等与之搭配。?与“连……也……”“就是……也……”搭配,进一层的意味更强:王老师批改作文很认真,~指出优缺点,连错别字、用词不当等也一一修改丨他~是个种田能手,就是养牛养鸡也有一套。

3.“有失偏颇”?表意恰反!

《钱玄同课堂道歉》:“您在课堂上却以一概全,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其中,“有失偏颇”应为“失之偏颇”。

有失

(1)有:助词。?用作前缀(动词前面),无实义。为凑音节、读之上口。如“有教无类”,即“教无类”;“忧心有忡”(《诗经》),即“忧心忡(忡)”。?用作客套话,用“有”,旨含敬意。如“有请”,即“请”;“有烦您……”,即“烦您……”;“有劳大驾”,即“劳(您)大驾”。

(2)失:?失掉;丧失,引申为“无、不、没有”。如“失迎”“失范”。?没有把握住,引申为“错过;放过”。如“坐失良机”“失于检点”。?错误,失误,过失。如“万无一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3)“有失”,即“失掉,丧失;不、无,没有”。如:

有失公正,即“不公正”;有失尊严,即“无尊严”;有失大将风度,即“失去大将的风度”;“有失迎迓”,即“没有迎接”;有失身份,即“失掉身份”。

鉴此,“有失偏颇”,即“不偏颇”或“没有偏颇”,与文意恰反!(偏颇:偏于一方面;不公平)

失之

(1)失在……。如“~交臂”“~东隅,收之桑榆”。

(2)错在……;因……导致失误。如“~烦琐”“~片面”“~不规范”“~乱砍滥伐”“你的作品有时失之油滑。”(鲁迅《书信集·致张天翼》)

用于单音节词时,其后加“于”字,如“~于坏”“~于乱”“~于恶”等。

小结

(1)“有失╳╳”,即对“不(没有)╳╳”表示不满;“失之╳╳”,即对其前述事物、言论、行为等造成的失误表示不满或否定。

(2)“有失”的宾语是褒义词或含褒义的短语;“失之”用于“错在……”“因……导致失误”义时,其宾语是贬义词或否定式短语。

另需指出:“失之偏颇”已成固定短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和《当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偏颇释义后的例词、例句均有“失之偏颇”。

?《咬文嚼字》3年第2期刊登《上海市新闻出版考核》试题第28题即含“有失偏颇”的语句,其标准答案为“失之偏颇”。

?《语文月刊》4年第5期、《语文学习》7年第7—8期均载文指出:“失之偏颇”不可写作“有失偏颇”。

4.量词“拨”与“波”

《李金顺传奇人生》:“道里道外的戏院一拨接一拨地接她去演出,〔……〕。”

其中,两个“拨”均应为“波”。

拨:名量词。计量成批或分组人群。

波:动量词。比喻事物起伏的次数;依次呈现的行为或事件。如:

新一~民工潮。

出现了一~融资潮。

要想听人间最美的音乐,莫过于夜阑人静,闻妻子儿女从榻上传来的一~一~的鼾声,〔……〕。(梁实秋《雅舍小品·废话》)

文中写的“来接她(李金顺)去演出”的这件事,每次不一定都是一批(群)人,即“一拨人又一拨人”,也有可能一两个人,甚至一个人。这里强调的是“接人”行为的次数,即“一次次地”“一次又一次地”,故该用动量词“波”。

5.内蒙古不可简称“内蒙”

《塞北上元时》:“解放后热河省撤销,除部分划内蒙、辽宁,〔……〕。”

其中,“内蒙”应为“内蒙古”。

“内蒙古”即“内蒙古自治区”简称。正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

《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均以内蒙古立目出条。

6.没有这么吆喝的

《爆米花里的青春》:“每每听到他吆喝‘爆--玉--米--花’,我便急急地〔……〕。”

其中,“爆--玉--米--花”应为“爆——,玉米花——”。

吆喝声中拖长音的字后用破折号标示。如“卖——,小金鱼儿来——”。

《标点符号用法》(GB/T—):“4.10.3.4(破折号)标示声音的延长。”

书面语中:?标示声音断断续续用省略号“……”;?标示音节节拍分隔用分隔号“/”;?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分界(读时短暂停顿)用间隔号“·”;?标示语段中某些重要的或需要指明的文字用着重号“.”;?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连接用连接号:“短横线‘--’”、“一字线‘—’”、“浪纹线‘~’”。

