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诗典给说诗已死的人一记响亮耳光
生活新报记者/王雪玲
尽管进入二十一世纪已经十三年了,但在新世纪的中国诗坛上,从来没有一本诗集或诗选能像伊沙选编的《新世纪诗典》那样甫一上市就狂销三万余册,直接引爆了人们对诗歌的狂热喜爱,成为中国诗歌界的一大奇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新世纪诗典》已经被很多人奉为读诗的圭臬。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新世纪诗典》的编选者伊沙就是那个最早在中国喊出“饿死诗人”的诗人。那么是出于什么原因,伊沙选编了这样一本诗集?又是什么原因让《新世界诗典》在这个诗歌集体没落的时代如此畅销?对此,没有“饿死”的诗人伊沙表示:“作为诗人,有责任推广诗歌。” 诗歌最大意义是具体存在 在年—年,伊沙就曾在《文友》这本纯文学刊物上开辟过专门荐评诗歌的栏目《世纪诗典》。所以,在网易邀请伊沙开一个每日推荐一首当代诗歌的微博专栏时,他同意了,并将栏目名定为“新世纪诗典”。伊沙说“新世纪诗典”有两种读法、两个意思:一是“新世纪—诗典”,即21世纪以来现代汉语诗人所创作的当代经典诗歌;二是“新—世纪诗典”,《文友》版“世纪诗典”算老“诗典”,现在的算“新诗典”。从年4月5日以著名诗人沈浩波的《玛丽的爱情》一诗开栏以来,网易微博上伊沙主持的“新世纪诗典”栏目从未中断过。在“新世纪诗典”栏目满一周年时,伊沙将其在栏目中推荐点评的首优秀诗歌集结为《新世纪诗典?第一季》出版。《新世纪诗典?第一季》的出版恰逢中国现代诗歌百年的节点,因此《新世纪诗典?第一季》的出版可谓生逢其时。可以说,它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既实在又意义深远。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伊沙说他之所以接受网易开诗歌专栏的邀请,是因为现在诗歌已经相对边缘化,有这样的机会自然不愿轻易放过。“同时,作为诗人,我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来推广诗歌,再说,我以前也做过这样的推荐栏目,就是在《文友》杂志上坚持了三年多的那个‘世纪诗典’栏目。网易邀请我的时候,我就想做一个与‘世纪诗典’有延续性和承接性的东西。‘世纪诗典’主要推荐和点评的是上世纪的一些优秀诗歌,到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也想做一本当下的《新世纪诗典》,让更多的人热爱诗歌。”伊沙坦言,在网易微博上的“新世纪诗典”栏目发展到现在,从中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好诗让他越来越期待。“我觉得有这样一个推广的微博平台,每年出一本书,‘新世纪诗典’就变成一个有形的、可触摸的东西。人们知道在哪看,写诗的人知道怎么投稿。随着一个又一个诗人的出现,一个又一个好诗人的加盟,诗歌就会变成一个非常日常化的存在。” 对于“新世纪诗典”这个栏目以及由此衍生的实体书,伊沙说其最大的意义就是它的具体存在,是它每天所做的事情。“如果说做这件事有什么目的,那这个目的也是具体的、实在的:每天推荐诗歌,发掘好诗人和好诗,让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口不断扩大,营造一个大家热爱诗歌的氛围。” 诗歌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伊沙眼里,中华民族真正的思想和智慧精髓都贯穿在那些流传了千年并将继续流传下去的诗歌里。“有人说,我们中国没有普遍的宗教,中华民族也大多没有信仰。其实,在我看来,中国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宗教,因为中华民族是通过诗歌来面对内心的。所以说,中国有诗教,中华民族是不能离开诗歌的。他们会一直把诗歌放在一个最高贵的地方,让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不断地创作下去。” 本着这种信念的伊沙始终认为中国诗歌的前景是乐观的。“中国毕竟是一个传统的诗歌大国,人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尊重写诗的人,而且也愿意做一个诗人。所以,中国诗歌的发展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且,现在也有了一些越来越开放的推广平台,我相信这能促进中国诗歌的创作继续向前发展。” 尽管伊沙认为中国人的生活无法离开诗歌,但作为与中国传统诗歌渐行渐远的新诗,发展到现在尽管也已经一百年了,但仍然不免受人诟病。甚至有人认为当下的很多“口语诗”作品只是把一句完整的话分行断开来而已,所以只要会说话的人就会写诗。