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陈青延
作者简介:陈青延,曾用笔名驰远,一九六一年九月出生,湖南省南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劳动模范,湖南省南县广播电视台副科级干部,一九八三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散见于《作家报》、《西南作家》、《中国社区报》、《中国散文家》、《天津日报》、《湖南日报》、《湖南文学》、《新湘评论》、《新农村》、《文学少年》、《小溪流》、《江淮时报》、《重庆晚报》、《光明日报》、《湖南工人报》、《湖南经济报》、《三湘风纪》、《驾驶园》、《湖南税务报》、《金鹰报》、《拉萨晚报》、《新闻与写作》、《湖南妇女报》、《湖南价格报》、《中国乡土文学》、《中国文学》《每日新报》等报刊,出版过《林中空地》、《真情依旧》等小说、散文集。
走远的粮本本
历史也真的会开玩笑,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让我梦寐以求、为之奋斗的粮本本,终于在我二十三四岁那年拿到手以后,没想到,过了几年,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而来,取代了计划经济后,使得我千辛万苦、努力打拼而获得的粮本本,却结束了历史的使命,告别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手中的一种废本本,成为了生活中的历史纪念品。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粮本本是城里人的一种骄傲,是城里人吃“皇粮”,也就是吃“国家粮”的一种象征。有了这种粮本本,城里人工作和生活都有保障。这样,农村人与城里人的身份便有了天壤之别,形成了一种不可逾越的等级观念。记得那时节,在农村生长的我到乡镇中学去念书,印象中,班上那些吃“国家粮”的同学,根本瞧不起我们这些吃“农村粮”的孩子,也就是说,他们不跟我们这些每月粮食没有保障的农村同学合群。如果毕业走出社会后,农村户口的同学要想追求一个城镇户口的同学牵手成家,那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以说,在那种城乡差别明显的年代,粮本本就像一条天河,割断了多少城乡男女的爱情和婚姻。有多少青年男女相爱后,终因世俗的偏见,家庭的阻力,只得劳燕分飞;还有多少农村夫妻,因一方通过努力,抓住机会,拿到了粮本本,吃上了“国家粮”后,就成为了负心人,抛弃了农村的家庭。那时节,农村人要想跳出“农门”,难于上青天。如果没有招工、顶职的门路外,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奋读书,金榜题名。我那时刻苦读书,做梦也想考入大学,吃上“国家粮”,端上“铁饭碗”,但因天生的智力不高,经过冲刺,最终还是离高考录取分数线差七分,名落深山,未能如愿。在我的眼中,那时的粮本本如同塔尖的一颗明珠,我无时无刻不在努力追求。发誓跳出“农门”的虚荣心,使我在追求粮本本的同时,在个人问题上,拒绝了好几位姑娘的提亲,幻想找一位城里姑娘成家。计划经济的年代,城里女人,享有一种特权,那就是两口子结婚以后,男方如果是农村户口,生下的孩子,其户口跟娘走,解决城镇户口,吃上“国家粮”。反之,男方吃上了“国家粮”,女方如果是农村户口,那么,生下的孩子,只能随母走,依然吃着“农村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那时节是铆着劲要离开农村,吃上“国家粮”,找上一个城里姑娘成家。于是,我便下决心走自学成才之路,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以后,我因业余文学创作成绩突出,被乡镇文化广播站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拿到了每个月分配二十七八斤大米的粮本本,吃上了“国家粮”,神清气爽地成为了一名城镇居民。时隔不久,我又如愿以偿地娶上了一位县城里的姑娘做老婆。两个人的户口上在一起,家里就有一个蓝色胶皮外壳的户口本和一个绿色胶皮外壳的粮本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过几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大地,大地上孕育着生机一片。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计划经济已经过渡到了市场经济时代。我手还没拿热的粮本本就已经被废弃。城镇居民吃的口粮再也不用按计划供应了,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大米,五花八门,有香的,有糯的,有黑色的,随处可见,随处可买。农村里农民的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有大量的拿到了市场上去卖钱。结束了粮本本的时代,粮食充足了,随之而来人们浪费粮食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了。如今,城乡居民的家里,城镇街道的餐馆里,剩饭和倒掉饭的行为屡见不鲜,有谁还会记得曾经有多少人吃不上饭,做梦都想得到一种有保障按计划供应口粮的粮本本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桌,粒粒皆辛苦。”尽管按计划供应口粮的粮本本离我们远去几十年了,但粮食充足以后,我们自觉珍惜粮食的传统还是不能丢哦!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主编编辑部投稿邮件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