上述?一?项中的标点符号均不能用于吆喝声中。

7.“不必要的浪费”是病句

《全域禁放成果值得珍惜巩固》:“由于禁放,还节省了家庭开支,消除不必要的浪费。”

其中,“不必要的”应为“资源的”或删掉。

毛泽东曾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习近平指出:“奢侈浪费已成一大公害。”

浪费和贪污、奢侈一样,是百害而无一利、一无是处之举,根本不可为之,故没有“必要”与“不必要”之分。它不像“牺牲”“辛劳”等,既有“必要的牺牲(幸劳)”,也有“不必要的牺牲(辛劳)”等。

8.“无可厚非”,还是“无可非议”?

《津味儿年画的推陈出新》:“画家本就靠卖画维生,卖画获利无可厚非。”

其中,“无可厚非”应为“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本作“未可厚非”,即不必过分指责,意指人的言行虽有缺点、错误,但有一定的道理或合理内核,可以宽容、原谅,不可全盘否定,过分指责。(厚:过分。非:非难,批评)

画家“卖画获利”何错之有?谈何“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即没有什么可批评指责的。表示言行合情合理,并无过错。

误将“无可厚非”用作“无可非议”的语例并不鲜见。新华社北京年10月31日电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答记者问“中方海监船在中国钓鱼岛海域巡航是不是正常公务活动”时竟也错用了“无可厚非”:“中国海监船在中国钓鱼岛领海进行例行巡航执法,这是中方行使管辖权的正常公务活动,无可厚非。”

这本是中国海监船维护国家主权之举,是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的,对此应说“无可非议”。(笔者对此曾致函外交部)

9.错用“橄榄枝”

同文:“以重金礼聘的诚意向钱慧安伸出橄榄枝。”

其中,“伸出橄榄枝”应为“发出敦聘函”或“发出延揽书”。

橄榄枝国际上用作和平的象征;引申为表示灾难消除、安定平静或表示和睦友好之意。

《现汉》(第7版)、《现规》(第3版)、《当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和《辞海》等辞书对“橄榄枝”的释义可谓众典一词,并无“欢迎”“邀请”“敦聘”等义。

10.溶(化)·熔(化)·融(化)?

《年的味道》:“窗玻璃上都是哈气,到了晚上那哈气又都变成了好看的霜花,〔……〕。我在窗玻璃上用手指溶个小洞,可见到外边了,〔……〕。”

其中,?“在窗玻璃上”应为“在那霜花上”。?“溶”应为“融”。

融(化):熔化。《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川阜。”李善注:“融,犹销也。”

现代汉语将“融”与“熔”分化。融,只用于非科技类文章中冰雪霜雹等变成水的过程。如鲁迅《致萧军萧红》:“虽是江南,雪水也融流了。”

熔(化):?指金属、糖、萘等升温至熔点后,开始由固态逐渐变为液态的过程。?石蜡、沥青等非晶体物质升温后由固态逐渐变软至胶体流动态的过程。

溶(化):固态物质以分子、离子状态均匀分布在液体中。

辨释

(1)融,只用于冰雪霜雹等吸热至零摄氏度后逐渐变成水的过程,而且仅限于科技类以外的文章。如物理学中冰变成水仍写作“熔化”。

(2)熔(化),“火”字旁,即必须通过加热,固态物质吸收热能使然;溶(化),加热不是必要条件,加热只是使态变过程加快而已。

(3)熔(化),是一种物质的自身状态变化;溶(化),需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同时参与变化。

(4)熔(化),前后物质未变,只是状态改变,属物理变化;溶(化),是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融合,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混合液。

(5)从微观上看:“熔(化)”,是由固态物质的空间点阵或离子、分子排列方式变为液态分子、离子杂乱无章地运动(热运动);“溶(化)”,是固态物质有序的分子、离子排列被破坏,以热运动形式的分子、离子的状态分布于其他做热运动的液体分子、离子间。

“糖熔化”指糖经过加热,其固体逐渐变为单纯的糖液体(无水);“糖溶化”指将其置于液体(一般是水)中逐渐消失,形成了含糖的水溶液——糖水。

目前专家已经入驻“书生问答”平台

欢迎您点击下方链接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eirixinbaoa.com/mrxbys/24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