对此,伊沙的反驳是:“一般人认为‘口语诗’和说话差不多,其实‘口语诗’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艺术创作规律,这里面的技巧,对诗人的才能和诗人的智慧要求是很高的,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写‘口语诗’。‘口语诗’很难写,要写好它,难度要高于抒情诗和意象诗。写‘口语诗’既要自由,又要暗合艺术标准。‘新世纪诗典’就是为新诗百年所贡献的一个窗口,新诗的最高成就和‘口语诗’的水平,看‘新世纪诗典’这个窗口就能够看出来。我觉得‘新世纪诗典’就是一个生逢其时的、担任一定使命的存在。” 其实,主持“新世纪诗典”这样一个诗歌栏目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尤其是在目前自由投稿的诗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但伊沙却说他感觉还好,并没有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和生活。“因为我相信细水长流的好处。每天我不用花太多的时间,但我每天都花一定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我要做的是一个很平稳的、细水长流的计划。在做这件事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一篇来稿都要看,不愿意遗漏好的诗人和好的诗作。” 对话伊沙—— 真正的诗人是饿不死的 作为诗人的伊沙素以离经叛道著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以一首名为《饿死诗人》的诗作名震中国诗坛,甚至被写进中国当代文学史。当然,“饿死诗人”只是伊沙一句口号式的反讽,在这个诗歌集体走向没落的年代,诗人伊沙并没有死心。 记者:在《新世纪诗典?第一季》里,您选的“口语诗”非常多,为什么? 伊沙:“口语诗”是“新世纪诗典”的一大特色,就是说“新世纪诗典”是以“口语诗”为主流的,占的份额比较大,我觉得这符合新世纪诗歌创作的基本格局。如今,中国诗坛的真实格局就是优秀的口语诗人比较多。其他的有些诗歌选本是故意漠视“口语诗”,“口语诗”明明写得多,但那些选本却故意压缩“口语诗”的份额。因此,在中国目前,对“口语诗”的歧视是存在的。所以,那些选本自然也受到了惩罚,而《新世纪诗典?第一季》一出来,在市场上的发行量就超过了三万册。不论是市场上的销售量还是对诗歌界的冲击,都是以往的那些诗集没法比的。所以,我觉得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中国诗歌的真实面貌,而且把好诗选出来的话,是会得到好报的。我觉得我就得到了好报。 记者:您曾写过《饿死诗人》这样一首诗,现今您是如何理解“饿死诗人”的? 伊沙:那首诗是我年写的,后来就流传成口号了。我觉得那个时候也确实有这种危机感,有诗人自身的问题,也有时代环境的问题。但通过编《新世纪诗典》的这两年,我感觉在中国这个环境里,要想饿死诗人也并不容易。而且中国的诗人都活得好好的,关键是他们的写作也很好。而且中国诗歌的民间化程度要高于中国的小说,这些诗人完全不依赖于什么组织和单位,他们各自做着各自的职业,在业余的时候创作,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非常良性的环境。也没有那么多的诗人非要整天为名利写作,很多人就是踏踏实实写自己的,把东西尽量写好。所以,我觉得应该通过《新世纪诗典》把他们挖掘和发现出来。总之,现在的这种环境,让我这个喊出“饿死诗人”的人也不相信今天的中国能饿死诗人,我相信真正的诗人其实是饿不死的。 记者:在《新世纪诗典?第一季》公布的诗歌排名中,云南名列十强。那么,您怎么评价云南的诗人和诗歌创作? 伊沙:我对云南诗歌创作的整体状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但是像其他地方一样,我相信在云南那些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可能还有有实力的诗人存在。就是说,云南的诗人远不是浮在表面上的这些。云南的诗歌,总体给我的印象是有很强的自然性和蓬勃的生命力。因为云南的自然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物种也很丰富,所以云南诗人创作的诗歌里就有很强的自然性;同时云南诗人里的少数民族诗人也很多,来自自身种族和族裔的冲动让他们诗歌的生命力非常蓬勃。所以,我觉得云南诗人和诗歌创作有双重特征,一个是自然性,一个是蓬勃的生命力。 记者:即将出版的《新世纪诗典?第二季》入选的诗歌与第一季相比,有什么新的特点和风格? 伊沙: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诗歌的质量不但没有下降,我认为还有小小的上升。其次,在第二季里有相当多的自由来稿和我的挖掘,比如我到陕西宝鸡参加一个诗歌活动发现了一位真正的农民诗人,诗写得非常好。接下来,我很快就会在“新世纪诗典”栏目中把他推荐出来。总的来说,第二季里像这种意料之外的诗人和风格都多起来了,这就是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容易让人兴奋的东西。所以,我相信第二季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云南诗人说“新世纪诗典”—— 陈衍强: 用诗歌说话,无关其他 诗人陈衍强在云南的名气很大,粉丝无数,在《新世纪诗典?第一季》里,他有两首诗作入选,分别是:《再写母亲》和《我娃写给他妈的保证书》。陈衍强说他的诗作第一次入选“新世纪诗典”栏目时,他并不知道,当知道时“很高兴”。 陈衍强说入选“新世纪诗典”对他自己的诗歌创作还是有影响的。“因为入选了,肯定会去 作为“新世纪诗典”的入选诗人之一,陈衍强也很关心“新世纪诗典”的未来发展。“我觉得每天推荐和点评一首诗,靠伊沙个人去选,精力有限。这个栏目应该扩大渠道,比如诗人自荐、朋友推荐等。” 唐果: 它有轻微的倾向性和淡淡的人情味 唐果是云南数得上的几个女诗人之一,但她却说一开始她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没什么自信。被伊沙将诗作选入“新世纪诗典”后,唐果先是高兴,接着便会想:“伊沙为什么会选这首而不是其他的。”读了伊沙给出的评语后,唐果会觉得“自己比想象中的要稍好一点,伊沙的评语能给人极大的鼓励。” 唐果是“新世纪诗典”的忠实读者,“尽管我不像有的诗友那样,对入选的每首诗都能有所说道,但我有感觉,有些诗的视角和切人点让人耳目一新,有些诗的语言自然天成,有些诗把人类的普遍经验刻画得入木三分……以我个人的趣味,我不能说入选的每首诗都如何经典,但可以说,‘新世纪诗典’有多少首诗,就有多少‘哈姆雷特’。”“新世纪诗典”的栏目主持人伊沙是唐果眼里的“诗坛劳模”,“‘新世纪诗典’栏目换一个人主持,能坚持这么久吗?能几年如一日吗?我觉得不能。” 或许因为喜爱,便有些苛刻。在唐果的眼里,“新世纪诗典”除了经典、丰富和包容,给了那些说新诗已死的人一个响亮的耳光外,还有“轻微的倾向性和淡淡的人情味”。所以,唐果希望“新世纪诗典”这个栏目的门开得再大一些,能让更多的优秀诗作入选。
鲁若迪基:
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鲁若迪基作为云南小凉山诗人群的领军人物,在诗歌创作方面成绩斐然。他的诗作《年》入选了《新世纪诗典?第一季》。在鲁若迪基的眼里,《新世纪诗典?第一季》在中国目前的诗歌选本里是非常好的。“伊沙本身就是国内非常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编选家。所以他的这个选本里所选的诗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年》入选“新世纪诗典”时,鲁若迪基是比较高兴的。“我觉得我的诗作能入伊沙的‘法眼’还是非常难得的,这说明我过去的创作和对诗歌的看法得到了他的认可。但作为我来说,因为不是现在才写诗,所以已经过了那个在哪里发表一首诗歌都会觉得非常兴奋的年龄。” 鲁若迪基说伊沙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为中国诗坛做这样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是非常了不起的,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我非常尊敬他,我觉得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个真正为中国诗歌做事的、非常实际的人。我希望他能继续做下去,但这事牺牲了他的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即使他将来不做我也会理解。因为他目前做的这些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以后是否继续,取决于他个人。” 人面鱼: 这是一个最鲜活的诗歌现场 人面鱼是云南的80后诗人,一直都在写诗,其诗作《旅行》入选了《新世纪诗典?第一季》。在人面鱼的眼里,伊沙编选《新世纪诗典》这本书比较注重的是当下,“就是你现在在不在写,在不在现场,这个是他选择的标准之一。所以,入选就肯定了你现在的努力,承认了你现在的写作方向和写作水准,有一种积极鼓励的作用。一个最鲜活的现场摆在那儿,对写诗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助益。” 因为每天都在网易微博“新世纪诗典”栏目上看伊沙的推荐和点评,所以人面鱼觉得这个栏目有点像擂台,“你入选了多少首诗直接标志着你的写作水平的高低。”而《新世纪诗典?第一季》一书在人面鱼看来是“最能反映中国现在汉语诗歌水平的选本,而且是最鲜活、最有价值的一个选本。总的说来,在用微博传播和实体书传播两个方面,‘新世纪诗典’都做到了最好。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当然,这个栏目也有缺憾。因为是与网易微博合作,但其影响力没有新浪的大。如果把这个诗歌现场挪到新浪微博,或选择一个更活跃的平台,可能会更上一个层次。”最后,人面鱼如是说道。 (原载年5月14日《生活新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